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澳洲私校群因为一起“弹珠丢失”事件而炸开了锅,有个孩子的弹珠放在柜子里,没上锁,结果被偷了。爸爸妈妈们纷纷在群里议论“偷盗”的严重性,说一定要严加惩罚才能杜绝这种事情再发生。没想到不到两周时间,事情就以最小的动静得到了最好的解决——仅凭校长对孩子们的一番话。
校长给家长写了两封信来告知事情的进展,我看了之后非常感慨,在此分享给大家。
第一封信是关于“信任”的。校长趁着周一的集会,向孩子们分享了自己小时候偷橡皮擦的故事:他一时经不住诱惑偷了学校公用的的橡皮擦,却因为内疚和害怕最终偷偷扔掉了。即使55年后的现在,他也仍然记得那种偷了东西之后的煎熬感。
校长接着告诉孩子们做一个值得信任的人是多么重要,但却很容易因为小事而失去信任。的确,每个人都会面对诱惑,即使最乖的孩子在冲动之下也可能做出错的决定。做错了事当然必须承担后果,但更重要的是从错误中学习、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校长的第一封信:《信任》
第二周的信就带来了令人惊喜的消息——“重拾信任”。校长的的话显然说进了偷弹珠的孩子的心里,他们坦白了自己的过错,给弹珠的主人写了道歉信,还多退回了更多的弹珠。
▲第二封信:《重拾信任》
校长的教育方法让我不经想到之前看过的一个心理效应——“南风效应”。大概意思是说南风和北风比试威力,最终南风用“温暖”战胜了北风的“严寒”。
南风效应
其实,“南风效应”本来是在企业管理中广泛应用的,没想到这招用在育儿上也屡试不爽。
再一查,我发现能跨界“套路”孩子的心理策略还不少呢:
• 静止脸实验:爱和关怀到底有多重要?
• 皮格马利翁效应:为什么孩子需要鼓励?
• 超限效应:孩子犯了错,怎么讲道理?
• 感觉剥夺效应:为什么应该适当“放养”?
部分来源:《教孩子也要懂点心理策略》,2012
静止脸实验
爱和关怀到底有多重要?
——没有孩子应当被冷漠地对待
心理学家发现,成年人的很多问题都能追溯到他们的童年。比如一个人很难相信和依赖别人,可能是因为他小时候没得到足够的爱和关怀;再比如一个人有暴力倾向,可能是因为他小时后被粗暴地对待过……
▲爱和关怀
我读到过一句话,大概意思是说:“养育一个人格健全的孩子比修复一个破碎的成年人容易多了。”这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因此在平时带妞妞和酒酒的时候都会尽量给予他们我所有的爱、耐心(尽管有时候真的非常累了)。
“静止脸”实验(Still-face Experiment)
▲“静止脸”实验,1987
视频来源:UMass Boston
在视频里我们能看到,一开始妈妈和孩子正常玩耍。宝宝用“哒!”来回应妈妈的问候
“虽然我还不会说话,但是我会尽量回应你。”
宝宝指向一个地方,妈妈顺着看了过去:
“我喜欢你仅仅通过我的动作,就知道我想做什么。”
妈妈捏宝宝的小脚,宝宝高兴地笑了起来:
“我喜欢和你接触,这让我感到很亲切。”
在这种交流下,宝宝一直保持着积极地情绪:
“能有你的爱和关注,我真是太幸福了!”
孩子都是无条件依赖父母的,你笑他也笑,仿佛能懂你的心思。当你不再理他,对他来说是天塌了一般。看到实验中的宝宝在几分钟之内几乎情绪失控,我真心碎!
▲妈妈变得面无表情,不再对宝宝有所回应
▲宝宝很快意识到妈妈的冷漠
宝宝感受到了这种情感压力,但她还是尽她所能,希望能引起妈妈的关注:
▲她对着妈妈笑,希望妈妈能回之以微笑
▲她像往常一样指,企图唤起和妈妈的交流
▲她拍手想引起注意,甚至尖叫
直到最后她用尽了她的所有招数,都没有用,她终于崩溃大哭:
▲宝失控大哭
还好在实验末尾,妈妈又“恢复正常了”,她重新抱起宝宝,和她说话、安抚她,这才使她们之间的感情得已修复。
然而,试想在一个冷漠的家庭,孩子长期处于受冷落的境况下,他会感到多么无助!
我们当爸爸妈妈的很多时候不知道自己对孩子一时的不耐烦,会对孩子造成多大的心理阴影。的确,我们平时工作可能很忙,生活压力也大,但如果你真的想关心孩子,永远都能找到权衡的办法!
