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性进食 | 为什么越减肥越想吃东西?
作者:岩读 2020-10-28 11:26:26 心理百科

在开始今天的文章之前,小编想问一问大家,秋天到了,有没有贴秋膘啊?天冷了,我敢打赌,为体重发愁的小伙伴越来越多了。

面对着日益发胖的自己,是不是也有很多朋友像小编一样想通过节食来减肥(小编我太懒,运动是不可能的),比如,我无比艰难地拒绝了晚饭的主食,可是,一个星期、两个星期、三个星期过去了,体重不但没有降下来,反而持续上升!!!

限制性进食 | 为什么越减肥越想吃东西?

小编郁闷了好久,痛定思痛,开始反思自己哪里做得不对,结果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节食的我压根没管住自己的嘴:晚饭的主食没了,可是水果、零食多了……

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跟大家分享有关进食的心理学知识,聊一聊我们吃饭那些事。

进食行为

进食行为是人类为了维持自身能量需要而摄入食物的过程,是保证人体生存的基本生物本能,对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个体日常进食行为既包括以弥补能量消耗为目的,因饥饿线索而产生的生理性进食行为(Physiological eating behavior);也包括在非饥饿条件下因享乐和奖赏驱动而产生心理性进食行为(Psychogenic eating behavior)。

心理性进食行为可以大致分为三种:限制性进食,不可控制进食和情绪性进食。

我们平时为了减肥而控制进食,就是“限制性进食行为”。

限制性进食

限制性进食(Restained Eating)的概念最早由 Herman 等人于上个世纪 80 年代提出,该概念被定义为个体以保持现有体重或降低体重为目的,在进食方面长期持有的限制性倾向(Herman  &  Mack,  1975)。

抱有限制性进食倾向的人群往往以年轻女性为主,通过依靠自身的节食规则,对日常的进食行为进行长时间的认知限制,从而形成一种限制性的进食习惯。这种进食习惯使其更容易忽略内在的生理信号,反之,他们会更加关注外部的食物线索。

大量已有研究结果发现,持有限制性进食倾向的人群虽然具有较高的自我关注和节食动机,但是在充满食物线索的外部环境中,却很难抑制自身的进食倾向,表现出更多的过度进食行为致使其节食失败,继而引发肥胖风险(Neumark-Sztainer  et  al.,  2006;  Snoek, Van Strien, Janssens, & Engels, 2008; Van, Herman, & Verheijden, 2014)。

那为什么我们明明已经限制饮食了,体重还会上涨呢?

限制性进食 | 为什么越减肥越想吃东西?

来看看心理学家给出的几个答案吧!

1、双系统理论

最早由 Strack 和 Deutsch (2004)提出,起初被用于解释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消费现象。研究者认为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活动都是由冲动系统(Impulsive  System)与反思系统(Reflective System)这两种加工系统共同作用完成的(Strack & Deutsch, 2004)。

所谓冲动系统指的是依据过去经验而产生的自动化加工的心理过程,该系统主要以个体的感知觉信息为根据直接做出行为反应,其加工过程较迅速;而反思系统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冲动系统做出的直觉反应,该系统主要负责个体认知加工系统的执行功能并产生明确决策,其加工过程较缓慢。

冲动系统与反思系统互相影响,协同工作,一方面冲动系统会通过各种情感信息或非情感信息及个体的行为倾向性影响反思系统,另一方面反思系统则根据个体的行为后果从而对冲动系统进行调节。两个系统往往以协同的方式影响个体行为,并且,两个系统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在认知加工的整个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其中某个系统的激活从而抑制另一个系统的工作。

后来的研究者们尝试将双系统理论应用于饮食相关研究领域,例如:Hofmann等人(2009)发现双系统的作用最终会体现在个体的自我控制成果中——自我控制成功或者自我控制失败。

此外,能否成功的自我控制还受到个体意向、边界条件与外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Hofmann, Friese, & Strack, 2009)。当限制性进食者面对食物诱惑时,一方面因为冲动系统发挥作用,个体会对美味食物产生进食冲动,另一方面又因为反思系统发挥作用,个体通过评估自身节食目标和进食后果,成功抵制过度的能量摄入。

限制性进食者在平衡冲动系统与反思系统的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认知资源,并且,由于个体的认知资源有限,可能会引起认知资源损耗,使限制性进食者丧失对食物诱惑的控制,从而出现暴食行为与冲动性进食行为(孔繁昌, 2012)。

2、饮食边界理论

饮食边界理论(Boundary  Model)指出正常个体对于外部食物线索的反应是被两种生理边界所影响的,即饥饿边界与饱食边界(Heatherton & Polivy 1988)。

正常个体在饥饿边界状态下开始进食,饱腹边界状态下停止进食,因此,饥饿边界和饱食边界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生理机制,其存在的目的是为了维持个体的生存和发展。

而限制性进食者为了达到维持自身体重的目的会在饥饿边界与饱食边界之间另外设定节食边界,节食边界是一种由心理需要引发的边界,其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调整自身的进食行为,达到控制体重的结果。

对于正常体重者而言,发挥作用的主要是生理边界,而对于限制性进食者来说,他们的进食行为更多被易受外界干扰的节食边界所影响,而非稳定的生理边界。长期的限制性饮食会导致个体对于自身正常生理边界敏感度的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自身节食边界遭受破坏,个体就容易表现出更多过度进食,从而致使节食失败。

