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敏是我最近的一个来访者,她一开口就说自己不能坚持完成一件事情,做着做着就没有了热情,就不了了之了,她很不喜欢这样不能坚持的自己,有很多自责,也非常羡慕那些可以坚持完成一件事的人。
我问她具体是哪些事情呢?
她说比如学吉他,刚开始的时候很有热情,学了一个多月就没有按时去上课了,感觉没有意思,就是不想再去了;学瑜伽也是,学着学着就会觉得很难,自己是完成不了的;上半年报了一个考研班,本来是自己很喜欢的专业,以为自己会坚持下来,但现在又有畏难情绪,想放弃,一想到又没有坚持住,又这样半途而废就非常讨厌自己。
类似这样的事情总是重复发生。她说着说着联想到了小时候的一些情景,她说:小时候写作业很想让妈妈陪着我,坐在我旁边,这样我就能安心写完作业,但她很少会陪着我,她总是有很多事情要忙。
听起来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你的注意力在妈妈身上,而没有在要做的事情身上,你好像总是在想妈妈在做什么,妈妈怎么不能来陪我呢。
当我这样回应之后,小敏说了现在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她经常邀请别人进入到自己的事情当中,希望有另外一个人可以带领自己、监督自己,或者和自己合作,自己不能独立完成一件事。
在和别人共事的时候,她也很小心,不敢提出自己的要求,很担心自己的要求是超纲的。
谈到这里,我想基本上对小敏不能坚持这件事能够给予解释:
❶ 坚持做一件事的时候会让她感觉到有困难,只有起初的热情,没有后劲,缺失的这部分会促使她不断地邀请别人一起完成一件事,这种邀约本质上是在召唤妈妈的爱。
❷ 看上去是她不能独立完成一件事,所以邀请别人一起完成,实际上她为了和别人保持连接而让自己变得没有后劲,她感觉到的缺失的力量是她投射到了别人身上,觉得别人更有力量。
❸ 小敏感觉到自己的要求是超纲的,她不允许自己的要求超纲,相应地,也不能允许自己的力量是超纲的,就体现在不能坚持完成一件事上。但我们知道,这个纲是有功能的,这个纲是早年她和抚养者的互动中形成的。
所以,小敏的不能坚持更多的是为了和原始客体保持连接,她宁愿维持不完整。
有一位朋友,她也有着不能在一件事上坚持做下去的困扰。
她的故事不同,她不是在单个事情上坚持不下去,而是没有办法将一项工作当成一份事业坚持做下去。
比如领导交给她一个销售任务,她很快就能完成,有时还能超预期完成,但就在完成那一刻,她就一下子失去了对销售工作的兴趣。
再比如两年前她参加了一个高级写作班,这个班承诺会帮助优秀学员出书,经过努力写了大概一年的时间评上了优秀学员,又写了一年多也出了合集,她写的文章得到了写作课老师的高度认可,被当作范文在平台发表,但就此之后,她就再也没写了,她说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是不想写了,觉得没有意义。
通常都是这种情况,设定一个任务一个目标,她能很快很好地完成,完成之后这件事就被搁置了,再也提不起继续做这件事的兴趣。
给我的感觉是她很适合短跑,有很强的爆发力迅速完成一个任务,却不能在长跑中坚持,她要的是一次次到达终点的成就感,所以要不停地更换跑道。
她好像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是有能力的,有价值的,证明给谁看呢?在我们一番分析之后发现了她失去对一件事情的热情的转折点,正是每次得到领导、上司等权威人物的表扬之时,也就是得到了重要他人的认可之后。
登过顶的人从此厌倦爬山,只有一有可能,登顶带给他的快乐是暂时的,不是长久的,更进一步说,这个快乐来源于他人的认可,不来源他本人在爬山过程中体会到的乐趣,自然不能长久。
她反思这些不能坚持的事情可能都不是自己喜欢的,但自己喜欢的是什么呢又不知道。
这位朋友之所以不能坚持,是因为她做一件事情的动力从一开始就被置换了,不是为了满足自己,而是为了满足他人。
这可能和早年父母功利性的养育方式有关,只要满足别人才让她感觉到自己的价值,而只有自己是有价值的,才能够得到父母的关注和爱,有价值成了她生存下来最重要的经验之一。
我曾经也是一个不能坚持的人,这和不能好好享受坚持带来的成就有关。
几年前我和朋友合伙做一家早教机构,公司注册后开始陆续招生,但在招生和招老师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让我觉得和我之前的设想有很大差异,原本我想着在早期教育这个领域更多地加入心理学理念,真正做到以孩子为中心,观察孩子为主的早教内容,但开始实际运作后,经营成本和招生压力让这件事变成了如何变现家长的育儿焦虑。
我发现没法说服自己,就和朋友商量后选择了退出,朋友一个人坚持下来,第二年年末就开始盈利,现在经营得还不错,并且也开始践行当初我们的一些想法。
