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缺乏自我认可的父母往往要通过孩子的表现来证明自己的水平!
2.如果一个人能做自己的好父母,也就能做孩子的好父母。什么叫‘做自己的好父母’?就是有没有办法对自己温和而又坚持——当你遇到挫折时,是不是可以接纳自己和安慰自己,当你想要放弃的时候,能不能坚持对自己说‘不行’?”
3.我们与孩子之间先有关系,后有教育,我们首先是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亲密组合,其次才是一个生命帮助另一个生命成为更好的自己(且不论究竟是谁帮谁)。根本之道是要改善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一旦孩子和他的“重要他人”的关系得到改善,这个孩子的行为就会渐渐好起来,孩子会变得更有朝气,更快乐,目标也更明确。
4.父母如果能对孩子无条件地接纳、重视,给予足够的安全感,给孩子肯定、赞美和认同,用自身作为模范,教导孩子如何处理生活,孩子自身的生命力就能被激活,他就有能力发展自己的特长,活得快乐和自在,如同他们初始来到这个世界的状态。
5.我们不能让老人迁就孩子,让孩子以为家里最重要的那个人是他,因为家里的每一个人都最重要。吃零食也是一样,有的老人喜欢吃点儿甜食,你不能以“会让孩子多吃甜食”为理由不让他吃。
6.最好的妈妈是愿意学习,让自己情绪稳定,跟随孩子的成长而成长。如果妈妈认为自己有情绪问题,一定要想办法处理好自己的情绪,然后再面对孩子。父母亲之间良好的关系,才是孩子最渴望也最能给他安全感的东西。父母关系好,他自然很开心,因为父母是孩子全部的世界。
7.如果说在安全感的给予方面,妈妈比爸爸更重要。那么在肯定和认同这个部分,爸爸的重要性要大过母亲。孩子有自信,认为自己有价值,他就会有一个新的自我,并且明白“我是谁”,然后有信心去面对他的人生。
8.父母都习惯盯着孩子不令人满意的地方,却忽视了孩子闪光的一面。
9.比较理想的是,孩子有优势、最容易出色的部分,慢慢累积,将来可以将那个特质或长项用在工作中。而有缺点的部分,也慢慢学习,不让它成为我们前进路上的障碍。
10.乐天型孩子的父母一定要和孩子建立很好的亲子关系。因为他最在乎的就是关系,如果关系不好,父母就别想教导他。能让忧郁型孩子把优势发挥到极致的基础就是,父母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心理营养。这指的是,给孩子无条件的接纳;满足孩子对安全感的需要;面对冷静型孩子,如果我们希望他哪个方面做得好,多在他那个方面做得好的时候认可他、表扬他就可以。只有通过正面肯定的方式,才会激发孩子积极行动的动力,让他变得比较有力量,比较有行动力。
11.在大是大非的教导上,父母一定要通过自己榜样的示范,为孩子注入健康的价值观。
12.只有在家庭里,先养成“可以表达”的习惯,孩子才有可能在面对外面信任的朋友时,也尝试表达感受。交朋友也是一样,不要逼迫他交很多朋友,只是在时机合适的时候,鼓励他尝试和别人相处、交往,这样孩子才会慢慢愿意向更多人敞开心扉,扩大自己信任的人群。
13.所谓的“安全感”是指,孩子相信自己。他知道,自己在面对各种困难、问题时是安全的,可以从困难、问题中走过去。除了心理营养中提到的父母关系、妈妈稳定的情绪可以给孩子安全感,在日常琐碎的生活中,培养孩子安全感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孩子在生活里,多为自己做主、做事情。过度保护其实是在给孩子的安全感减分。
14.爸爸妈妈关系不好,孩子安全感就不够。另外,当孩子做错事情时,爸爸妈妈可以指出来,但态度要温和,尽量不把成年人自己的情绪转移到对孩子的批评上去,指责他这个做不好,那个做不好。总之,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就一定是我们需要做出调整的时候了。
15. 当孩子提出黏人的要求时,妈妈满足他就好了。等他觉得安全了,内心里会自然而然地生出一股力量,推动他去分离、独立。