话说,节食减肥期间,小编越来越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吃饱了。

3、目标冲突模型

目标冲突模型(Goal  conflict  model)强调限制性进食者通常会持有节食目标和享乐目标这两种互相冲突的目标、

(Stroebe Van Koningsbruggen,  Papies& Aarts, 2013)

节食目标被定义为个体在面对食物诱惑时,选择拒绝进食从而获得维持或降低体重的长远目标;享乐目标则被定义为个体在面对食物诱惑时,选择享受进食从而获得心理愉悦与满足的短期的目标。这两种互相冲突的目标都是限制性进食者所希望得到的。

因此,当节食目标占有主导地位时,限制性进食者能成功的抵制食物诱惑,达到成功节食的目的;反之,当享乐目标占有主导地位时,个体往往会过度进食,最终导致节食失败。

4、冷热加工模型

冷热加工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加工模式,类似于双系统理论中的反思系统,是个体为达到自身节食目标,对于外部食物线索采取执行的控制功能。

“冷”加工强调个体对食物反应的自我控制和抑制,个体会在行为上表现出对于摄入能量的控制,该加工主要涉及到与抑制控制相关的脑区,如背侧前额叶(DLPFC)等;

另外,“热”加工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加工模式,类似于双系统理论中的冲动系统,是个体产生的由外部食物线索所带来的积极体验或享受的表征,“热”加工易受各种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在行为上表现为不可控制进食或去抑制进食,该加工主要涉及到与奖赏相关的脑区,如眶额叶皮层(OFC)等。

研究者认为“冷-热”两种系统之间的对抗效应会对限制性进食者的自我控制能力产生影响,可能会使个体降低甚至失去对于体重的控制,引发肥胖风险。

限制性进食行为神经机制的相关研究

Coletta 等人(2009)最早开始用核磁共振技术研究限制性进食的大脑差异,研究者对比了限制性进食者和非限制性进食者分别在禁食或饱腹状态下在加工美味食物图片刺激时的大脑活动。

研究结果发现,首先,在禁食状态下,非限制性进食者在加工美味食物图片刺激时会引发更多的与饥饿和动机相关的脑区激活,然而限制性进食者在此种状态下仅会表现出与低级进食加工欲望相关的脑区(比如小脑)的激活;其次,在饱腹状态下,限制性进食者会表现出与奖赏期待和食物渴望相关脑区,如小脑、眶额叶、脑岛和中央前回的显著激活。

研究者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限制性进食者在处于饥饿状态下时对于自身内部的生理信号并不敏感,但是其在饱腹状态下时则会对食物表现出更高的进食欲望(Coletta et al., 2009)。

同时,Domes 等人(2011)通过预加载范式发现,限制性进食者在进食少量食物的状态会影响其对后续食物刺激的反应,他们会表现出对食物线索的更高趋近倾向,并且,神经影像学研究的结果也显示了在大脑伏隔核上表现出的更强激活。

限制性进食 | 为什么越减肥越想吃东西?

另有研究采用食物特定的时间折扣任务来考察限制性进食者对食物的冲动性水平,其结果表明,高限制性水平的进食者在进行决策时具有更高的时间折扣率,即其会对食物表现出更多冲动性,且更加期望能得到即时食物奖励而不是更大的延迟满足。并且,限制性进食者在面临更加难以抉择的时间折扣任务情景下(即时奖赏和延迟奖赏差异不大),会表现出更强的背外侧前额叶激活,有研究者指出这是因为限制性进食者在完成困难决策任务时会表现出更多的认知需求和认知资源损耗(Debo Dong et al., 2016)。

综上所述,与非限制性进食者相比,限制性进食者会表现出对食物线索的更高奖赏敏感性,更低抑制控制能力,这种无法有效的控制进食欲望的表现可能可以直接用于解释限制性进食者会出现冲动性进食的原因。

研究者们试图考查限制性进食者大脑功能的根本原因是致力于为其能够建立正常的进食行为提供科学的基础,而其建立正常进食行为的第一步就在于是否能成功拒绝食物的诱惑。研究更进一步发现当限制性进食者成功拒绝高热量的食物后,其会出现更多与控制相关脑区(如辅助运动区)的激活(Laura Nynke Van Der Laan, Ridder, Viergever, & Smeets, 2014),这说明与控制相关脑区的激活与否可能会关系到限制性进食者能否成功的抵抗食物诱惑,最终达成控制或降低体重的目的。

简单来说,就是吃少了饿,控制不住自己的话可能会吃掉更多的东西,吃多了后悔,然后又节食,然后更饿,然后控制不住自己再吃更多东西……如此反复,不胖才怪!

而且,我们往往会在节食之后,找各种理由奖励自己多吃,毕竟……

所以,小编认命地把晚饭的主食又加了回来……

在这里提醒大家一句,适当节食哦,天冷了,还是要多吃点的。

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了,下期跟大家分享“不可控制进食”,如果你有面对美食控制不住自己的时候,可以在下方留言告诉我们哦~

参考文献

[1]张一箫. 心理性进食行为的神经机制[D].西南大学,2018.

[2]孔繁昌,张妍,陈红,石明丽,Todd Jackson,高笑.限制性饮食者对食物线索的认知偏向:行为和脑机制的证据[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09):1355-1362.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产后抑郁症桃花运哈利波特心理学强迫症人际关系职业价值观心理咨询九型人格智商测试社会心理学心理治疗弗洛伊德九型人格叛逆爱情挽回亲子关系易怒症社交恐惧症PUA绿帽癖俄狄浦斯情结思维反刍心理咨询师依赖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