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初一男孩在同学面前花钱大手大脚,比如买名牌鞋,如不给他买就生气,但是家里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平时家长都穿五六十块钱的鞋子。孩子学习成绩挺好,但上了初中变化太大了,请问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祝丹:我想问一下,你的问题是什么呢?
沈家宏:这个问题中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名牌,另一个是家境不好。也许对孩子来说,家境不好本身就是压力。如果想提高在同学眼中的吸引力和自我价值感,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学习成绩好,另一种方式就是通过买名牌来补偿家境不好的自卑心理。
祝老师询问家长具体的问题是什么,这个问题很重要。如果是家境好的孩子,花钱就可以理解。如果家庭条件不好,又想要买名牌,这个举动的背后可能有一个内在需求,即如果同学知道他家庭条件不好就会瞧不起他,所以他要在同学眼里表现出有钱的状态,希望在同学面前有面子,获得称赞和价值感。
其实这个问题的症结在于,孩子的内在自我价值感低,不能接受家庭的贫穷,生怕贫穷被同学看不起和受到排挤,甚至觉得贫穷是耻辱。我们要看到孩子内心中这部分,帮助他提升自己的内在价值感,以及学会正确看待贫穷。
家长补充:我的问题是怎样引导孩子正确看待贫富概念,以及如何树立自我价值观。
祝丹:怎样正确引导孩子消费观念和自卑心理的问题,需要考虑孩子跟父母、同学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以及他如何看待父母的职业和家庭收入。
咨询师:青春期孩子来咨询两次以后就不肯来了,面对这种情况咨询师该怎样工作呢?
沈家宏:对咨询师来说,需要思考几个问题:孩子为什么不愿意来做咨询、家长为什么让孩子来做咨询、咨询师为什么要让孩子来做咨询、孩子的需求是什么?
我们在咨询的时候不能只盯住某一个人,因为这是家庭和系统的问题。谁认为有问题谁来咨询,如果孩子不来那么就父母来,如果父母和孩子都不来,那我们就尊重他们不来。心理咨询的原则就是谁痛苦谁改变,谁认为是问题谁改变。如果孩子认为自己没问题,即不痛苦,就不需要改变,就可以不来咨询。
祝丹:我们在与家庭工作的时候,首先要跟家庭说明家庭治疗的特点,即对每一个人都平等对待。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小技巧,就是在与青春期孩子建立关系的时候,避免先跟父母过多寒暄,而是要先跟青春期的孩子打招呼,因为很多青春期孩子认为治疗师跟父母是一伙的。这样的处理,会让孩子感受到家庭治疗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在建立关系的时候会更容易一些。
家长:14岁的女孩一开始还能断断续续地上学,现在根本不去学校,而是一直待在家里,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
沈家宏:首先,我们要了解孩子不上学的原因,以及孩子对不上学的想法和看法。孩子不上学的背后一定有需求,如果看不到孩子的需求,只是想让孩子去上学,这样做就会很困难。作为父母要放下身段,跟孩子做朋友,用尊重、平等和接纳的方式跟孩子谈心。孩子很多问题产生的背后都有需求,一旦我们找到了需求,问题就好解决了。
不上学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跟同学和老师的关系、家庭内在的问题、跟父母之间的关系、父母之间的夫妻关系、跟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父母是否偏心、家庭中是否重男轻女等,就像《都挺好》里面的苏明玉,饱受家庭重男轻女的折磨。如果来访者是一个女孩,这些是需要考量的问题。
孩子原来还愿意断断续续地上学,我们要思考在什么情况下孩子愿意上学,在什么情况下孩子不愿意上学,同时要了解孩子愿意上学的时候发生了什么,看到孩子的例外,并对这部分多做一些工作。有时候父母希望孩子上学的动机太强,以至于把孩子上学的动机都遮盖了。有些孩子不上学,是因为父母太想他们上学。
家长:高一男生,经常玩手机游戏,在网上交友聊天,学习成绩虽然属于中上等,但是缺乏学习动力,作为家长该如何引导呢?
沈家宏:高一的孩子大概是十五六岁的年纪,已经快接近成人了。孩子进入青春期,父母就不要过于干涉了,而是要跟孩子交朋友。父母不能再要求孩子像小学生一样听话,以我们的要求为主,而是要在管理游戏时间和游戏的玩法上多听他们的意见。越是青春期后期的孩子,父母就越要跟他们交朋友,有些事情要多听他们的意见,因为以要求为主的教育方式,对青春期孩子来说并不管用。
我的基本建议是,孩子上了高中后,玩游戏就由他吧,尤其是住校生,一周才回家两天,就算是玩游戏玩得晚点又怎样?父母往往控制欲太强,导致两代人关系非常紧张,变成相互对抗的关系。如果孩子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对抗父母的控制,哪还有心思来学习呢?
