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因素影响尿量吗 影响尿量的因素
作者:cc 2022-11-24 09:53:55 心理百科

心理因素影响尿量吗 影响尿量的因素

水是生命之源,多喝水一来能补充人体所需水分,促进细胞新陈代谢;二来可以加快血液循环,排出代谢废物和毒素;此外,还有助于平衡血液的黏稠度、预防肾结石病……

但同样都是喝水,且饮水量差不多,有的人喝完10多分钟就想上厕所,有的人却几小时后也毫无尿意。这到底怎么回事?真的是肾脏问题吗?

一喝水就排尿怎么回事?

一喝水就想排尿的人,一般都存在“尿频”的症状,时不时就要上厕所,不论是工作开会还是外出游玩,都提心吊胆的,很是影响生活。为什么有些人就特别容易要排尿呢?

膀胱神经-肌肉疾病

身体里的尿液主要是贮存在膀胱里,膀胱就像一个蓄水池,当尿液贮存到一定程度就会排出,这个过程受到神经和膀胱逼尿肌等的控制,有时候,由于神经或肌肉的病变,比如神经原性膀胱,膀胱逼尿肌不稳定,导致少量尿液就刺激膀胱收缩,产生较强烈的尿意,易出现一喝水就想上厕所的现象,甚至尿湿裤子。

天生膀胱较小

膀胱的大小各有不同,一些人天生膀胱就比较小,存储的尿液容量也就比较小了,加上本身体内就有尿液,再喝水,即使不多,也可能会出现想上厕所的现象。特别是在喝水喝得比较急的时候,就更加容易加快尿意的产生。

喝水、排尿习惯

有些人平时不习惯主动喝水,非要等到特别渴了才会去喝,时间久了膀胱也会适应缺水的环境。一旦有水分流入,膀胱突然受到刺激,产生尿意。

因此,平时还是要注意养成主动喝水的习惯,能慢慢增加膀胱的储尿量,改善一喝水就上厕所的情况。

心理因素、寒冷刺激

当人体处于紧张状态时,血液循环加快,体内激素改变,抗利尿激素减少,也容易出现频繁上厕所的现象;

而寒冷的环境下,身体为保持热量,肌肤和膀胱都会自动收缩,蓄尿能力下降,排尿次数也容易增多。

血糖水平高

血糖水平较高的人,通常存在代谢障碍,吸收葡萄糖的能力减弱,尿液中的糖分就会增多,尿液也会增多,即使喝水不多,也容易频繁跑厕所。

此外,喝多了含糖饮料,尿意比喝白开水更强。

泌尿系统疾病

如果存在泌尿系统的感染、膀胱过度活动症或者泌尿系统相关的刺激性病变(尿道炎、尿道结石、膀胱结石等),都可能会造成排尿频次增加或者排尿量增加等改变。

而与此同时还可能会伴随排尿疼痛、尿色异常、腰痛等现象。建议及时到医院进行尿液相关的化验检查,并做泌尿系统的B超检查进一步的评估,排除病变可能。

喝水多无尿意又是怎么回事?

无尿意的人首先可能天生膀胱比较大,储存的尿液多,排尿次数也就少。另外还有以下几点原因造成喝水多无尿意的情况:

经常运动的人

经常运动的人,身体消耗能量、水分的速度都会比较快,水进入体内被代谢得较快,加上出汗等,也就没什么尿意。

处于极度缺水状态

这时补充水分,肾小管会首先吸收大量水分,形成的尿液就比较少,所以喝了很多水,也可能难以有尿感。

有憋尿习惯

如果平时经常憋尿,膀胱的敏感度就会有所下降,即使喝很多水,身体也能适应,不会那么快的产生尿意。

但憋尿并不是一个好习惯,若不及时排尿,尿液长时间的堆积在体内,毒素也会变多,会给膀胱、泌尿系统等带来很大压力,还容易影响排便。因此,要养成有尿及时排的好习惯。

疾病因素

能够引起尿量减少的疾病其实并不少,比如心功能异常、肾脏功能下降、尿路堵塞等,所以发现总是喝水却很少上厕所,身体还伴随其它不适,建议还是到医院检查一下,尽早排除掉疾病的可能性。

夜尿次数多是怎么回事?

还有些人白天排尿正常,一到晚上就出现排尿次数增多的情况,这是怎么回事?以下情况可以参考:

①失眠所致,除了夜尿多,还有尿量少、总想尿等现象;

②前列腺问题所致,除了夜尿多,还有尿急、尿不尽等现象。

提示:中老年人常见夜尿多,很多是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慢性肾炎、肾衰等疾病的先兆,最好及时去医院做尿液以及肾脏方面的相关检查。

一到冬天,有些人就会出现小便次数明显增多,频繁想上厕所,这属于尿频吗?是不是出现尿频就和肾不好有关呢?

