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们跟大家聊了聊“花钱”,收到了来自100+位读者「关于花钱的故事」,看着蛮有意思。
有人精打细算,量入为出,可以用有限的钱给自己增添生活的满意感;
有人花钱时却会诚惶诚恐,每次大笔消费后都忍不住自责。
还有些读者是带着问题来留言的,希望可以改变自己的消费方式。
以及有些故事很走心。
今天谈钱,所以文章结尾送大家一个「金钱恐惧指数评估」,用4个维度认识自己的金钱恐惧指数,记得领哦。
来看今天的文章4种消费类型,看看你是哪种。
只买对的,不买贵的
精打细算型
@浅海小螃蟹
花大钱一般都是课程和旅游开支,
是可以提高自己的和跳出熟悉环境换脑子的。
其他消费会精打细算,
尽量去除外包装等外在因素的干扰,
只买需要的和「性价比高」的。
@小哈
学生党一枚:我平时有记账的习惯,清楚自己的收支情况就不会很慌。
买比较昂贵的东西的时候,我会考虑清楚自己是否真正需要,双十一正好自己存款足够多或者会发奖学金就完美了。
当然会多家店各种比,最后选优惠力度最大的。
购物体验嘛,物超所值当然是最开心的,不适合的不买就是了。
@匿名
量入为出,两个孩子,为长远打算,能存则存,确实需要花钱的地方,也不会省着。
但是不追求品牌,不理解办公室里的品牌盲从,许多东西就本质而言不可能那个价位,只不过是品牌溢价。
但是同事朋友之间可能有品牌鄙视链,不参与那个鄙视链就行。
@匿名
虽然在一个家庭中长大,我的消费观和我妹妹的大相径庭。
我是属于无论收入多少,到了超市买东西都会用淘宝比价,计算器计算的人,而她更多是按心情消费。
几年前,一双300+的运动鞋就让我犹豫不决,哪怕是别人付钱,我也觉得心疼,也因此错过了一个对我很好但消费观不同的男生。
我总觉得家里钱不够,爸妈用生命赚钱,我应该少花点。
而妹妹因为感受到的安全感不同,所以花钱痛快多了。
@匿名
不仅是精打细算了。
每年固定的大采购。持续好多年了。
自创一套excel计算折扣,满减,如何凑单可以享受最大优惠,算的门儿清。
当年学习有这劲头,清华北大还不如探囊取物一般。
价格计算只是一方面,更难的是只买刚需和适度囤货。
为啥叫年度大采购?顾名思义就是日用品家清类的这些,每年就搞这一次,因为我真的是个懒人,讨厌极了整天买东西。我就喜欢缺啥了,顺手就能拿过来用。
目前已经修炼到,可以精准计算一年的家清日用消耗量,然后完美接档。这份功力绝不是三年两载的双十一就能练就的。
至少我朋友圈里,双十一这方面,我说我玩得还行,没人会说他玩得优秀。
@静斋
我的概念中,大钱就是买车买房,小钱就是生活日用,要有质感,但无需品牌,消费是为了舒服,而不是为了面子和虚荣。
总能在淘宝中找到最具性价比的店铺,几百块的纯羊绒衫,两千多的羊绒大衣,都不输国际一线品牌的质感和剪裁。
国外小众护肤品甚至比一线品牌还好用。
生活过得好就好了,没必要为大牌溢价买单。
买时一时爽,付款火葬场
冲动后悔型
@巧若倩兮
有时候买一样东西,我内心特别想买,有时候也是确实需要,有时候可能只是内心需要满足,但是买完后一边觉得很开心,一边又觉得愧疚感,好像我不应该花那么多钱买那些东西!
@匿名
每次买了贵的东西都会紧张和难受,倒不是后悔买这个,是失去一笔钱的难过,油然而生的匮乏感,就好像是在怕自己有一天会因为没钱而死掉,感觉自己的反应蛮夸张的,但也不知如何解决。
@匿名
花钱经常超额,很多钱都花在小物件上面,没觉得有多贵重,但是钱就不知不觉流失了。
有时候卯足劲花笔钱买了心仪已久的物品,甚是欣喜,却在当天夜里惊醒,陷入自责,觉得自己不该这样花钱。
不知道这是不是表现出我和金钱的关系并不好呢?也想知道该怎样处理自己和金钱的关系?
因为经常这样忍不住要花钱,所以入不敷出,没有存款。很想改善。
@匿名
生完孩子后家里各种鸡飞狗跳加上单位发生的一些事,似乎抑郁了,虽然有坚持每周一次的个人咨询但是依然改不掉买买买的习惯,每天都在无意识的下单,随意的看下订单金额就没过脑子的付款了,各种信用卡花呗白条还款日到时才会惊讶的发现”怎么买的能透支这么多?”