祝丹:我对两个地方很好奇——谁认为孩子的学习动力不足、孩子为什么对游戏那么有动力?关于这部分我们需要考虑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孩子在为谁学习,另一个层面是游戏在为谁玩。如果对这部分做一个思考,就会知道问题的原因在哪里。
面对学习动力不足的孩子,我们该怎样对待呢?换位思考一下,我们希望周围的人怎么对待我,我才有动力去做一件事情呢?
咨询师:同学家的高三孩子从年后开始休学,并被诊断为抑郁症,现服抗抑郁和焦虑药物。孩子病了以后,夫妻关系却更亲密了,但孩子至今未去学校。如果这个家庭来做心理咨询,那么咨询目标是什么呢?(由于咨询师和孩子的妈妈是同学关系,所以并没有做咨询。)
祝丹:我特别好奇的是,“咨询目标是什么”这个问题是由谁提出的,是咨询师、家庭还是家庭成员中的某个人?孩子的症状是有功能的,比如,当孩子不去上学后父母关系更亲密了。其实,很多孩子常常以牺牲自己的方式成为父母关系的纽带。从伦理方面来说,作为朋友关系没有对家庭做咨询这部分很好,如果家庭愿意的话,咨询师可以介绍家庭治疗师给他们提供专业帮助。此外,孩子不去上学的问题,也涉及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之间经营和成长的问题。
沈家宏:咨询目标一定来自家庭和家庭成员,即父母的咨询目标是什么,孩子的咨询目标是什么?注意,咨询师不要以自己的目标为主,而是按照家庭的诉求来进行咨询。如果在正常咨询中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可以尝试反向操作。比如,父母做了什么让孩子更加抑郁,父母做了什么让孩子更加不去上学。这在家庭治疗中叫悖论式提问,从这里出发可能会对咨询师有所帮助。
家长:高一女生有考试焦虑的问题:平时小考的时候成绩很好,但一到大考成绩就很差,而且几次都忘记填涂题卡。孩子内心特别想通过考好来证明自己,家长也给予过宽慰和开导。家长已经尽可能理解她,不给她压力了,还能怎么做呢?
沈家宏:考试焦虑的成因非常复杂,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意识层面太想考好,所以才紧张。一个孩子太想要好成绩,这个需求的背后实际上是父母想要好成绩,由此给了孩子内在的焦虑,即以好成绩来证明她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每一个学生考试焦虑的后面,都有对孩子期望过高的父母。
出现考试焦虑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思考孩子、老师和家长是否对考试焦虑而焦虑,如果都对考试焦虑本身焦虑,那么这个问题就很难解决。如果孩子前来咨询,咨询师也对考试焦虑而焦虑,那么这个问题就会变成无解的死结。因此,面对这个问题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老师、父母和咨询师都接纳考试焦虑,这样它才会慢慢消失。首先需要接纳的是父母,其次是老师和咨询师,接纳后孩子才能面对考试焦虑。
祝丹:虽然父母说不给孩子压力,但是压力已经被孩子内化了,在内在形成了一个对自我要求高的部分。对于孩子本身有压力这部分,父母要给予接纳,同时也让孩子自己接纳有压力的这部分。
家长:孩子初二,上初一后开始对学习失去兴趣,玩手机游戏、QQ聊天,不跟父母交流,也不能提学习,如何让孩子产生学习兴趣呢?
祝丹:兴趣不是“让”就能产生的,而是需要引导。关于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这个问题,我有两个疑问,一是父母跟孩子关系怎样,二是孩子能不能对生活自理、负起责任。从我的经验来看,孩子在跟父母关系方面可能会弱一些,如果关系建立不好,就很难引导孩子对我们希望的部分感兴趣。因此,父母要经营好跟孩子的亲子关系,同时要培养孩子为自己的事情负责的能力。
家长:初三女生早恋,不愿意放下手机,家长也管不住,现在发现有开房的迹象,应该怎么做?
