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孩子的自私,你了解多少?
作者:周娱菁 2020-11-11 17:45:50 成长心理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家长都会这样的烦恼,为什么我们家的孩子这么“自私”?

比如在游乐场玩,看到的玩具拿着不放手。看到别人手里的零食或者玩具,自己拿着不放手。过新年给别人挑选礼物,只按照自己的心意来挑选,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在家里做事,孩子要“说一不二”,凡事都要听自己的。

孩子种种表现,看在家长眼里可能让人很头痛。孩子做事情只顾自己,不顾他人感受的行为会让家长觉得孩子“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

比如在公共场所和其他小朋友抢玩具,有的家长会觉得很尴尬。在家庭聚会中,孩子“自我”的表现,会让家长觉得自己教育失败,孩子这么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很不“孝顺”。

对于孩子的自私,你了解多少?

在自己家里,孩子固执、坚持自我的表现,可能会让家长担心“这么小就这样自私,会不会以后就管不住孩子了?我是不是太溺爱孩子了?”

孩子的种种表现是真的自私或者以自我为中心吗?这个要具体情况具体来看。其实在孩子成长的早期,孩子的心智特点就是“自我”的。

说到关于物品的分享,我们无法绕过孩子“物权意识”的发展规律。

0-1岁,我的东西谁都可以玩。孩子还没有物权意识。

1-2岁,我喜欢的就是我的。能区分自己和他人,但是不明确“你的”和“我的”的界限。

2-3岁,我的东西别人不能碰。物权意识开始萌芽,孩子进入物权敏感期,这个敏感期往往会持续6-12个月。

3-4岁,我的可以分享给你。物权被充分肯定和保护后,孩子开始愿意交换和分享自己的物品。

4-5岁,儿童乐园的东西都是我的。学习理解“我们的”、“大家的”这个概念。

5-6岁,我愿意把我的东西分享给有需要的人。形成初步成熟的物权意识。

对于孩子的自私,你了解多少?

在3-4岁之前我们要充分尊重孩子的“物权”,并开始引导孩子了解分享的概念。

1. 明确指出他人的分享行为

“爸爸把这个绿色的积木分享给你玩,爸爸很贴心。”

2. 及时捕捉孩子轮流玩耍及分享行为的意图及行动

“你在等他玩完了,你再玩是吗?做的非常好!”

“妈妈看到你刚才把红色的小象分享给妹妹玩,你是在分享,这样做很不错。”

3. 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强调“分享”和“轮流”的概念

“现在该宝宝来放积木了。”

“接下来该妈妈来放积木了。”

“宝宝把兔子分享给了妈妈玩,妈妈把小狗分享给了宝宝玩。”

4. 提前和孩子商量分享的事情

比如参加集体活动之前,问孩子:“一会儿见到弟弟,你有什么玩具是愿意和他一起玩的?”

其他小朋友来家里玩,帮助孩子提前准备一些玩具,是经过孩子允许愿意和其他人分享的。

把孩子不愿意分享的玩具收起来。告诉孩子:“一会儿妹妹来,你可以问问她,她想玩这些玩具中的哪一样?”

对于孩子的自私,你了解多少?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规律,儿童道德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2岁)

这个阶段孩子没有道德观念,做选择以自己的生理需求为主。比如根据自己的身体感受(冷热、饥饱)来做反应。孩子没有任何规则意识,行为与道德无关。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8岁)

这个阶段孩子表现出简单的服从,以外界的规范、绝对的规则、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崇拜为特点。

2-5岁,又称自我中心阶段。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仍表现出明显的“自我感”,这个年龄孩子的思维特点是:单向的、不可逆的、自我中心主义、强调个人的意见和要求。很多家长会在这个年龄体会到,孩子是固执的、自私的,不太会体谅大人的辛苦。

5-8岁,又称“权威阶段”。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认为服从成人就是最好的道德观,就是最好的孩子。孩子开始了解规则对于行为的影响,但不太了解背后的意义。孩子的想法还是很简单,只能看到表面,用结果来判断行为的好坏。如果违背规则,不管动机怎样,都应该受到惩罚。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更多是在简单的遵守规则,不太会去灵活的判断是非。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的道德感、自我约束能力也是逐步发展出来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孩子5岁之后,慢慢从“自我中心阶段”过渡到“服从成人”阶段。

对于孩子的自私,你了解多少?

