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跟大家谈谈心。
壹心理编辑部,偶尔会在后台看到这样的留言:
越了解抑郁、焦虑、恐慌、愤怒等是什么,好像就越不幸福。
但人生本来就有喜怒哀乐。无视苦难,人生就不苦了吗?不会。
这时候,我们需要的是一门温暖的科学,一个人类疼爱自己的证明,那就是——心理学。
唯有当我们看见了不开心,承认了不开心,才有可能照顾好自己的情绪。
今晚8点,壹心理CEO黄伟强将在微信创客首场直播秀的对谈中,聊聊心理学是怎样帮助我们,度过人生的难关。
“心理学是我写给世界的一封情书,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收到这封情书!”
中国人睡眠时间比40年前缩短了1小时
你肯定认识睡不好、睡不香的人。
你肯定也经历过,越着急睡着,越睡不着,转眼天亮。
中国睡眠研究会抽样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睡眠障碍患者约3亿,睡眠不良者达5亿;约有50%的成年人有过睡眠不良经历,职业女性中有80%的人受睡眠不良困扰。
Q:
当代年轻人,为什么会失眠?如何缓解失眠焦虑?
我朋友小明,工作压力大,30岁无房无车,还天天被父母花式催婚,相亲对象又嫌弃她工作太忙,每一次想结婚都没了下文。这一切导致小明经常失眠,还过劳肥。如何帮助她缓解失眠焦虑?
黄伟强:
在壹心理微信公众号上,很多用户都在和我们讨论失眠的话题。
谈到失眠,首先,要区分“晚睡”“睡得少”和“失眠”。
前两个是生活习惯,后者才是我们要去面对的困扰。
“晚睡”和“睡得少”是当代年轻人普遍存在的两个客观事实。
不同于40年前,因手机和互联网的出现与普及,大家几乎每晚都在床上挣扎着不肯入睡,导致了当代人每天的睡眠时间差不多减少了1个小时。
随着生活压力的与日俱增,我们大脑中的杏仁核日益处于警惕状态,使得身体长期处在准备战斗或逃跑的状态。一旦我们遇到突如其来的刺激,身体就会被杏仁核控制,交感神经也随之变得特别兴奋,最终让我们无法安静下来,难以进入睡眠状态。
那么,如何增加入睡的可能呢?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a. 放下手机、营造入睡环境
没有多少失眠是远离手机不能搞定的。
对大多数人来说,你不是睡不着,而是被手机绑架了。
除此以外,我们也可通过调整房间的亮度、气味和声音来帮助我们进入睡眠。比如,尽可能地减少光线,准备一些让自己安静宁神的气味,或是播放一些轻柔、舒缓的音乐。
b. 调整心态、掌握助眠方法
“睡不着”不是问题,害怕“睡不着”才是。
当你睡不着的时候,不要有太大的心理负担,可以起来看看书,听听课程,做一些让大脑容易疲劳的事情。
在尝试入睡的过程中,我们要记得不要和睡眠死扛,如,明明没有任何睡意,却硬是逼着自己在床上反复挣扎等,这往往会适得其反。
此外,你还可以尝试练习冥想,“冥想星球”App里有针对不同失眠原因,准备的入眠冥想,通过转变应对失眠的心态,释放精神压力,系统改善失眠状况,提升睡眠质量。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有关冥想的研究显示:冥想训练可以改变自主情绪调节的神经回路。也就是说,长期的冥想练习,可以减少杏仁核对消极刺激的反应,让我们变得平静、放松,更容易进入睡眠状态。
c. 如果持续入睡困难,要求助
如果你已经做过很多尝试,仍然有近1个月无法入睡,并且糟糕的睡眠状态已经影响到了你的情绪、工作和生活,那么,你可能需要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的帮助。
幸福的奥秘,真不是钱
有个段子:人生有得就有失。一个人有钱以后,就会失去很多烦恼。
这就是句俏皮话,从心理学的角度,有钱跟幸福无关。
那些哭惨的富人,真有可能比我们普通人过得惨。
因为没有成就感的人生,只有虚空。
Q:
能否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什么是幸福感?这是壹心理平台的热门话题吗?您觉得那些幸福感爆棚的人都会做什么?又是如何获得幸福感的呢?