沈家宏:初三女生早恋太正常了,如果孩子到了青春期对异性不感兴趣,或者不敢谈恋爱,那才有问题。所以,对异性有好感和早恋都不是问题,重要的是父母该如何引导。
第一,父母发现孩子早恋的时候,不要认为这是异常现象,也不要感到害怕;第二,对这个现象不要过度打压;第三,告诉孩子在这个年纪应该怎样谈恋爱;第四,以朋友的方式跟孩子分享自己在青春期是如何处理恋爱关系的;第五,作为妈妈来说要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即如何对待异性,如何提高性意识,保证自己的性安全,包括怀孕、性疾病和性行为对一个人有哪些影响等。家长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不是反对她恋爱,而是要让她恰当地对待恋爱,学会保护自己不受伤,同时不影响自己的学业、健康和未来。
青春期孩子在家庭外面发展关系,包括跟异性建立亲密关系,通常是因为她跟家人建立的关系不够好,在家里找不到亲密和温暖,所以就到外面去寻找。对这个家庭来说,父母要跟孩子搞好关系,让孩子在亲子关系中体验到温暖、爱和亲密,这样她就不会对异性投注太多精力了。
对于这个家庭来说,家庭关系是紧张的,所以最重要的问题是先搞好亲子关系。如果管不住孩子硬要去管,就会导致孩子跟父母对抗,亲子关系会越来越紧张,作为父母就会对孩子失去影响力。管不住就不要管,至少还可以跟孩子保持良好的关系,关系好了接下来的事情就容易了。
祝丹:我们要看到这个女孩自身的资源:这是一个有力量的女孩子,我们需要给她一些心理教育,就像沈老师说的那些部分。在中国目前的文化氛围下,她的性取向是比较健康的。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打破人际关系的障碍?
祝丹:这是个比较笼统的问题,能再具体一些吗?比如,孩子在人际关系方面有什么具体表现?
不管是什么问题,如果家长认为孩子在人际关系上有问题,就要考虑家长跟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否有问题,因为这个世界上所有关系的雏形都源于孩子跟父母的关系。父亲和母亲之间的关系会成为孩子人际关系的模板。
咨询师:来访者是一个初二的男孩,父母离异后跟母亲一起生活,母亲对他比较宠溺。最近因为玩手机的问题,母子产生了矛盾,自3月份开始不去上学,说自己害怕而且有社交障碍。班主任来过几次家访,母亲很着急,与孩子商议与我(咨询师)交谈,孩子同意了。近日,母亲将我接到家中,但孩子躲在卧室不出来,也不说话。孩子主动加了我(咨询师)微信,但是不聊天。请问孩子究竟有什么问题?
沈家宏:我们可以从上述信息中看出,这个单亲妈妈就是需要关系,不仅需要跟孩子的关系,还需跟咨询师的关系。我经常给单亲妈妈的建议就是,首先要过好自己,才能把孩子搞好。这位妈妈溺爱的后面有对孩子的需求,即通过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求来讨好孩子,获得孩子的情感。
对这位妈妈来说,把自己活好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该吃吃、该喝喝、该工作就工作、该上班就上班,要有自己的职业、稳定收入、爱好和社交圈子。同时,妈妈对孩子要有原则,该坚持的坚持,该满足的满足。对一个单亲爸爸或者妈妈来说,只有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孩子才会来满足你的需求。这个家庭的问题是妈妈放弃了自己的需求,而是想用孩子来满足她这部分,这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核心。
咨询师不要上门做咨询,即使上门也没办法解决问题,加了微信孩子也不愿意跟你聊。这是很大的症结。在这个个案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仅是孩子的,母亲也有要处理的部分,即母亲该怎样自己满足自己的需求。
祝丹:从动力学角度来理解,由于单亲母亲独自带着孩子长大,所以妈妈很孤单,这种孤单尤其表现在亲密关系中。在潜意识里孩子会去陪伴母亲,而最好的陪伴方法就是让自己不长大留在家里,因此才出现这些症状。同时,妈妈对孩子宠溺这部分,也涉及“分化”的问题。
老师:初三男孩,只要母亲不在家他就不学习,除了学习问题外其他方面都挺好。男孩能24小时打球,但对于学习太容易满足,在考试过程中经常不仔细思考题目,所以很难考高分,这种情况该怎么引导?
祝丹:这是个没长大的孩子,让我感觉到他是在给妈妈学习。很多孩子虽然与父母关系不是很好,但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走向所谓的正轨。作为老师,要在学生做的好的部分给予肯定,逐渐提升他的内在价值感。
沈家宏:我们需要思考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为什么妈妈在孩子就学习,妈妈不在孩子就不学习?妈妈在孩子就学习,这说明妈妈在孩子身上有很大影响力,孩子对妈妈有依赖。作为妈妈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她做了什么让孩子在学习上如此依赖她?