也有的家长会有疑惑,孩子们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更贴心,才能更好地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

关于站在他人的角度想问题,这个能力我们叫做“心理理论”能力。

心理理论是指,一个人对于其他人心理状态的认识和推测,也就是预测他人内心感受、内心想法的能力。

随着孩子心理理论的发展,孩子才能慢慢开始学会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接受别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具备一定的“心理洞察力”。

心理理论能力,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有利于孩子社交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孩子去理解和掌握社交规则。

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理论能力是不一样的。这是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在孩子心理理论能力没有足够成熟之前,家长再苦口婆心的劝解和说教都是没用的。不是孩子不懂事和家长对着来,而是他们真的做不到。

对于孩子的自私,你了解多少?

研究发现,2-3岁的孩子,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世界,很难理解“别人看到的世界和我不一样”。这个阶段孩子注定是“自我为中心”的。

3-4岁的孩子,开始能区分想法和行为,开始能够理解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想法。但是当孩子发现他人的想法与现实不一致、与自己想的不一样的时候,孩子预测他人的想法存在困难。

4-5岁的孩子,一般可以发展出成熟的心理理论能力,可以尝试从他人的角度去理解问题。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孩子5岁之前,就是表现出“自我为中心”的特点。

这是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的。也许我们对于孩子的“分享”、“为他人考虑”的要求要放在孩子5-6岁之后。

对于孩子的自私,你了解多少?

平时生活中,我们怎么培养孩子的“为他人考虑“这一品质呢?做到以下几点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发展“心理理论”能力。

1. 培养言语能力

研究发现,4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具有解读他人想法的能力,这个能力与语言能力紧密相关。

有学者认为,语言基础是孩子心理理论能力发展的基础。

2. 和孩子交谈中注重谈及内心感受

如果家长和孩子交流过程中,多多描述情绪、感受、事情因果关系,也会促进孩子站在别人角度思考的能力。

同时,在表达中多些引入赞美、感谢,这样孩子也会逐渐模仿,进而学会对他人表达赞美和感谢。

3. 和同龄人玩耍的愉快经历

如果孩子拥有更多的与同龄人交往的愉快体验,也有助于孩子的认知能力发展,促进孩子更愿意为他人考虑。

但是,要注意避免强迫孩子去参与他不喜欢的集体活动。只有从玩耍中获得愉悦和成就感,才能进一步发展出分享、同理等其他能力。

4. 玩“假装游戏”

平时多引导孩子玩“假装游戏”。比如一个积木可以是一个小人,是一个房子,是一个电话。最常见的假装游戏是“过家家”。

另外,我们可以利用玩偶,设计剧情,与孩子一起玩“角色扮演”的游戏。

对于孩子的自私,你了解多少?

从物权意识、道德水平发展、心理理论能力发展三个方面的规律可以看出,4岁之前孩子倾向考虑自己的感受和利益,不考虑其他孩子的利益。

5至6岁的孩子开始体现出一些合作、共享的意识,7至8岁的孩子则开始有完全不同的表现。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三四岁的孩子通常是“最自私”的,而懂得与人分享一般要到七八岁左右。

“自私”或许是人的一种本性,学会分享、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是孩子大脑发育、心智发育和后天养育的共同产物。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哈利波特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人际关系产后抑郁测试情商容貌焦虑社会心理学心理治疗心理健康绿帽癖九型人格社交恐惧症智力恋母情结心理咨询弗洛伊德心理咨询控制情绪爱情挽回焦虑情绪管理思维反刍心理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