案例
上初二的小花在妈妈的陪同下来到了诊室,眼前的小花低头斯文的坐着,乌黑的齐刘海快要遮住双眼,眼神空洞望着自己的脚尖,双手不自然的放在身侧,在30多度的高温下仍穿着长袖校服,时不时会拉一下左侧的袖口。
陪同的妈妈还没坐下就迫切的诉说着孩子的问题,言语中流露出恐惧不安和不解,夹杂着一些愤怒抱怨,与安静坐着的孩子形成鲜明的对比,原来妈妈发现孩子用刀片划伤了手臂,妈妈边说边把孩子的左袖拉上去,露出手臂上密密麻麻数道渗血伤痕,新鲜伤痕下还隐约可见数条陈旧划痕。
在接下来的沟通中了解到,小花上初中后一直与同学关系处理不好,回家与爸爸妈妈说了之后,爸爸妈妈认为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只要成绩好就行了。可小花认为在学校同学不喜欢自己,回家爸爸妈妈也不理解自己,内心很痛苦,只有通过用刀片划自己才能发泄内心的痛苦,才能感受到自己是活着的,这样做并不是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经过详细沟通和评估明确了小花并不具有自杀意图后,我告诉小花和妈妈这种自我伤害行为叫非自杀性自伤。
01、什么是非自杀性自伤?
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是指个体在没有自杀意图的情况下,反复、故意、直接损害自己身体组织、器官的行为,这些行为不被社会文化所接纳,包括割伤、咬伤、烧(烫)伤、进食有毒有害物质、过量服用药品等,这些行为的发生往往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较难被及时发现[1]。
NSSI在青春早期(13-15岁)发生率最高,在患有焦虑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以及具有冲动、攻击、自卑等人格缺陷的人群中尤为常见[2]。2015年美国一项大样本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14-17岁)NSSI整体患病率为7.3%,而临床样本(即已经确诊患有精神疾病的青少年)患病率为49.5%[3]。我国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约9.5%的中学生在过去一年内有5次以上NSSI行为,且这种情况在女生中尤为明显[4]。
自伤行为会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是当代年轻人自杀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反复发生NSSI行为的青少年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其自杀想法和自杀行为是普通青少年的4倍,并且有很大可能性尝试自杀[5]。一直以来NSSI并未作为一种单独的疾病诊断,更多将其归为某种精神疾病的一种症状。鉴于NSSI一系列不良后果,在最新版的《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中(DSM-V),把NSSI单独提出来作为一个诊断草案呼吁更多对此行为的重视,诊断标准包括在过去一年中有过五次或五次以上的NSSI行为,其作用是缓解人际关系中的困难或不想要的想法和情绪,以及对生活产生的负面影响[6]。
02、为什么青少年会出现自伤行为?
自伤行为可以让青少年摆脱一些痛苦感受
比如悲伤或者抑郁的情绪体验,内疚感、羞耻感、无助感、绝望感等。案例中的小花上初中后总感觉同学不喜欢自己,排挤自己,直到初二仍感觉难融入班集体,每次回家与爸爸妈妈说在学校发生的事情时,爸爸妈妈总是首先指责是自己做的不好,或者认为这不是什么大事,小花不但从爸爸妈妈这得不到理解和支持,还会产生无助、绝望的感受。在学校和家里都不被接受的小花开始频繁通过划伤自己产生疼痛的感觉,用疼痛感来替代内心的无助、绝望感。
体验真实感
自伤行为的青少年可能会出现现实感异常,觉得周围的环境变得不真实,觉得自己很空虚,觉得自己变得麻木,体验不到自己“真实活着”的感觉,而伤害自己能帮助他们重新体验的真实感。小花说,看到其他同学聚在一起有说有笑、打打闹闹,而自己很多时候都是孤独的坐在位置上发呆,感觉自己和同学们被一层屏障隔开而处在不同的世界,脑子也经常一片空白,不知道思维飘到了哪里,很多时候回过神来时发现双手都被自己掐得通红,青一块紫一块的。
通过自伤行为维系重要关系
青少年在遇到人际关系危机时,或者对某些自己深深依恋的人感到失望或愤怒时,选择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来攻击或者控制自己想亲近的人及想要维系的关系,考验或者拉回自己想亲近的人。在了解小花自伤行为进展时获悉,小花的爸爸妈妈关系不好,从她小学开始就经常争吵并经常提及离婚,小花不想父母离婚,而自己又毫无能力缓解爸爸妈妈的关系,有几次爸爸妈妈在外面吵架,小花就在房间里无助的流泪,不想让爸爸妈妈看到自己哭,于是拿出刀片开始在手臂划,小花面对关系即将破裂的父母束手无策。
获得控制感
青少年由于处于特殊身体心理发育阶段,外形接近成年人,但自己的实际能力、思维能力还未达到成年人的程度,感觉自己不能像成年人一样自由,处处受控,这种成长过程中身心发展不一致的冲突如果没有得到正确引导,他们就会通过伤害自己的方式来获得控制感,当感觉到所有事情都不能如自己所愿受控时,唯有身体是自己的,可以控制的。
网络自伤活动的兴起是一把双刃剑
青少年不仅是自伤率高的群体,同时也是互联网使用率高的群体,有自伤史的青少年可能比没有自伤史的青少年更频繁的使用互联网,不少有自伤史的青少年表示使用手机上网可以转移注意力抑制想要伤害自己的冲动,同时他们也会在社交网站上发布自己的自伤经历,与同伴交流信息,分享自伤主题的照片、视频和其他创造的内容。这些与自伤有关的网络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青少年的社会孤立感、鼓励康复、有利于情绪的自我表露和抑制自伤的冲动;同时,网络自伤活动又会触发自伤冲动、强化自伤行为、阻碍自伤康复;网络也会被人利用来表达他们对自伤者的恶意嘲笑、戏弄挑衅和骚扰,从而造成对自伤的污名化,使自伤者感受到更严重的社会孤立感,从而愈加沉默,不愿帮助他们的家人或医生讨论他们的自伤经历[7]。
03、自伤行为的出现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青少年NSSI的发生与个体因素、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神经生物学因素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01童年创伤
遭受过虐待、忽视、校园暴力、性侵等童年创伤经历的学生中,约有一半的学生存在非自伤性自杀行为[8]。