需要思考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为什么看不到爸爸的存在。当爸爸在或者不在的时候,孩子的学习是什么样的呢?从表面来看,妈妈只需要多陪伴孩子就可以了,但同时妈妈也要考虑如何恢复孩子对学习的热情和自律。
另外一个途径,就是把爸爸的力量加入进来,让他关心一下孩子的学习,给孩子多一些陪伴。爸爸是规则的象征,是一个孩子有没有自知力、遵守规则的能力和控制力的象征,所以对孩子来说,爸爸的加入是很重要的部分。
家长:孩子今年上小学六年级,在校期间受到老师不公的批评和羞辱——老师要求孩子当众检讨,导致孩子休学半年之久,请问作为家长该如何补救?
沈家宏:孩子现在已经回到学校上学,还是仍然处于不上学的状态呢?首先,如果父母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就要去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在咨询师的帮助下解决这个问题;其次,面对老师对孩子的不公和羞辱,作为父母要去维护孩子的权益和权利。如果老师真的这么做,就是老师的不对,他不应该去羞辱一个学生并对他的人格进行攻击。家长要坚决地站在孩子这边,同时让孩子看到,因为此事不去上学是我们自身要解决的问题。
如果父母能够跟孩子处好关系,给他情感上的支持,孩子就能感受到父母站在他这边维护自己的权利,就会慢慢地产生上学的力量。所以,父母要多听孩子的心声,多理解孩子,多了解他在这种关系中的内在需求。
面对老师的攻击和不公正的对待,我们该怎样维护孩子的权益,有没有做出对孩子来说满意的处理?如果没有做出恰当的处理,就会生出一个结,这个结会一直影响孩子。这个事件有可能会变成孩子的创伤,创伤没有得到有效处理,会变成触发性的应激问题。
作为家长,要先把这件事情处理好,跟孩子搞好关系。当父母跟孩子建立好关系了,孩子会慢慢建立好自己的人际关系——孩子跟老师的关系也是人际关系。同时我们还要思考,这件事情如果以后再次发生,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家长学会处理这类问题,孩子就会慢慢地对这类问题产生免疫力。
家长补充:孩子仍休学在家。如果现在要求老师给孩子道歉,会不会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就像疗伤的小老鼠突然在太阳下暴晒一样?
沈家宏:其实孩子的内在需求是,希望能够让父母看到他的权益,站在他的一边维护他的权益,不一定非要让老师给孩子道歉。如果这个老师的行为真的对孩子有严重伤害,或者孩子感受到强烈的侮辱,那么作为父母要尽快为孩子争取权益。这是父母的义务和责任,因为父母有权保护孩子在学校不受伤害,当孩子受到伤害,父母要勇敢地站起来去保护和理解孩子,维护孩子的权益。
同时我们还要思考一个问题,就是老师的行为真的伤害到了孩子,还是老师的行为是孩子建构出来的?这件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了,不知道当时是否得到了妥善处理?如果没有的话,回过头再来处理显然会有些难度。你的顾虑有道理,我们要跟孩子讨论一下他现在对这件事情的看法,了解孩子的需求是什么,孩子有没有要求让老师道歉?另外,还要考虑父母的需求是什么,父母如何看待这件事。只要父母站在孩子身边理解孩子,这件事情就处理了一大半了。
在临床中遇到类似的事情,即便父母为孩子做了处理,老师也给孩子道歉了,但孩子仍然不一定能回到学校,因为问题的症结可能不在这里。孩子在学校跟老师发生冲突,老师出现这样的行为,我们的父母如何处理老师的行为?孩子如何面对这样的行为?当孩子回到家里讲述这样的行为后,父母如何对待孩子的表达?如何对待孩子让老师生气的行为?这里面有非常复杂的部分。因此,我们必须看到事件背后的真相,才能找到一些方法。
家长:如何帮助青春期的孩子缓解社交障碍?孩子今年上初二,不肯去做心理咨询,也不肯做团体活动,做了一年沙盘游戏后也不愿继续了。