我们也有聊过,当时为什么放弃了,退出的时候其实已经发现了一些好的苗头,在招生上有一些突破,如果能坚持的话,成功的概率是很大的。当时我只是觉得即使成功,那个成功好像也不是我想要的。
直到有一次听曾老师督导个案,来访想开一个践行新教育方式的幼儿园,并且想做成国内首家采用精神分析理念的幼儿园,但想了好几年,迟迟不能启动,总是觉得有些地方还没有准备好。
曾老师给出的解释是,目标定的太大把“超我”给吓着了。怎么理解呢?也就是潜意识里对自己可以获得多大的成功有一个设定的范围,超过这个配额的成功就会感觉到hold不住,担心会有什么不好的事情要发生,超我就会出来打压自我,让自我失去行动力。
这个解释让我对很多事情不能坚持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也是对早教事业注入了很多美好的想象,觉得自己要做的事情足以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我有很多规划和设想,一方面我也被这些太美好的想象给吓住了,我真的可以实现这样的愿景吗?我真的值得拥有这些美好的感受吗?
正是这种不配得感让我选择了放弃。
配得感是怎么来的呢?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早年父母和我们打交道时,我们被允许在多大范围内、多大程度上获得快乐。
今天我们讨论了几种类型的坚持不能的人,说到底坚持不能是一种自我功能的压抑,基于上面分析的原因,一个人选择了压抑自我功能以实现坚持不能的结果。
自我功能压抑简单地说,就是自废武功、自我设限,自己搞自己的鬼。
认为自己不能坚持做一件事情的人最大的焦虑是担心自己能力不行,伴随着这种焦虑的还有对能力不足的羞耻感。
现在我们知道的是,他不是没有能力坚持,而是选择性地坚持,比如“不能在一件事上坚持”就是他坚持得时间最长的一件事。
理解这些之后如何帮助我们在某件事上坚持呢?最直接的好处莫过于我们从此多了一个选择,你可以选择继续搞自己的鬼,也可以选择放弃搞自己的鬼,而去搞事情,当你把精力持续用在搞事情上时,就容易形成坚持的品质。
❶ 如果你属于这种关系类型:把自己的能量投射给别人,让自己成为虚弱的那个人,以期待别人的喂养来维持这种,那么你就可以把送出去的礼物收回来,不用绕这么大个弯子在从别人身上苦苦祈求你本来就拥有的东西。
❷ 如果做某件事的动力不来源自己,确实很难在这件事情上坚持。
你可能马上想到要做满足自己的事,而不是满足他人期待的事,那么问题就来了,如何甄别哪些事情是在满足自己,哪些事情是在满足他人呢?
这里有两个小标准你可以尝试,一是在做事之前觉察自己的主动性和自发性有多强,越强烈说明动力越是来源于自己。
二是在完成一件事时感受自己是否是快乐的,踏实的,这些感受是否持久,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说明这件事更多地出于满足自己。
这些感受会帮助你形成认识自己的经验,你的感受越多经验越多,对自己的了解就越多,越有助于在下一次做出判断。
❸ 如果不能坚持是因为不配得感,那可能说明你自设的这个配得区域太小。
说到配得区,我联想到舒适区这个词,它的假设是走出舒适区就是不舒适的,实际上恰恰相反,永远待在舒适区里才是最难受的,因为你会发现,这个圈子会越来越小,舒适区这个词直接限定了我们可以享受舒适的范围。
你现在所拥有的舒适区等同于你的配得区,你害怕走出舒适区,因为预设了你的配得区只有这么大。
不能坚持就像是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不用那么辛苦,可以偷偷懒,实际上是因为不配得感害怕走出这个圈。
所以释放配得感,才容易坚持下去。
最后,想说一句,不能坚持是关于一个人的能力的事情,但凡涉及到关乎能力的事情就要引起我们对“潜意识要搞鬼”的警惕了。
如果你说你不行,那么我很想和你讨论的不是你的能力,而是你的意愿,你愿不愿意放弃那些在过去给你带来好处,而如今阻碍你向前发展的老化程序。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71318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27802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0986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8317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2425997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