然后又依然陷入在这样的无意识和自责中,可能是花钱是我目前能感受到的掌控之中的事情吧……
不知为什么,超额花钱以后有一种既空虚又暗爽的感觉,但是因为这种感觉欠了快二十万…
偶尔浪费,也是可以的
“对自己好一点”型
@甜甜圈
我是一名护士,因为平时上夜班皮肤衰老,早就看好hlzm的护肤品,的确挺贵,双十一咬牙买了一套,基本上每月除了日常开销都能剩下一半收入,生活水平也还可以的。
@果汁儿
这个双十一花了3000多,除了少量必须用的日用品,大部分花在了包包和衣服上。
其实,这一年几乎都没有买过新衣服了,想年末的时候让自己开心点,就从收藏夹里挑选出自己最想买的几件。
花销自己还负担的起,买到自己想要的,心情也愉悦了,何乐而不为呢?
@山南
抽风式消费,焦虑的时候就会通过购物放松,会买自己不那么需要但是能感到愉悦的。
个人觉得偶尔的浪费也是一种情绪消费,满足心情也是值得的。
“给自己买犹豫不决,给孩子买几千上万”
奉献型
@匿名
作为一个妈妈,看中一条200块连衣裙,
在购物车里躺了半年多,还是没剁手。
碰到当当有活动,给孩子买书一次三四百,眼都不眨。
今年一次性花费较多的是自己学习税务师课程和孩子的乐器课,
可能是学习焦虑吧,把钱花在学习上觉得不浪费,
尤其是给孩子报课,像是家里有矿。
@一直
买给别人就会觉得很开心,但给自己花钱,尤其比较大笔的时候,就会考虑是不是可以不用花,觉得如果是自己,能省则省。
当我买东西时,我在想什么?
对花钱的思考
@匿名
月工资大概6千左右,以前会很激动的双十一血拼,后来发现也没便宜多少,反而是多花钱买了一堆用不上的东西,反而把家当成储物柜。
现在都是缺啥买啥,缺了再买的想法,避免不必要的消费,减少浪费!
丁工人的十一月,买之前想想,是必需品吗?
@张泡泡∞Una
平时的思路是:
1.有没有必要
2.价格有没有最合适
双十一的思路是:
再来50就可以减160?
那个什么好像也可以买。
嗯,这个补差价的看起来也不错,我好像也缺……
嗯,待会再看看喜欢的店铺有没有合适的……
心理防线呢?
@笑笑
赚钱就是用来花的,但是纯消费的花费心里会很纠结,下不了手,所以就把消费用在了爱好上,学茶,学茶艺,到后来开了一个茶室,消费起来也心安理得,心情又愉悦,还产生了回报,成了副业,良性循环。
还有一部分用在健康保养上,但是对外在服装这些心里想奢侈一下,下不了手,买了心里难受,就还是压制住了,等经济实力允许了、花钱不难受了再进行衣品提升。
@三个C
花大钱啊,最大一笔那必然是付首付的时候。
举家之力的半辈子财富积累,就那么一下都花出去了,还背了三十年的贷款。没啥高兴的感觉,心里空落落的,怅然若失又想大哭一场。感觉霍霍了爹妈的半生奋斗,同时还就这么被动的交待了未来三十年的部分自己。压力被化成每个月月供的数字,更具体更冲击。
@园园
就目前的消费环境来看,消费很难做到自由,但至少买之前会问自己几个问题,我是不是真的需要,是否紧急,是否是因为便宜才购买了,重要的是了解自我。
我是个非常追求新鲜感的人,所以从来不囤货,有需要就买,不看直播,不刷微博,不看小红书,不刷抖音,尽量让自己的选择自由一点。
每个人对待自己的态度、以及对生活的掌控感,会在「花钱的风格」中折射出来。
就比如留言中的朋友提到“忍不住过度消费”,这是为什么呢?
从需求角度理解,花钱能够满足某些匮乏或者发泄某种情绪,以此防御我们对现实生活的挫败感。
花钱购物产生的“多巴胺”,能让消费者体验一阵「舒适」的感受。
但心理研究者发现,消费带来的快乐是短暂的,在短暂的满足过后,他们的幸福感迅速下滑,甚至陷入抑郁。
现实越是让人难以面对,越是容易上瘾,因而走进花钱上瘾的恶性循环。
基于这个现象,想了解该怎么办,性瘾、赌瘾、购物成瘾……几乎所有的“瘾”,都和这一点有关。
当你花钱时,是生活日常,是享受自我,还是在回避现实呢?
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你能否意识到自己的动机。
觉察之后,改变在慢慢发生。
希望这20个小故事,能给你带来新的选择。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301011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72412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5047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75967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8310758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