祝丹:这是个很大的问题。我对“障碍”这个词用的很小心,请家长也不要在心里用“障碍”这个词。任何一种症状和行为表现,都要放在特定的情境下考虑,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家庭环境(双亲、单亲、重组家庭、留守的经历等)怎样、父母关系怎样等。
孩子不愿意接受心理咨询、沙盘游戏和团体活动,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问题只出在孩子身上吗?我经常跟我的来访家庭说,鱼儿生活在水里,鱼儿生病了,只对鱼儿本身进行治疗是没用的,还要对水进行处理,因为鱼儿恢复后还要回到水里生活和生长,水就是家庭。这就是家庭治疗的好处。虽然我不知道这个大的、笼统的问题背后是什么情况,但还是要在家庭内部进行家庭关系的沟通。我建议这个家庭寻求专业家庭治疗师的帮助。
沈家宏:这个孩子很难去见咨询师或做团体活动,如果强迫让孩子去做这些事情,实际上是在恶化他的社交问题。就像我们经常错误地对待胆小的孩子:希望他勇敢,常常让他多去做勇敢的事情,多去做一些让自己不胆小的事情,但如果这样做,就代表我们对胆小的孩子是否定的,对他的胆小是不接纳的,因为我们总是喜欢他的胆大,不喜欢他的胆小。想要处理孩子胆小的问题,就要去喜欢他的胆小,接纳他的胆小,对他的胆小给予呵护和关爱,这样的话,胆大的部分就会慢慢出现。
社交恐惧也是这样。社交恐惧中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怕人,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怕异性,不敢在社交里展现和表现自己,特别是在权威面前。女孩害怕跟男孩打交道,男孩害怕跟女孩打交道,而害怕的根源就在父母那里。一个社交恐惧的孩子后面,一般都站着非常严厉的父母,因为他最先害怕父母,才会害怕面对老师,再接着害怕异性。
处理社交恐惧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跟孩子建立温暖和安全的关系。我们要不控制、不害怕孩子害怕的部分,同意和接纳孩子的这部分恐惧,跟孩子的恐惧待在一起,而不是指责、否定和打压孩子的恐惧,这样才能慢慢地疗愈孩子。恐惧的背后往往是自我价值感低和自卑,所以父母要多给孩子一些肯定,看到孩子的长处,尊重孩子,跟孩子建立好关系,让孩子的内在价值出来,对关系慢慢产生免疫力,这样的话,孩子建立关系的能力就会出现。
咨询师:高一男孩不愿意上学,经常梦见被女鬼追,被男鬼杀害。沙盘的内容呈现出死亡焦虑,父母觉得做心理咨询没有用,但又不知道该怎样帮助孩子,总是干涉咨询师的工作。面对这样的状况,咨询师该如何做咨询工作?
沈家宏:父母说做咨询没用还来干什么?孩子做沙盘是谁要求的呢?如果父母说做咨询没用,那么孩子认为做咨询有用吗?孩子有没有做咨询的需求?如果孩子和父母都认为咨询没用,他们前来咨询到底是谁的要求呢?是咨询师的要求,还是有其他原因呢?咨询师要跟父母讨论,如果做咨询没用,他们有什么其他办法来解决孩子的问题吗?
除了保密例外的部分,咨询师要对来访者无条件接纳,包括来访者认为咨询无用的部分。同时,我们要跟来访者讨论“咨询无用”的部分,了解父母和孩子的诉求在哪里。家庭治疗就是围绕来访者的诉求来做咨询,而不是围绕咨询师的诉求,因为那是用来访者来满足自己。
根据我的猜想,男鬼和女鬼就是爸爸和妈妈的化身。孩子在父母身边只能听话,逃脱不了他们的控制。如果家庭中的父母都有控制,那么作为咨询师会不会有控制?咨询师对他们的控制会不会控制?咨询师能做到接纳他们的控制吗?
死亡的主题是给咨询师的很好的考验,咨询师对女鬼、男鬼追杀孩子的态度是什么?咨询师害怕出现死亡的话题吗?咨询师能够对沙盘呈现的部分接纳和处理吗?咨询师怎样处理孩子父母这部分?如果不能接纳这部分,处理起来就比较困难。
家里阿姨:一个女孩从高一开始断断续续地休学,现在已休学两年之久。女孩在3岁的时候丧父,妈妈再婚而且常年忙于工作,孩子也多次转学,多次更换抚养人,现在网络成瘾,如何帮助这个孩子?
祝丹:家里阿姨和孩子不是亲属关系,而是拿工资负责照顾这个家庭的,是这样的身份吗?