黄伟强:
赫拉利在《未来简史》里写到:幸福感是一种主观体验。
幸福感的大小,决定于我们取得的成就和期待之间的夹角。夹角越大,幸福感越小。反之亦然。
我们的生活之中,并不存在一个幸福感的开关,可以马上开,或是马上关。
想要想提升幸福感,我们要学着去缩小现实取得的成就与期待之间的夹角:
首先,创造价值。提升幸福感,首先要提升自我价值观,并付诸于行动。去工作、去爱、去失误、去反省、去信誓旦旦、去为自己吹过的牛马不停蹄、去跌倒、去重新爬起、去专注于某一领域、去证明自己的价值。
然后,断、舍、离。我们的行为被大环境塑造着,我们的生活被世俗评判影响着,我们把太多外在鼓吹的东西,当成了内心的需求。我们需要和自己对话,去看到真实的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并且降低对自己的不合理期待,去断舍离。
不要因为代沟而放弃沟通
无情父母确实有,然而沉默的大部分人,跟父母关系没有那么糟。
为琐事吵架,是最可惜的决裂。症结往往在沟通。
我们需要明白:沟通不等于顺从,正确地拒绝,反而能改善两代人的关系。
而且,我们已经足够“老”了,老到能改变原生家庭设定的规矩了
Q:
对于“30岁,该相亲结婚还是等待爱情?“这一问题您怎么看?父母子女两代人对爱情观以及婚姻观,为什么会有差异?该如何说服爸妈接受我们的爱情观呢?
黄伟强:
父辈的和年轻一辈的爱情观是断代的,对亲密关系的需求也有着巨大的差别。
父辈经历过动荡的生活,他们的爱情偏向于实用主义,强调生活的安全感和确定感,是一种相对底层的生存需要。
而年轻一辈并没有经历过物质匮乏的时代,因此他们更想在精神世界,如亲密关系里获得连接和共鸣。
换句话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经济独立的年轻人已不想再找搭伙过日子的另一半,而是在找人生旅行里的合伙人。
年轻一代的生存现实和爱情观,都增加了他们获得爱情的难度。他们希望遇见能互相理解的人,并不想“将就”着过完这一生。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其实很难跟人去“贩卖”自己的爱情观,尤其希望这个“买方”是父母的时候。
所以,我们要的不是说服父母,而是赢得父母的理解和尊重。
这需要我们有学会对父母说“不”,用不含敌意的坚决,去建立关系里的界线,不让父母的爱情观入侵你的生活。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在和父母的关系上,我们同样要做到“课题分离”,分清楚父母的事和我的事,父母的期待和我的期待。
我们经常说,母爱是一场得体退出。
龙应台曾在《目送》中写到: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段话很好地解释了一个母亲的课题分离。
关于有小伙伴提到的“送礼物”,我个人觉得更应该送“关注和陪伴”。
父辈要的未必是什么实际的礼物,他们要的是关注,要的是被孩子们需要,要的是让孩子们觉得他们还有价值。
心理学是帮助我们看到对方的需要,也让自己在沟通中更舒适的一门科学。
社恐没有错,交友也是有捷径的
心理学最大的优点在于,兼容并包。
外向没有错,内向也没有错。
选择独处,不等于社恐。实在恐惧社交,也无需自责。
Q:
黄伟强老师自己宅在家时喜欢做什么呢?您怎么理解“社恐“这个词?能否为社恐人群分享一些交友的建议或途径?
黄伟强:
我们平常谈论的“社交恐惧”,和心理学定义的“社交恐惧症”其实大不相同。
这里谈的社交恐惧,更多的是“社交回避”。指一个人喜欢独处,不喜欢社交,甚至是讨厌社交。
这件事其实很正常。
对于很多内向者,比如我,在面对3人以上的陌生场合时,很容易出现“社交宿醉”的情形。
谈话的时候总觉得尴尬,浑身不自在,非常消耗精力,总想找理由逃跑。谈话结束后也特别累,完全想不起刚刚聊过什么,有点像醉酒的状态。
这,也是大多数人理解的“社恐”的写照。
但真正的社交恐惧症与上述情况完全不同,是一种没有办法在公众场合演讲、表达和交流的状态。而这种状态,也严重影响了Ta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需要在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慢慢缓解。
所以,我们常常谈及的社恐和社交恐惧症,其实是两码事。
对于我而言,我蛮享受“社交回避”的独处时间。因为在这段时间里,我可以安心地在家听歌、睡觉、发呆,认认真真做一棵“废柴”;也可以看书、运动或冥想。我现在每天大概会冥想1个小时,在自己内心宇宙里翱翔。
“社恐”并不是交友的障碍,内心的封闭和虚伪才是。
一个内心保持开放的人,一个真诚的人,即使他腼腆、不爱社交,一样能交到很好的朋友。
写在最后
在和微信创客首场直播秀的这一次对谈,我们也聊了一些壹心理对心理学的期待。
期待能给每一位用户,比如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一些小小的安慰,一些小小的温暖。
期待能给大家指出一条可能的心路,让你减少自责,不再自卑,看见自己。
更大的期待是希望你能认同自己,接纳自己。
人生不易,让我们相伴,碎步前行。
世界和我爱着你。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65570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92082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0946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42225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686238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