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一个非传统且无人问津的节日,父亲节。
对于这种外来的的节日,大多数人其实提不起太多的兴趣。更何况,中国普通男性的消费能力之低,也是人尽皆知的,因此就连精明的商家,都不会花钱去炒作父亲节的噱头。
所以总而言之,父亲节是一个很冷清的节日。
然而,相比于节日本身的无人问津,广大群众却对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娱乐活动乐此不疲,那就是:找爸爸。
不光郭德纲于谦在台上互相争当爸爸,也不止夫妻之间出于方便叫爸爸,更不止在工作中亲切地问候甲方爸爸,就连闺蜜、死党之间也很流行叫爸爸。
甚至对某些人(尤其是年轻人)来说,没有互相当过彼此的爸爸,这段关系的小船那可能是纸糊的,说不定哪天就翻了。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非得是爸爸?不能叫爷爷奶奶,不能叫妈妈,不能叫大爷?
好吧,大爷确实不能乱叫。
有人说,所有这些词汇中,只有“爸爸”,特别有感觉——这种感觉没错。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爸爸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形象。
当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有一个人会养育他、保护她,这个人与自己水乳相容、仿佛一体,这就是妈妈。
但是当孩子渐渐长大之后就会发现:欸,我家怎么还多了一个玩意儿?
这个东西,既不是我,也不是我妈,但是好像又跟我们关系很深。
有时候他会逗我开心,有时候会倾尽全力保护我,有点像好人。
但是,他有时候对我置之不理,有时候莫名其妙地管着我,甚至有时候还会暴风骤雨地伤害我,这个绝对是大大的坏人!
所以,跟妈妈不同,这个没有与生俱来的亲近和熟悉,却又是我们身边绕不开、躲不掉,需要我们去揣摩、去应对的神奇生物,就是爸爸。
因此很多人对于爸爸的感觉是很矛盾的。我们甚至创造了一个专门的术语:“爸爸”情结(daddy issue),来讨论相关的现象。
爸爸情结可以说贯穿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体现在各种文艺作品、神话传说中。比如,几乎所有的神话,都有强大的“父神”形象,耶稣啊、奥丁啊、佛祖啊、宙斯啊、老君啊、梵天啊什么的。
具体来说,爸爸情结通常由两方面组成:依恋与反抗。
依恋,就是我们渴求爸爸的陪伴、关爱与保护;反抗,就是我们抵触爸爸的管控、要求与限制。
这两大主题的调配比例,当然对每个人来说都不太一样。
比如,有些家庭很幸福,爸爸陪伴很多、管辖较少的,那就是依恋多一点。孩子会喜欢爸爸,男孩想成为爸爸这样的人,女孩则想找个爸爸这样的人。
当碰到一个“像爸爸” 的人的时候,他们基本上无法控制对其的好感。但是,他们不会把“爸爸”挂在嘴边,因为他们心目中已经有了完美的爸爸形象。
而在另外一些家庭,爸爸管理严格、陪伴较少,那就是反抗多一点。孩子会厌恶、反抗并逃离爸爸。
然而逃离并不是终点,终点是在逃离中寻找到一个新的爸爸,一个能带来幸福的爸爸。这就是为什么,他们总是拥有各种各样的“爸爸”。
不过,因为他们对“好爸爸”是什么样的没什么概念,所以在寻找的过程中,他们非常容易碰壁,碰到各种各样的奇葩坏爸爸。
在这种无意识的搜寻中,如果幸运,他们会最终碰到幸福;但是大多数人,只能在一次次的失望中,慢慢地习得无助,放弃行动,只能在内心的最深处期待。
期待一个能把他们宠成天使的爸爸。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692142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4260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738792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07040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09884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