02患有精神疾病
患有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焦虑症、边缘性人格障碍等精神疾病的人群中,非自伤性自杀行为出现比例高。我国最新的一项研究显示,在245名抑郁症及双相障碍患者中,62.2%的患者在过去一年中有过NSSI行为[9]。
03父母抑郁症对子女NSSI发生的影响
患有抑郁症的父母无法为子女提供良好的家庭支持,个体可以通过从父母的行为中学习或者模仿,从而产生NSSI行为,母亲患有抑郁症超过2年以上时,孩子出现对NSSI行为的风险更大。
04生理因素
青少年大脑与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负责高级执行功能的额叶在青春期尚处于发育之中,额叶的尚未成熟使得青少年更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易冲动,难以沟通,并且寻求刺激性与危险性行为。
04、如何应对非自杀性自伤?
早期自伤的识别与预防
早期的自伤行为往往有迹可循,当家长发现孩子出现以下现象时需要保持警惕:身上出现不明原因的划痕,天热了却仍然穿着长袖避免裸露胳膊与腿;突然在手臂或手腕上带腕带或装饰物,且很少摘下,或者在手腕处、关节处出现纹身;出现人际交往退缩或回避,对社交活动失去兴趣;食欲下降,睡眠异常;情绪异常波动,如容易发脾气,紧张担心,抑郁等。
不回避,不否认,不指责
孩子的自伤行为可能引发家长强烈的危机感和震撼,超出了父母情绪忍受范围,因此家长可能会表现出对孩子自伤行为的否认和不接受。父母需要尽快恢复冷静,理解孩子自伤行为其实是在求助,持续的否认和不接受有可能会错失求助信号的接收,进一步加重孩子的自伤行为。
恢复良好的家庭关系,重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康复有合理的期待
孩子的情绪、行为问题,往往与不良的家庭关系有关,父母如能借此机会彼此支持,保持良好沟通,澄清误会,对孩子而言是很好的示范,增强孩子安全感和信心;同时,也要对孩子的康复过程有合理的期待,问题的出现不是一朝一夕,问题的缓解也需要时间,过度关注可能会给孩子增加压力,反而不利于恢复。
积极寻求专业的帮助
青少年自伤者及家庭往往面临着沮丧、挫败,父母解决能力有限,寻求家庭外专业人员的支持是更为安全有效的方式,特别当家长发现孩子自伤频率及危险度增加时,及时带孩子找专业心理工作人员评估和干预对于降低自伤、自杀的风险尤为关键和重要。对于改善NSSI行为方面优先推荐的心理治疗方法为辩证行为疗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DBT),可以减少情绪失调和行为异常的发生。
虽然非自杀性自伤不是以结束生命为目的,但频繁、极端的自伤行为会导致身体残障、甚至死亡,极大的增加了自杀的风险。我们需要充分了解它,足够重视它,正确面对它,避免悲剧的发生。(*本文案例为模拟案例)
参考资料
[1]Saraf PD.Pepper CM.Functions,lifetime frequency,and variety of methods of non-suicidal self-injur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J].Psychiatry research.2014,219(2):298-304.
[2]PLENER PL.SCHUMACHER TS,MUNZ LM,et al.The longitudinal course of non-suicidal self-injury and deliberate self-harm: A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Borderline Personal DisordEmot Dysregul,2015,2:2.
[3]aliaferro LA,Muehlenkamp JJ, et al.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elf-injurious behavior among a national sample of undergraduate college students.J Am Coll Health 2015:63(1):40-8
[4]汪小燕等,中学生童年期虐待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关联,中国学校卫生,2020.41(04):低514-7页。
[5]WHITLOCK J.MUEHLENKAMP J. ECKENRODE J,et al.Non-suicidal self-injury as a gateway to suicide in young adults[J].J Adolesc Health.2013,52(4):486-492.
[6]《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
[7]Stephen Leweis,et al.A Double-Edge Sword:A review of benefits and risks of online nonsuicidal self-injury activities,2016.
[8]马双双等,心理病理症状、应对方式及冲动控制在童年期虐待与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关联中的中介租用.卫生研究.2018.47(04):第530-6页.
[9]Lu Wang,et al.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non-suicidal self-injury among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or bipolar disorder in China.BMC Psychiatry(2021)21:389.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67796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41642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3729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7275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58628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