16.我们常喜欢为孩子做我们“认为”最好的事情,而实际上,一个稳定平和的妈妈只要做到陪在孩子身边,观察孩子需要什么,然后满足他,就是孩子安全感的最好来源。
17.现在的男孩子之所以缺乏男子气,原因在于,他们跟妈妈的关系太好,跟爸爸的关系不怎么样。他们很少跟父亲联结,很少得到父亲的肯定,加上妈妈的过度保护,总提醒他有危险,都使男孩们变得比较退缩。
18.切忌三个“不要”:一是不要伤孩子自尊,讲“你很懒”“你很笨”这类贬低人格的话。二是不要在公共场合让孩子觉得羞耻。三是妈妈自己不要太焦虑。只要跟孩子在一起时,我们可以做到尽量温和,尽量不用过于激烈的情绪和言辞。
19、父母千万不要指望让孩子回避竞争,也不要教导孩子别去和别人竞争,最重要的是,我们和孩子都要用正确的态度面对竞争。
20.当一个人在长期不安全的情况下,不敢把自己的真心话告诉别人,但又希望别人明白,就会常常这样讲相反的话。孩子有太多愤怒,这是典型的、内在充满一大堆情绪的表现。孩子这样,我怀疑家里出问题的可能性比较大。十之八九,父母对他的养育方法有问题,对孩子比较凶,比如说话的声音大、喜欢对孩子喊叫、拧孩子的耳朵之类……
21.孩子的负面情绪到来之后,妈妈要做两件事情:1)用简单的几句话认可他的情绪,“我看到你很委屈。”或者“你真是很伤心啊!”,但是不要告诉孩子或者让他感觉到他的行为都是对的。2)等孩子安静下来之后教他处理:你要怎么办?怎样解决那些让你产生负面情绪的事情?
22.他做错事情的时候。每个人都有做对事情或做错事情的时候,当他做错事情时,我也接纳他这个人,不会因为做错,而给他负面评价。
23.无条件接纳的基础是信任孩子,无条件接纳的通道是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或情绪。接纳,不等于什么都不能做,两者之间,是既不充分也不必要的关系。比如一个接纳孩子害羞的妈妈,可能之后帮孩子克服害羞。而一个事后什么都没有做的妈妈,有可能并没有接纳孩子。
24.孩子不管是哪种个性,哪种先天气质,只要它没有发展到带来不良后果(伤害自己、伤害别人、破坏环境),就不需要我们过度干预。我们要学习的是接纳。接纳的意义在于,孩子只有在我们接纳的态度里才会感觉安全。他只有感觉安全,才能探索、学习、进步。
25.担心孩子因为不够主动而丧失竞争力的父母,往往自己也比较退缩。对孩子这个问题过于忧虑其实反射出他们对自己生存状况的焦虑。现在很多孩子被贴上胆小、退缩的标签,是因为成人世界的竞争性过强,造成我们太过焦虑,生怕孩子吃亏,怕孩子因为让步输掉自己的竞争力。也可以说,这是攀比的心态造成的。一个越不喜欢自己的父母,他骂的孩子也越多,因为他全都投射到了孩子的身上。
26.易还是难,因为我们的“认为”和孩子的“认为”是不同的。我们帮忙的方式是,给孩子做示范,告诉他这样这样,然后停下来,让孩子自己尝试。或者,一个游戏中确实有很难过去的关卡,我们帮他过关。
27.现在很多孩子被贴上胆小、退缩的标签,是因为成人世界的竞争性过强,造成我们太过焦虑,生怕孩子吃亏,怕孩子因为让步输掉自己的竞争力。
28.关于专注力的培养,任何年龄都不需要刻意去做,只要孩子的心理营养足够,专注力自然会好。不过,孩子专注的对象一定是自己喜欢、有兴趣的事情,能够这样就足够了,不可能在每件事情上都花费专注力。如果到了一定的年龄,孩子依然是毛毛躁躁、注意力无法集中,那并不是没有培养的原因,而是负面情绪过多,影响了孩子天然的专注。
29.爸爸妈妈的夫妻关系有问题,或者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太急躁、太高压、太控制,最容易让孩子累积情绪。当孩子内在情绪太满、无法处理时,就会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或者用偏差行为来吸引父母的关注(哪怕是负面关注)。父母需要做的是,在她做了不好的事情时,忽略她,当她“不小心”有了好行为的时候,告诉她好在哪里。
30.和孩子相处的原则仍然是,能满足的就开开心心满足(比如给他挑衣服),不该满足的也温和坚决地拒绝(比如不可以吃冰箱里的东西.