今天,就和您一起聊一聊关于如何判断你是不是出现了尿频?常见能导致尿频的原因有哪些?那么,肾不好的症状有哪些呢?

如何判断是尿频

尿频是一种症状,并非疾病。其实,绝大多数尿频情况跟肾脏问题无关。

一般情况下,正常成年人白天排尿4~5次,夜晚0~1次。如果排尿次数增多,但在尿的总量(每天约1500毫升)正常的前提下,每次的尿量减少,才被视为尿频。

此外需注意,不能把所有排尿次数过多的现象等同于尿频,因为除了部分疾病因素以外,排尿次数也受到饮水量、环境温度等情况,以及自身生理状态的影响。如果怀疑自己尿频,应梳理自己的饮食和排尿情况,请专科医生综合判断。

尿频的常见原因

单纯生理因素

比如怀孕、喝水多、寒冷刺激、劳累、抵抗力下降和精神紧张等,都可能会导致排尿次数增多,但都是暂时的。

糖尿病、尿崩症

糖尿病、尿崩症、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期及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疾病。因饮水多,尿量多,排尿次数也多,但一般均无排尿不适的感觉。

泌尿系统炎症

膀胱有炎症时,尿意中枢处于兴奋状态,产生尿频,并且尿量减少。因此,尿频是膀胱炎的一个重要症状,尤其是急性膀胱炎、结核性膀胱炎更为明显。其他如前列腺炎、尿道炎、肾盂肾炎、小儿慢性阴茎头包皮炎、外阴炎等都可出现尿频。

在炎症刺激下,往往尿频、尿急、尿痛同时出现,被称为尿路刺激症,俗称“三尿症”。

排尿功能障碍

如前列腺炎可引起尿道括约肌过度收缩,导致膀胱出口梗阻与残余尿形成,造成尿液反流入前列腺,不仅可将病原体带入,也可直接刺激前列腺,诱发无菌的“化学性前列腺炎”,引起排尿异常和骨盆区域疼痛等。

许多前列腺炎患者存在多种尿动力学改变,如:尿流率降低、功能性尿路梗阻、逼尿肌-尿道括约肌协同失调等。

非炎症刺激病变

如尿路结石、异物见于膀胱占位性病变;妊娠子宫增大或卵巢囊肿等压迫膀胱;膀胱结核引起膀胱纤维性缩窄,尿道口周围病变尿道口息肉,处女膜伞和尿道旁腺囊肿等刺激尿道口引起尿频等。

膀胱储存尿液能力降低

尿频多数情况是因这个原因所致。膀胱本身的疾病如炎症、结石、异物、肿瘤等,或神经系统疾病,以及膀胱周围组织器官疾病(如子宫肌瘤、盆腔脓肿等),都可以导致膀胱储存尿液能力下降。

当膀胱内的尿液比正常少的时候都会出现想上厕所的感觉,从而出现尿频。

精神心理等因素

如长期焦虑、恐惧、过度紧张等,也可以引起尿频,其特点是白天尿频明显,夜间入睡后消失。

慢性心力衰竭

慢性心力衰竭会导致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脏搏动射血量减少,夜间睡觉时心脏负荷减轻,心脏排血量就会增加,肾脏血流灌注多,尿液明显增多。

肾脏不好的常见症状

水肿:肾脏病水肿的特点是晨起眼睑或颜面水肿,午后多消退,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严重水肿可出现在身体低垂部位,如双脚踝内侧、双下肢、腰骶部等。

腰痛:肾区酸痛不适、隐隐作痛或持续性钝痛。

尿量过多或过少:正常人的尿量为1000~2000毫升/日,平均为1500毫升/日左右。无论尿量增多还是减少,都可能是肾脏病的表现,特别是夜间多尿往往是肾脏病的信号。

尿路感染:经常尿路感染的人,时间长了,很有可能就会造成肾功能不全。不少尿路感染的患者,因早期治疗不及时、不彻底,也不了解会导致肾功能不好。

乏力:肾功能不好时,很多废物难以从尿里排泄出,会出现精神不振、疲劳、乏力等感觉。或者肾脏有病,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从肾脏漏出,通过尿液排出体外,也会有没劲儿的表现。

