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未来的自己、电影《野草莓》看老年期的自我整合
作者:艳丽 2022-07-04 19:39:29 成长心理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北师大老年心理实验室

曾经问一位行政职务做到过市长现已退休年近80岁的伯伯:“如果生命能够重来,你最想改写的事件是什么?”伯伯说:“如果生命能够重来,我会选择学术的道路,而不是行政组织工作,或许我现在的生活会有更多的不同。但是回过头看,1983年的时候,我没有选择,作为一名党员,只能服从组织安排。”

在平稳叙述的过程中,伯伯没有懊悔,他能够理解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看到事件发生的必然性,也能理解并接纳他目前的生活状态,平和而从容。接纳现在的我是过去的我形成的,接纳所有自己个体经历的独特性,并对其保持欣赏,这是完满整合的老年期。我们今天就从电影《野草莓》开始,回顾片子中博格医生一生,理解人到老年时的自我整合。

遇见未来的自己、电影《野草莓》看老年期的自我整合

电影《野草莓》是瑞典有史以来最出色的电影人、整个电影艺术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英格玛•伯格曼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影片以梦境和现实相结合的手法,展现了博格医生纠结成长的一生,将人的“灵魂成长”通过巧妙的手法深入表达,促使观影人不断深入反思我们究竟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影片的最后,博格医生在充满各种事件的一天结束后与世界、与他人、与自己和解,完成了老年期自我的整合。

从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看博格医生的一生

影片中博格医生的一天回顾了他的一生,一生漫长的个人叙事对应了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电影开头借博格医生之口所说:在我们同他人的关系中,总是充满了对对方性格和做派的议论及评价,因此我放弃了几乎所有所谓的关系。这使我的老年生活倍感孤独。我的人生充满辛劳,我心怀感激。起初是为了面包和黄油,最终却以对科学的热爱结束。我有一个儿子,也是医生,住在Lund,他结婚多年,至今仍没有孩子;我的母亲依然健在;我的妻子Karin已经去世很多年了。也许应该说明一下,我是一个老学究,我的名字叫Isak Borg,78岁,明天我将在Lund Cathedral接受荣誉奖章。我们可以从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来剖析其人格的发展,从博格医生的幼年谈起,直至老年,描述其发展,了解其抱持此种观点的一生。

(一)父母之爱贫瘠的幼年和童年。

阶段1:0-1岁,获得基本信任感,克服基本不信任,重要关系:母亲。

博格医生共有10个兄弟姐妹,母亲看起来冰冷理性,由于这样的原因,刚出生的小博格经常是躺在户外的摇篮中,当他因饥饿困乏哭闹时,无法获得母亲及时温暖的回应,这就让博格医生的性格中有焦虑不安成分的存在。

阶段2:1-3岁,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感,重要关系:父母。

这个阶段,小博格学会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并学会自己洗澡、如厕、吃饭、穿衣、睡觉等良好的生活习惯等。自我意识开始增强,开始学习做决定,标志性的第一反抗期开始出现。由于小博格父亲工作繁忙、加上孩子众多,多数情况都是由母亲和管家在照料,父亲基本上没有出现在博格的成长历程中,从而博格获得的来自父性的支持也较少,加上男性榜样的缺失,让博格医生的害羞品质多了一些,而男性的自主坚定少了一些。

阶段3:3-6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重要关系:家庭。

博格在这个阶段开始对家庭周围的世界进行探索。刚好博格的家庭周围有不计其数可供探索的地方,高山、湖泊、动物、植物、众多的兄弟姐妹和亲戚……这些都是小博格可以进行充分探索的乐趣所在。他和兄弟姐妹打闹玩耍,在户外的草丛中摘野草莓,在湖边钓鱼玩耍……对周围的世界的充分的探索让博格体验到主动所带来的快乐与愉悦,他开始形成主动性的品格。

(二)勤奋获取成就的青少年。

阶段4:6-12岁, 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重要关系:教师与同伴。

博格从6岁开始进入学校接受正规的学校训练和教育,这对聪慧的博格来说如鱼得水。博格心思细腻、耐心认真、勤奋上进、在数学和生物学方面展露天赋,经常受到老师的夸赞。这让博格充分体验了勤奋带来的好处,满足了博格内心的匮乏感,并让他赢得了学校生涯绝对的成功。这反过来刺激了博格更加勤奋,对学业成功更加看重,学业让博格完全克服了自卑,在这个领域不断体验成就感。

阶段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建立自我同一性和防止同一性混乱,重要关系:社会群体、榜样。

随着博格学业生涯的成功,他不断在与他人的比较中获取强烈的自信心,对学业的控制感和驾驭感,也让博格形成了明确的职业定向,那就是成为一名医生。博格凭借其出色的学业成绩,成功被瑞士医学院录取。博格在医学领域的学习依然出色,他将医学作为了自己一生所奋斗的方向。职业同一性建立标志着博格的自我同一性发展的核心任务完成。在医生这一职业上博格医生终身为之奋斗,并获取巨大的成功。

(三)亲密感缺失的中青年。

阶段6:20-40岁,获得亲密克服孤独感,重要关系:友谊、性、伴侣。

伴随着博格学业和职业生涯的成功,博格的小表妹开始对他心生爱的情愫。小表妹莎拉古典的长卷发,奔跑的身姿如小鹿般轻盈活泼可爱,这种可爱也深深根植于博格的内心,他们两个默默许下爱的诺言。一天小表妹莎拉在采摘野草莓的时候被博格不务正业的兄弟所勾引,于是移情别恋,她坚决解除了与博格的婚约。借助博格医生的梦境,莎拉这样描述博格医生:“博格如此之好,道德高尚,心思敏感。他想要我们读诗,讨论来生,弹奏四人钢琴,他只愿意在黑暗中亲吻。他谈论人之原罪,他处于一个如此之高的精神境界。我感到自己没有价值,我没有价值,这毫无疑问”。被自己的亲密爱人和自己的堂兄所背叛,这让博格对亲密关系产生了绝对的不信任感。后来博格结婚,因一直醉心于医学,忽视妻子,于是妻子同样红杏出墙,并最终死于手术台。

