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性无助:人为什么会焦虑?
作者:内观心理 2020-09-25 09:49:39 心理百科

这似乎是一个普遍焦虑的时代,到处充斥着焦虑情绪,为工作焦虑,为赚钱焦虑,为孩子的学习焦虑,为身体健康焦虑,为子女婚姻焦虑……似乎无处不焦虑,焦虑状态持续时间过长就会变成焦虑症

确实在现实中,某些类型的人特别容易焦虑。那么到底什么是焦虑呢,焦虑是如何产生的?

焦虑在本质上其实是人在面临困难、挫折、危机等时候,内心觉得自己无法面对,对于眼前的困难、危机无力应对,本能地想要退缩逃避,但是却无法逃避,因此陷入到一种进退维谷的境地,这种心理状态便是焦虑,焦虑时人其实是处于一种应激状态。

而焦虑的应激状态长时间持续,就会导致人的身心活动失调紊乱,进而诱发失眠及各种躯体化症状:心慌、肠胃功能紊乱、皮肤干燥、白发脱发等。

那么,人为何会焦虑呢?关键在于为何成年人在面对困难、挫折、压力的时候会本能地想要退缩逃避,这往往是由于个体自觉无法解决眼前的困难,不知道该怎么办。但其实并不是他真的不能解决困难,而是他内心认定自己不能或者解决不了,根本没想尝试,没有努力地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而是习惯性想逃避,但是作为成年人,必须要承担自己的责任,是不可能一味逃避的,这样便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那么,人为何会遇到困难、压力就想要退缩呢?这其实是内心的自卑和无助感在作祟、心理学里有一个名词叫“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人为什么会焦虑?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放弃行为。习得性无助是指通过多次尝试而屡遭挫折、打击而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现实中很多人在小时候都被动地或多或少经历过这种“习得性无助”的训练,在家庭中,学校里,被父母和老师给予各种否定和打击,常见的有以下一些情况:

挫折教育

长期以来,所谓的“挫折教育”被某些人追捧,说因为“独生子女政策”,一家一个孩子,孩子都被惯坏了,过得的太好、太顺利了,都变得自私、敏感脆弱,所以要给孩子制造挫折,要锻炼孩子的耐挫能力。

但事实如何呢?结果就是孩子被挫折的越来越没有信心,越来越退缩,而且变得内向孤僻毫无活力。

其实,人们错误的理解了“挫折”,挫折并非要认为制造,而是让孩子自然经历,要考虑孩子的承受能力,什么年龄段的孩子经历相应的事情,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一味制造困难挫折,只能是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就如同一颗小树苗,刚开始必须进行保护,等长大一些才让它去独自面对风雨。

但是现实中很多父母老师有意无意的做了很多打击孩子的事情,导致孩子遇到事情不敢尝试,生怕失败。

2.否定式教育

父母、老师经常有意无意地否定、指责、批评、比较甚至羞辱孩子,导致孩子内化这些否定、比较,形成自卑心理,而自卑的人比较容易遇事就退缩、逃避、放弃,因为他在内心认定自己不行。

3.包办代替

某些父母或者是其他孩子的养育者,往往有包办代替的习惯,本应该孩子自己想做,自己能做的事情,非要代替孩子做,有的是嫌孩子做的慢,做的不好,有的就是不想让孩子“吃一点苦”。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剥夺了孩子自己做事的真实体验,严重限制孩子能力的发展,形成依赖型,长大后一则缺乏做事的能力,二是习惯依赖,非常的懒。

以上这三种情况都会把一个人的性格塑造成“退缩、逃避”的性格,遇事不会像如何解决,光想依赖、逃避,因此就非常容易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陷入到焦虑中。

那么,该怎么样才能走出焦虑呢?必须要针对不同的焦虑形成原因,分别去疗愈,疗愈自卑感和无助感,克服长久形成的依赖性。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绿帽情节正念恋母情结偏执型人格心理测试倾诉MBTI测试心理效应社会心理学霍格沃茨心理测评系统孤独症智力测试原生家庭治疗师咨询师职业价值观心理咨询师无性婚姻女人心理PUA情商测试亲密关系产后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