贫血:贫血的患者经常会去血液科看贫血,其实,肾脏除了有排泄废物等功能外,还有内分泌功能,分泌造血激素,当肾功能损害时,也会造成贫血。

尿有泡沫:尿里有泡沫的原因有多种,其中如果蛋白质从肾脏漏到了尿里,尿就会起许多泡沫。

尿蛋白和尿潜血:尿里有蛋白或者潜血,是肾脏有病的重要指征,查一查尿常规就可以明确 。

除了文中提到的分离焦虑,其实孩子的“心理异常”还有很多表现,并会通过一些小动作表现出来,比如以下这些:

咬指甲: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并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吮吸手指: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并会逐渐消失。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屏气发作:是指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短则半分钟到1分钟,长则2分钟到3分钟。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

选择性缄默症:是指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如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岁时起病。

攻击行为: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

神经性尿频:指每天的排尿次数明显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规正常的一种心理疾病。以4~5岁的儿童为多见。

神经性呕吐:指一种反复的餐后呕吐,但不影响食欲、体重的心理疾病。以女孩为多见。

专家提醒,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发现孩子出现行为异常,都应及时带孩子去儿童心理门诊,请儿童心理医生和你一起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孩子尿床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也是很多家长头疼的事情,有家长觉得哪有小孩子不尿床的,等孩子慢慢长大了,就不好了,真的是这样吗?最近有收到一位家长的私信:说孩子都马上要上幼儿园了,还是经常晚上不由控制的尿床,家长也说也骂,但是好像没有效果,孩子这种情况属于遗尿症了。

心理因素影响尿量吗 影响尿量的因素

什么是儿童夜遗尿?

儿童遗尿症一般是指5周岁以上孩子夜间会不由自主的尿床,如果孩子已经5岁以上了,还是会每周尿床2次以上,如果这种现象超过3个月,就可以诊断孩子是遗尿症了。虽然5岁是判断儿童遗尿症的分界点。但是如果孩子到了4岁还频繁尿床,家长就要注意了,要适当训练孩子晚上控制排尿。

遗尿的原因

觉醒障碍:一般患有遗尿症的孩子睡眠沉,很难被唤醒,同时又“睡眠质量欠佳”,有更多的浅睡眠,伴有经常性的微觉醒,但却无法完全醒来。其他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或重度打鼾等也与夜遗尿有关。

夜间多尿:有些孩子因为生活习惯,中枢性,肾脏等因素夜间尿量会增多

膀胱机能紊乱:可以有膀胱过度活跃、功能性膀胱容量减少等。

心理因素影响尿量吗 影响尿量的因素

心理因素:父母吵闹、离异或恐惧受惊等,均可导致儿童遗尿。心理因素也是导致孩子尿床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的孩子幼年没有养成排尿的习惯,一旦尿床就会被责骂,长期下去孩子精神处于紧张状态,会导致遗尿症长久不能痊愈。

遗传因素:孩子遗尿症跟遗传有一定关系,如果父母双方幼年时均有遗尿,子女发病率会比较高;如果父母双方有一人幼年时遗尿,子女也会容易引发遗尿症;如果父母双方幼年时均无遗尿者,子女患有遗尿症的几率就比较低了。

排尿训练不当:夜里训练过多会让孩子膀胱得不到扩张不能产生明显的尿意;有些家长为了省心直接让孩子用尿不湿,不管不问;还有些家长不管孩子哭闹,强硬的让孩子排尿,长期下去会让孩子产生反感和恐惧。

心理因素影响尿量吗 影响尿量的因素

遗尿的危害

一般尿床的孩子都身材比较瘦弱,孩子经常尿床会影响孩子的体格生长发育;孩子上幼儿园以后还经常尿床,会受到同学的嘲笑,影响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性格也会受到影响,严重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此外,尿床还可能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差,智商比正常儿童低。

有些遗尿症症状会随着患儿年龄增长而消失,但也有部分患儿,症状会持续到成年,很多家长认为尿床不是病,大了就会自然好,所以不愿积极治疗,遗尿症不仅严重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而且让家长们增添了很多烦恼。

心理因素影响尿量吗 影响尿量的因素

所以家长们发现孩子有遗尿症的现象,应该及时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干预治疗,另外,父母可以采取一些手段引导孩子,比如控制睡前饮水,晚上睡前少喝水,禁止喝饮料、吃水果、牛奶豆浆,控制病情发展。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心理咨询九型人格抑郁症源码俄狄浦斯情结心理测评系统亲子关系EPDS社交恐惧症焦虑绿帽情节治疗师回避型人格障碍弗洛伊德双向情感障碍职场心理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智商亲密关系社会心理学心理学心理健康测试桃花运无性婚姻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