31.当孩子不愿意分享时,妈妈也不要为了自己的面子,对别人说“孩子小气”之类的话。如果你认为给别人一个解释比较有礼貌,那么简单说“他还没有准备好”就行了。
32.孩子犯错后,隔离的办法对2~12岁的孩子都非常有效。当孩子做了伤害自己、伤害别人的行为,而且行为本身又比较严重的话,是可以用这个方法的。这是一种比较温和的管教方法,目的就是让她有警戒心,以后不再犯。不过,用这个方法要注意两点:第一,不要把孩子关在类似厕所这种密闭又黑暗的地方。第二,不要误用、滥用。
33.对大多数孩子来说,社会化、社交都不存在问题,只有一种孩子会出问题,就是情绪太多的孩子。就像其他任何生物一样,人是跟着自己的生命本质去发展的,而原本所具备的生命力一定会提供足够的能量,供他展现自己生命的本质。但如果情绪太多、内在干扰太多,生命力的消耗就会太多,这就意味着,孩子不能用他所有的生命力来学习、行动、跟人交往、调整自己、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34.当孩子表现出痛苦时,我们一定要出面处理。也就是说,当孩子有激烈的情绪表现时,表示他没有办法处理眼前的局面,那么爸爸妈妈就应该教导孩子处理,比如表达自己的不满意,大声告诉对方“不可以”“我不喜欢”。
35.一个孩子是否弱势,跟对方的强势是没有关系的。有自信的孩子,即使在强势孩子面前也不会表现得很弱势,而且,自己吃点亏,让别人占点便宜,并不表示这个孩子就处于弱势。
36.一个孩子以什么样的姿态出现在群体中,和他的自信程度有关,和交什么朋友无关。所以,如果孩子自信心不够,要做功课的是爸爸妈妈。我们能不能在孩子做得好的时候肯定他?我们能不能找到孩子身上值得欣赏的优点?
37.心智正常的孩子绝不会变成孤僻的孩子,因为人的天性就渴望与人联结。内向的孩子不能像外向的孩子一样跟很多人交朋友,但他一定不会一个朋友都不交。能够跟随别人的孩子,群体性一定特别好。这可是孩子有良好社交行为的重要基础。
38.暴打绝对不是教育的行为,而是因为妈妈积累了很多情绪,借孩子不听话这个机会来发泄。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向孩子道歉:“虽然你做错了,但妈妈的处理方式也是错的。”
39.如果时间有限,觉得自己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那么,在有限的时间里,妈妈就不要再做其他事情,而要花时间和孩子沟通,待在一起,抱抱,玩玩,和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比学东西重要得多。
40.要分辨你是在拿孩子出气,还是在管教他,非常容易。当孩子做错一件事情时,你发现自己怒不可遏,气一下子就冲上来,完全不可控制,而且持续时间长,也就是说,你教训孩子不是一下两下就结束的话,就说明一定是累积了情绪。但如果只是管教,你看到一个错误时也会生气,但几秒钟就过去了,没有失控。你不但知道自己生气了,而且有足够的时间思考你该怎么处理。
41.转化不良情绪的方法有三种:一是用文字的方法,包括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你可以找朋友聊天,可以写博客或日记,也可以随便乱画,每天画一张,这都能帮助抚平你的情绪。二是把情绪变成动能,比如运动、逛街,左看看右看看。三是把情绪变成声能,比如唱歌。
42.我们教孩子善良的同时,一定要教孩子灵巧。否则,这样的善良一定会被人利用,也不会持续下去。当我们做善良的事情时,就是在和自己的生命力联结!那一刻,我应该是快乐的,否则的话,它可能不叫善良,它也许叫软弱、叫讨好、叫迁就、叫忍受。
43.时间有限,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个时间拿来做什么。不要认为“我一定要亲手做饭给孩子吃”,这可不如你跟孩子说话、唱歌来得重要。也就是说,多做那些和孩子直接接触的陪伴,间接接触的事情交给别人。只要保证高质量的陪伴时间,你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不会受太大影响。时间太少,给了工作,给了孩子,就没法给“我”。这不行,时间久了妈妈会有很多情绪,情绪的累积反过来会影响孩子和工作。所以即使是那些工作特别忙的妈妈,都不要忘记一星期最少给自己两三个小时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做妈妈的人,一定要有一点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这会让妈妈变得很有力量。妈妈不能持续不断地一直给别人付出,她也要照顾自己。