对亲密关系的极度失望,让博格放弃了对亲密关系的向往,并进而对人际关系非常冷漠,他甚至不相信任何人,不与任何人建立亲密关系,几乎放弃所有的人际关系。他没有建立起这个阶段应有的亲密感,而是形成了典型的孤独感,孤独一直伴随了博格医生的一生。他与自己的母亲疏离,与自己的儿子疏离,与照顾自己40年的仆人疏离,与自己的儿媳疏离……孤独是博格医生发展的关键词。

(四)自我专注的中年。

阶段7:40-65岁,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重要关系:工作与家庭。

中年阶段的博格完全将自己置身于工作之中,他在工作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并获得了诸多的成就。他曾经工作在小镇,对小镇的医疗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当年老的博格开车途经小镇,有人要以博格医生的名字为自己尚未出生的孩子命名。博格治病救人,推进科研,在80岁左右获取了最高的皇家勋章,足见博格取得的荣誉之丰富,工作带给了博格诸多的繁殖感。但是由于孤独这一特质的存在,博格表现出了人格的贫乏和停滞,他不关心孩子,对养育孩子缺乏热情,只关注自我,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和需要,甚至对自己儿子也没有来自内心的关爱,儿子欠自己的钱甚至一直惦记着让儿子来还。跟随他40年的管家说他:你是个自私的老头,无情无义,只听自己,从不听别人的,但你把这一切藏在你的古老传统里,在你慈善的外表之下,你就像钉子一样顽固。一句话道破了博格在中年阶段极度自我关注的特点。

(五)从失望到自我整合的老年。

阶段8:65岁-死亡,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恶感,重要关系:人类,我的同类。

老年期的博格生活充满无限的孤独,除了工作,他没有别的寄托。死亡的临近,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让年老的博格开始回顾自己的一生。老年的博格遇到很多年轻人,他们像极了年轻时候的博格,借助于这些年轻人,博格反思自己年轻时候的生活,年轻人对博格医生也充满了尊敬。影片中只有3个年轻人,这是博格医生生活群体的代表,代表了博格医生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人。追随博格医生40年的老仆人用日常的温情也温暖着博格医生的冰冷的心;对新生活充满无限向往的儿媳妇也触动博格医生对人生的反思;去看望年老的母亲;遇到的自己曾经救治的病人;与儿子的相处……生活中无限多的真实事件,最终让博格开始重新反思并回顾自己的一生。最终,博格医生接纳了自己独特的一生,放下自己的偏执,与世界、与他人、与自己和解。野草莓吃完,那个曾经在年轻时拒绝自己的表妹牵起自己的手,自己与湖边钓鱼的父母遥遥招手,完成了从失望到完善的最后一个人生阶段老年期的任务。

遇见未来的自己、电影《野草莓》看老年期的自我整合

保罗·高更(1848—1903)法国画家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1897

自我整合的路径——个人成长史分析

埃里克森提出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一个人终身的任务。无论前期各个阶段的发展怎样,在老年期的理想的状态都是达到自我整合——在接近生命终点的时候,通过各种方式完成与自己,与他人,与这个世界的和解,达到一种内心平静的状态,积极迎接将要面对的生命终点。电影《野草莓》中博格医生的一辈子是一个人人生发展的缩影,到最终博格医生终于完成整合。因个体的不同,会有各种不同的方式助于老年期的自我整合,回顾个人成长史是一条有助于老年期自我整合的有效路径,借由个人成长史的叙事再次定义年青时经历的各种事件的意义,发现个体生命的价值,从而完成属于老年期的自我整合。

博格医生因各种偶然事件而回顾了自己一生发展阶段的关键事件。从儿时客厅的打闹,到初恋情人及妻子的红杏出墙,到自己接受专业的审核……这些关键事件的再次呈现,让博格医生反思自己的一生。个人生命史的呈现有助于老年人在回顾中发现自己一生的关键事件,并更为客观地分析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理解事件发生的意义以及其必然性和偶然性,有助于其完成老年期的自我整合。

孤独是人一生无法回避的,《野草莓》中充斥着在生活中无法回避的孤独,在老年期来临的档口,伯格医生回顾了自己的一生,完成了属于自己老年期的整合,最终确认生活与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原本的基点。影片导演伯格曼曾提到自己对孤独有非常大的需求,从童年期就特别享受孤独。在老年期充分感受孤独之后,感受生活之爱,走向完满的整合。

如果生命可以重来,你会改写什么?但生命的魅力就在于无法改写,用爱去完成老年期的整合,抵达完满!

参考资料:

[1].赵力瑶 & 尹诗涵.(2021).英格玛·伯格曼电影中爱的救赎——以《野草莓》和《第七封印》为例. 大舞台, (03),99-104. doi:10.15947/j.cnki.dwt.2021.0064.

[2].(美) 埃里克·埃里克森, & 王大华/刘彩梅. (2021). 整合与完满 埃里克森论老年.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图片源于网络(https://image.baidu.com),侵删!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智力容貌焦虑聊天咨询师恋母情结心理健康心理测评系统依赖型人格恐惧症边缘性人格障碍产后抑郁亲子关系绿帽情结双向情感障碍九型人格自闭症反社会人格心理安全感性取向强迫症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