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时想吻遍我母亲赤裸的全身。她深深地爱着我,经常亲吻我。我回报给她的吻是如此的炙热,以至于她不得不离开我。当我的父亲妨碍我吻母亲的时候,我会对他充满厌恶。
——司汤达,《亨利·勃昌拉传》,1890年
学术定义及来源
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又称伊谛普斯情结、俄狄浦斯情结)是指人的一种心理倾向,喜欢和母亲在一起的感觉,大多产生于对母亲的一种欣赏敬仰,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多发生在幼儿时期。 恋母情结源于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俄狄浦斯(Oedip-us)无意中杀父娶母的神话故事。
俄狄浦斯和斯芬克斯
俄狄浦斯的神话讲述了一个人在三个不友善的预言者的影响下,命中注定成为命运之玩偶的故事。从这个离奇的神话传说中产生了俄狄浦斯情节,即孩子对父母爱恨交织的情感:盼望“竞争对手”——与自己同性的一方死去,以及对异性一方的性欲望。有可能存在相反的情况,即孩子倾爱的对象颠倒过来。
产生原因
儿童在3岁到5岁期间可能会出现俄狄浦斯情结,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情结会逐渐地减弱并消失。既然有之,儿童就需要感受到并习惯于该情结,在长大摆脱父母身边之际平和地超越它,以最终成为一个稳重的成年人。对每个人而言,恋母情结在人格塑造和人类欲望的导向上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精神分析法将恋母情结作为精神病理学的重要参考核心。人们往往会提出这样一个疑问:既然每个人都不能避免有着俄狄浦斯情结,为什么有的人能克服,而有的人却不能克服呢?
早在1912年,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一书中就曾如此写道:“在俄狄浦斯情结中,同时包含着宗教、道德、社会和艺术的开端。”那么,如今的儿童心理是什么状况呢?否认他们心中存在着恋母情结的感受是荒唐的。其实在弗洛伊德此说之前,作家司汤达就曾经详细描述过这种心理倾向。
通常来讲,男孩到了3岁或4岁会对母亲产生强烈的依恋。他年幼的好奇心会很自然地集中在母亲身上。对于男孩来说,母亲是他生命中的第一个女人,也是最亲近、最有魅力的女人。显然,在同样的冲动下,他对父亲产生某种敌意是很正常的。在他眼中,父亲就像一个走运的竞争对手,他的力量和优点都会让孩子羡慕和嫉妒。他能意识到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但对此不是完全清楚,并且父母也不会将其解释给孩子。因此,孩子在感到失望和被排斥时,他对母亲的依恋也会随之增加。
很难判断“恋母情结”发生的频率,因为没有任何一所精神分析机构或任何一个精神分析学家公布过相关数据,然而现代医学和神经心理学却是依靠数据而得以建立和发展的。俄狄浦斯情结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当我们询问患者时,不论他们是儿童、成年人,甚至是精神科医生还是精神分析学家,很多人的回答是:在他们小时候从来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有任何微小的恋母感情。某些心理病患者确认在自己的治疗过程中从没有再次出现过任何狄浦斯情结的痕迹。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有恋母情结
如此看起来,认为恋母情结会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观点是不公平的。将儿童的行为障碍刻板地归因为恋母情结是过分的。教条的认知态度只会给父母们的思维带来麻烦。小男孩跟母亲格外地亲密然后长大又自然地疏远是最自然不过的,这远远不能构成人类一切麻烦的根源。离此说越远越好。毕竟,个体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下面通过两个例子来证明这个差异幅度:
小马丁,7岁,他4岁的时候父母离异,那时他每天夜里第一觉醒来后,会来到母亲的床上让母亲陪他。独居的母亲每天晚上陪伴马丁,并没有感觉到他有什么异常。慢慢地,马丁干脆要求睡在母亲的床上。白天,他对母亲的态度就像一个家庭的领导者,占据着她的生活。当有人建议她应该对孩子更严厉一些时,母亲就会含糊地回答道:“马丁正在经历恋母阶段。”事实上,此时孩子的恋母情结激发了这位母亲的约卡斯塔情结(不正常恋子情结,参见本章节初框内文字),觉得既然大家都说恋母情结是儿童必经的成长阶段,就据此给了自己一种自我安慰式的想法,自己想办法来消除自己的寂寞。在经过几次心理治疗之后,这位母亲和小马丁都逐渐跨越了这个幼稚甚至是有害的阶段,保持了合适的生活距离,建立起健康的母子关系。
玛丽·克莱尔,5岁,正在上幼儿园大班,她是家里两个孩子中年长的一个。老师在课堂上看到她紧张、不苟言笑的样子感觉到她似乎被什么事情所困扰。在与她母亲的沟通中,老师提到玛丽可能正在经历俄狄浦斯情结,对于小女孩来说也叫作恋父情结。母亲由于忙于照顾刚出生的小弟弟,于是让她丈夫多花些时间照顾玛丽。父亲每天晚上都将玛丽抱在他的膝盖上,给她讲故事,听她吐露心声。面对父亲的悉心呵护,玛丽却不以为然。
后来在一次心理咨询中,父母才得知玛丽的真实烦恼所在。玛丽在上幼儿园开学不久的时候正患有轻微的肠胃炎,她总是担心在学校里忍不住要上厕所,以致出现了上述“事故”。她不敢将想法告诉父母,因为自从弟弟出生后,父母就教育她要做得像个姐姐一样。这种孩子的小烦恼,民间又叫作“鞋里的小石子”,只用一次心理治疗就被解决了。实际上,玛丽·克莱尔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小女孩,她早就跨越了恋父情结的阶段,因此对父亲的过度呵护反而感到不理解。烦恼解决后,父女关系回到自然状况。
在第一个例子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延时的恋母情结案例,母亲因离婚而备受不为众人所知的寂寞所折磨,且离婚后对孩子的过度不当保护,反过来又延续了孩子的亦舟情结。第二个例子中所谓的小女孩过重恋父情结一事,其实源于瞎猜乱想的多虑之举,导致教师和家长都做出了错误判断。
如何帮助孩子“长大”
因此,家长应该把握爱孩子的节制,防止溺爱,助其成长,踏上受教育之路。孩子老长不大的缘故在于母亲的态度,这种溺爱实际上构成了一种“虐待”。父亲也不应该忘记时刻提醒自己的角色,调整自己的地位,配合母亲一起教育孩子,即使是离婚分居的父母也应当如此做。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67796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36025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82516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11124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604666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