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女士是一位30多岁的心理咨询师,她神情焦躁、面容愁苦、坐立不安,向督导师讲述着自己的困扰:“我从事心理咨询工作7年了,几乎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周六日也很少休息……最让我痛苦的是,我是一个做什么事都很有计划的人,却总是有很多突发事件,可能晚上11点会接到电话,让我准备一个明天早上8点的汇报。我的生活几乎完全被工作占据了,我感觉就要被压垮了,甚至有了不想当咨询师的想法……”
的确,大部分心理咨询师都挺忙的。忙什么呢?忙接个案,忙参加案例研讨,忙专家会诊,忙着自己进修学习,忙自我体验,忙写个案总结。很多时候,他们不被人看到的潜在工作时间比例失调得有点夸张,与来访工作 1 小时的背后,他们可能还要多花三倍甚至更多的时间在学习、总结、研讨、体验上面。
他们背后垒起来的需要查看的专业书,可能已经淹没了他们的头颅……所有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几乎都是工作狂+学习型人格障碍。
他们深知工作“忙”这个字,拆开来看,就是“心亡”了,但仍然做不到分摊出时间来给家庭,给自我休闲。总之,他们的时间像是被分割好的,可能提前一周,提前一个月,甚至我见到的出名的心理咨询师的时间提前一二年就被预定了。
从现象学的角度来看,他们确实没有更多时间进行人际交往了,特别是无效社交。而另一方面,他们天天都在“交往”——他们与来访建立关系,与来访交流感受,与来访畅谈人生,而且有时候还得维持一段较长时间的咨访关系,然后再被来访“狠狠甩掉”!
作为心理咨询师的你,是否也遇到了相似的困扰?如果是,你需要考虑一个问题——职业耗竭!
要想克服职业耗竭,首先需要深刻理解什么是“应激”。有人说,应激是现代的瘟疫!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应激几乎无处不在,日常生活中所有问题和事件都可以成为应激。不仅是那些紧张的、困难的、挑战的事情是应激,升职加薪、结婚休假、乔迁新居等,这些所谓的“好事情”都可能成为应激。
应激会导致心理咨询师产生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反应,导致个体能量的消耗,当这种消耗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耗竭。换句话说,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耗竭,毫无疑问来自其所处职业场所的应激导致的耗竭,而导致职业耗竭的重要因素是职业平衡被打破。
如果心理咨询的一系列工作对你的要求在你能力范围内,且即使超过你的能力范围,也能够获得来自领导和同事的有力支持,那么你的工作就处于平衡状态。
但是,工作中的要求不仅仅来自于他人或单位,也常常来源于自己的内心。例如,文章最开始提到的资深心理咨询师林女士,她其实在刚成为心理咨询师的时候,就要求自己每次咨询都要做到上级提不出任何意见,否则就是一次失败的咨询。显然,她对自身能力以及周边支持的依赖相对较多,因此失衡的风险也相对较高。
此外,心理咨询师职业付出和所获得的奖励(包括物质和精神奖励)之间也应处于平衡状态。在这里强调的是,职业和工作的回报不仅仅是来自来访的奖励与认可,更重要的是来自自己内心的体验与感受。
林女士其实家境非常好,自己特别喜欢文学,但她的父亲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心理咨询师,认为林女士的兴趣不足以在未来带给她稳定的生活,因此强烈要求她进入心理咨询公司,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然而在林女士心中,很长时间都无法认可父亲的选择,所以最初她内心深处对从事心理咨询是无比抗拒的。
总之,当上述情况出现失衡的时候,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就存在职业耗竭的风险了。
但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耗竭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逐渐发生的过程。
一开始,我们可能仅仅是在内心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希望通过努力获得职业上的成就与认可,因此不断增加自己在工作上的投入。这些投入起初可能是有回报的,如收入显著提高、得到来访者的认可等。这时我们可以说尝到了“甜头”。
于是,我们会进一步克制自己的需求,压抑增加工作所带来的其他方面的冲突,如亲情、友情方面的需求造成的冲突、与爱人和孩子间的矛盾。这时,我们可能会采用心理防御机制来否认或回避这些问题,比如安慰自己“这些都不是问题,没有牺牲哪有成功”……这些长期压抑和否认的问题,渐渐会影响到我们的行为,甚至会造成一些心理疾病。
心理咨询师林女士明显陷入职业耗竭的困境中了。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年龄到了30多岁,已经很难习惯这种信息量巨大的工作模式。为了解决职业困扰,她除了接受督导,也开始慢慢喜欢上柔能克刚、动静一如、不疾而速、徐徐正反的道家思想。
她通过每天学习道家的心性修养方式,引导自己进入自在、自由、平衡的生活状态,给予自己最大的支持,以重新审视适合自己的心理咨询模式和工作时长。没过几个月,她觉得自己又慢慢爱上心理咨询师的身份,工作、生活也恢复平衡,自由而舒适。
其实,学习道家思想就是一种独处之道,当心理咨询师系统性地接触道家思想,便不会再刻意想起咨询中烦恼的事情,不会再因职业道路发展受阻、受访者沟通困难等问题继续耗竭,而是会慢慢静下心来与自己和解。
正如道家行者朱旭东老师在讲到运用道家思想赋能心理咨询时所说:“我的愿景是,最后落脚到运用道家思想去理解梦和意象的原型矩阵,悦纳宇宙对心灵、灵魂、精神生活的安排。通过加强对自身的理解,对自身工作的理解,对理论和实践的理解,去充分吸收《道德经》中的传统智慧。”真正吸收道家思想的其中一个体现,就是走出职业耗竭感,与自己和解。
进一步说,《道德经》里有一句话叫“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即强调事物有两面性,但这个两面性是相对的,处于“柔弱”的一面往往蕴含着更大的生命力,更值得我们关注,它教会我们辩证地去理解这个世界,而不是通过直观的表象去判断。就此而论,心理咨询师遇到的发展困境、处理事物的能力不足等,恰恰是道家思想向我们传递的奥秘:往往正是这些不足,才会让我们变得更强大。
朱旭东老师用四句话二十四个字总结了我们心理师和《道德经》的关系:第一句话是“格喜欢致运用”,从喜欢开始到达运用;第二句话是“随兴趣履专业”,跟着我们的兴趣,去践行我们的专业;第三句话是“传乐授化苦挨”,是指我们要开开心心地做咨询师,不要苦逼地挨受——心理咨询师的成长过程不容易,大家都是非常兢兢业业地一点一点打磨出来的,加上医疗资源很珍贵,所以我们要善于照顾自己,而道家的智慧可以起到这个作用;最后一句话是“平常心顺自然”。
愿我们每一个心理咨询师都能做到“平常心顺自然”。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883263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754302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9401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85902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52164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