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概述
一、研究对象
学前儿童(核心)
胎儿期(胚胎第10周至出生前)
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内)
乳儿期(出生1个月至1岁)
婴儿期(1~3岁)
幼儿期(3~6岁)
重要他人
家庭成员
幼儿园教师
同伴群体
虚拟偶像
发展环境
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
个人
小系统(微观系统)
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影响最大)
家庭
学校
同伴
中系统
外系统
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他们的发展产生影响的系统(如父母工作环境)
大系统(宏系统)
存在于以上3个系统中的文化、亚文化、社会环境
二、研究任务
研究任务
描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是什么)
解释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因与机制(为什么)
促进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怎么做)
预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
三、研究方法
1、质性研究
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凭借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进行分析探究
a、教育叙事研究
以讲故事的方式描述人们的目的、思想、行动和生活方式,通过所叙述的故事来探究经验、行为的意义及其蕴藏的思想和哲理叙事的教育行动研究和叙事的教育人类学研究
以故事为研究载体
以生动为叙述风格
以实验为表达依据
以实践为操作模式
以反思为研究根本
b、教育行动研究
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由教师或研究人员共同合作,有计划、有步骤地一边研究一边行动,以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
步骤
发现问题
建立合作
规划方案
制定计划
实施计划
总结评价
研究特点
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实用性)
以协同合作为桥梁(合作性)
以最佳方案为导向(可变性)
以教育实践为依托(情境性)
以多种方法为手段(综合性)
操作模式
独立研究(研究者)
合作研究(研究者和实践者)
协作研究(研究者、实践者与决策者)
c、个案研究
对某个学前儿童或者幼儿园教师进行深入详尽的观察与研究,收集相关资料,分析其心里特征,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进行准确的问题诊断与有效的干预行动
确定个案
要求具有典型性,主要是那些有心理发展偏差与行为障碍的儿童
收集个案资料
要求广泛全面
确定个案问题
个案存在的实质性问题
咨询建议与实施干预
要求科学准确
2、量化研究
a、测验法
操作原则
标准化
统一指导语和时限
保密性
过程、工具和结果要求保密
客观性
测评工具
智力测评工具
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
画人测试
韦氏学龄前儿童智力量表
行为测评工具
拉特儿童行为问卷
艾森博客儿童行为量表
其他测量表
幼儿心理健康测量问卷
学前儿童活动量评估量表
b、实验法
在控制条件下,通过系统地操纵某些变量来研究这些变量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自变量和因变量
实验类型
实验室实验
内部效度较高,生态学效度较低
现场实验
注意事项
伦理道德性原则
任何研究不得以损害学前儿童的声音健康发展为代价
生活化原则
尽量与学前儿童的日常生活、学习环境保持一致
四、历史演进与研究意义
a、西方儿童观
古代
古希腊罗马
不注重儿童的地位与权利
柏拉图(强调游戏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注重自然施教)
中世纪
原罪说和预成论
文艺复兴时期
自由发展
近代
英·教育家洛克(白板说)
法·卢梭(哥白尼式的革命)
美·杜威(赞同卢梭的儿童中心思想)
瑞士·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现代
德·普莱尔(科学心理学的奠基人,《儿童心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专著)
美·霍尔(问卷法、《教育学报》、美国儿童研究的开创者,美国儿童心理学之父,青年心理学之父)
德·施太伦(《早期儿童心理学》)
b、中国古代的儿童观
古代
孔子、颜之推、朱熹 王守等
近代
陈鹤琴(中国最早开创儿童心理学研究、《儿童心理之研究》第一部儿童心理学教科书、 我国现代儿童个案研究的开拓者 、早期发展跟踪追究典范的开拓者)
黄翼(反复研究皮亚杰实验)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
c、教育意义
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指导
提供咨询与辅导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67940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5100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67096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7372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51179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