皮格马利翁效应
为什么孩子需要鼓励?
——积极的心理暗示最受用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别人的期待会影响一个人的表现的现象;往往受到的期待越高,表现越好。
在希腊神话中,一个名叫“皮格马利翁”的雕塑家刻了一座神像。因为刻得太好了,他竟然爱上了这座雕像,每天把它当成人似的对它说话。由于他的殷切期望,雕像最终竟然真的变成了人。
▲皮格马利翁和他的雕像,希腊神话
这个故事我在中学的时候过,对后来发现,原来真的有人对此做了实验:
罗森塔尔的实验
▲“我早就知道你肯定不行。”
——消极的期望带来消极的结果
大人都如此容易受别人的期待程度的影响,更不要说孩子了。我们言行的点点滴滴,就算我们自己都没发现,孩子也能敏锐地捕捉到,我们对他们是“相信”还是“失望”,他们的小脑袋瓜里可明白着呢。
▲你真棒。你很勇敢。你很坚强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应该多多鼓励孩子,把自信种在孩子的心里。我之前也写过一篇《如何让孩子深信自己被爱——请收藏这75句温暖鼓励孩子的话语》,你会发现,原来鼓励孩子原来不是一件难事。
超限效应
孩子犯了错,怎样讲道理?
——再正确的道理说过头就烦了!
成都有句土话:“黄荆棍棍出好人”,意思是孩子犯了错要狠打才能让他记住错误的严重性,不再犯。现在社会进步了不少,大多数爸爸妈妈不再靠“武力”教育孩子,不过进化出了一种新的招数——“紧箍咒式絮叨法”。
▲唐僧一念叨起来,猴王都受不了
孩子犯了错,肯定是应该“讲道理”的,他们心服口服了,才会改正。但是,要是反反复复、没完没了地讲,小心孩子不仅不服,还会产生逆反心理!
超限效应
有一种是喜欢把一个道理翻来覆去讲的,也不凶,就是说得人上头。
另一种是发散思维卓略的,一个问题可以牵扯到十万八千里以外的话题,训起人来无穷无尽。
▲新晋“讲道理”代言人,剧照
还有一种是训着训着把自己说兴奋了,一不小心就切换到演讲模式,滔滔不绝:
▲(可怜天下父母心,借用一下罗老的肖像)
最神奇的是,我的朋友大多表示:“父母批评得确实是有道理!”但是当批评超过一定时限时,不耐烦的心态就远远压过自省、想改正的想法了。
因此,孩子错了得训!但下次训的时候,考虑从一下设个闹钟?
感觉剥夺效应
为什么应当适当“放养”?
——牢笼里培养不出来“龙凤”
现在很多孩子都过着“学校-家”这样两点一线的生活,我虽然很能理解爸爸妈妈们望子成龙的心情,但真的不认为这种单调的学习能让孩子成功。因为孩子的发展并不仅仅凭借课堂和书本,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还有更多能给予孩子的。
我们在一个单一的空间里呆久了,感到“无聊”只是一种说法,更深层次来讲,是因为没有收到刺激所以思维活跃度降低了。
感觉剥夺效应(Sensory Deprivation)
▲妞妞和酒酒在成都
走了一天,妞妞累得蹲在地上,却说:“我有点儿累,可是还想玩。”哈哈,这不就是所有小孩的心声吗。
“我有点累,可是还想玩”
周末带他们逛成都,因为最近总是下雨,我们便趣有屋顶花园的商场:
▲一个泡泡枪,三个孩子又跑又跳,能玩上一小时
▲小酒对着儿童钢琴玩得不亦乐乎
爱观察、爱探索是孩子们的天性,这是他们和这个世界交流的一种方式。如果我们总是把孩子束缚在一个单调的环境里,又怎么指望他们会成长为一个有创造力、见识广阔的人呢?
其实说了这么多这样“法则”、那样“效应”,其实我觉得养育孩子的核心就是爱、耐心和正确的引导。
小孩就像一面镜子,你用什么样的“表情”(态度、方式)对待他们,他就反射出什么样的“表情”;他们也像一座花园,你用什么“肥料”(丰富或单一的刺激)滋养他,他们就会开出怎样的花。
参考资料:
【1】黄磊,《教孩子也要懂点心理学》,2012年。
【2】Edward Tronick,Still Face experiment, 1978.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2022885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91539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7384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1873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81353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