44.爸爸最好的陪伴就是陪孩子游戏,在游戏、玩耍的过程中,让孩子感觉到“爸爸喜欢我”,从而获得价值感的认同。而这个过程中,妈妈也需要承担起为他们创造沟通机会甚至担任桥梁的角色。爸爸需要坚持一些管教的原则,因为最好的管教态度是:温和而坚持。孩子跟爸爸和妈妈在一起的方式是不同的,跟爸爸的方法是“乖”,跟妈妈的方法是“黏。
妈妈不用太担心,一般孩子到了四五岁就会开始找爸爸。因为通常爸爸都比较活泼、爱玩,四五岁的孩子对玩伴有了更多需求时,自然会想到爸爸。另外,妈妈也要提醒爸爸,尤其在孩子找他的这个阶段,要多给孩子肯定、赞美、认同,这是孩子一生自信的源泉。
45. 当妈妈没有办法,没有能力,只能让老人来帮忙养孩子时,必须准备好的态度是:全部听老人的,一切以老人为主;要不然你就自己养,可以不必理会别人的意见。
46.每个孩子选择的第一个“重要他人”都是妈妈,当孩子“意外”地选择其他“重要他人”时,那么,一定是另外那个人在孩子身上下的功夫更多。只要有时间、有机会,我就多在孩子旁边陪着。而如果有人爱我的孩子,我会在心里感激那个人,感谢她给了我孩子多一份的爱,让我没在身边时,孩子也有一个很爱他的人陪伴着。
47.妈妈把孩子交给老人的时候就应该想到,老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她不可能为了照顾一个孩子,让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人。如果我们真的对老人感恩,最大的感恩就是接纳,老人是不可能完全满足妈妈的要求的。其实想一想,如果我们自己24小时和孩子在一起,又是否真的可以做到每分钟都好心情、好精力呢?对3岁以内的宝宝来说,养育人最重要的品质就是温和、有耐心,不要溺爱,其他都是次要的。
48.我们判断孩子心理是否健康主要看三方面:是否快乐?行为有没有偏差?跟他人是否可以正常互动?
49.无论什么时候对孩子进行品格教育,父母亲在生活里的示范都是最好的方法。比如勤奋、负责任工作的爸爸妈妈,永远不用教导孩子勤劳,孩子从小每天看到的事情,都会对他有耳濡目染的影响。
50.孩子不会做父母讲的,只会做父母做的。因为,用嘴巴讲的道理,来自头脑,它只会进到孩子的头脑里,而进不到心里,成为不了生命力的一部分。但如果父母亲用心,用身体去做,它就会进到孩子心里。当他将来遇到类似问题时,他的身体,他的心会自然而然地照做。
51.生活中有些事情必须让它赶紧完成,那么唯一能帮孩子养成快一点习惯的就是:鼓励。当他很快完成一件事情时,对他说:“你做得真快”,或者,“你这么快就做完了,给妈妈帮了很大的忙”。只有当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时,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已经足够好,很被父母看重,他才能肯定自己。而这个肯定代表父母的欣赏、喜欢和爱,有了这些东西,有了对自己发自内心的肯定和欣赏,他才能真正去欣赏别人。自我感觉良好时,别人怎么好都无所谓,不会引发嫉妒心;但自我感觉糟糕时,一看到别人好就焦虑甚至嫉妒。所以,一个人能否真诚地欣赏、赞赏别人,基本上是他对自己有没有足够肯定的风向标。
52.妈妈能给孩子最大的帮助是,不管孩子说什么都接受,并且告诉孩子,不管你怎样说,妈妈都知道你是爱妈妈的。
53.一般健康正常的孩子,我们完全可以从现在开始,从家里开始就教导他恰当的社会规范。也就是说,任何在社会规范里属于破坏性的行为,我们都不应允许。
54.不管是听觉、视觉还是触觉特别敏感的孩子,爸爸妈妈应该让他正常地接触生活情境的常态,而不是为他创造一个没有干扰的环境。家人担心越多,他吃得越少,他吃得越少,家人就越担心,慢慢进入恶性循环。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23294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241354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8259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242542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04515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