面对这样的家庭,首先要肯定和欣赏您的爱心,但帮助这个孩子是不容易的。这些信息让我一下子感到孩子处在创伤的状态,甚至这个家庭,包括妈妈在内也是在处理哀伤和创伤的过程中。
妈妈常年忙于工作的状态,不排除是丧失经历带来的忙碌——有的人常常因为一些丧失让自己跟工作亲密起来。同理,孩子因为丧失会跟游戏和网瘾亲密起来。在孩子的成长经历中,3岁时父亲去世会导致家里经历特殊的时期,然后妈妈也忙于工作,这相当于经历了双重的被忽视和抛弃。女孩在成长中不但没有亲生父亲的陪伴,亲生母亲的陪伴也很少,而后又经历了很多抚养人的更换,这不利于她建立人际关系和内在稳定感,还会加重她的内心不安全感,这大概是孩子目前在家里休学两年的原因。
一个带着伤的人很难承担强大的任务,也没有力量去完成重要的事情,比如高中的学习。因此,如果阿姨想要帮助孩子,首先要跟她建立一种相互信任和稳定的关系,可以从家庭中的小事情开始。我很好奇这个孩子除了上网打游戏外,还做什么呢?
被忽视和抛弃的人内在自卑,而且自我价值感不强。我们要经常给予她关爱,在小事上做一些邀请,比如请她帮个小忙,同时给她大大的肯定,在跟她建立关系的同时,提升她的内在价值感。她的网瘾可能是她目前能够活下去的亲密关系,所以要先接纳网瘾这部分,当她的内在价值感不断提升的时候,自己就可以慢慢进行调整。同时,在恰当的时候跟她的妈妈聊一聊,让她妈妈多关心她,腾出精力跟她进行交流。
沈家宏:女孩总是不断地面临丧失,3岁丧失父亲,妈妈总是忙于工作,孩子面临这么多丧失会觉得自己被抛弃了。她首先要去寻找安全感、归属感和存在感,如果找不到哪有力量去上学呢?
作为阿姨,想要帮助她的话,就要让孩子找到安全感、归属感和存在感。孩子好不容易找到了游戏,幸亏有游戏,才让她得到一些缓冲和补偿。我们不要过度制止和反对孩子玩游戏,这样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如果抱着反对的态度和心理,无论如何你都无法跟孩子建立关系。对女孩来说,如果她的原生家庭存在重男轻女的部分,这部分也会对她有影响。
家长:家里男孩正值青春期,经常回避与我对话,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请从我房间出去。孩子现在上初三,学业压力大,每天回家边吃饭边看电视,写作业也不集中注意力,而且每天作业都写到很晚,甚至到凌晨一点钟。请问老师,作为孩子的妈妈,该如何改进这种状况?
沈家宏: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这样做是很正常的部分,因为青春期男孩就是要跟妈妈保持一定的界限,这对孩子的性发展有好处。妈妈对孩子的回避有些接受不了和不舒服,也许是妈妈太想接近孩子、太想介入孩子的生活,所以让孩子对妈妈产生了保持距离的需求。
作为家长,尤其是对初三的孩子,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和空间,尊重孩子完成学习的方式,尊重孩子吃饭的方式。孩子看电视和听音乐都是可以的,这是从小养成的生活习惯,现在让他改掉会很困难,尤其是家长跟孩子关系不好的时候。如果想更改孩子的习惯,要在孩子心情好的时候谈,而且要用尊重的方式跟孩子谈。
孩子往往会反抗父母的要求,这经常是因为父母高高在上,用不对等的方式强行让孩子改变,或者在孩子心情不好的时候谈,激起了孩子强烈的反抗。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要跟他做朋友,有商有量地交谈,孩子的事情要交给他们自己来做,即便作业写到凌晨一点,也要用关心而不是要求的方式去谈,这样才能跟孩子保持好关系。
作为妈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跟丈夫经营好关系,不要把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同时让爸爸加入孩子的教育中来。对青春期的男孩来说,爸爸的角色很重要,妈妈要给爸爸一些空间参与孩子的教育,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性的力量,这样孩子才能有力量管理好自己,从家庭中走出去,找到更好的方式处理与自己异性父母的关系。孩子到了青春期,跟同性别的父母关系近一点有好处。
祝丹:孩子到了青春期,发育比较特殊也很快,孩子开始或者已经完成青春期成长的身心过程,但是家长还没准备好面对孩子长大的事实,妈妈还会在边界和责任分工上越界。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家长也有成长快慢之分。我们要做一个思考:该怎样面对逐渐长大的孩子,如何调整跟孩子的关系,是孩子的问题还是我们自己需要调整,是否需要跟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等。
家长:孩子上大一了,扎了一个小辫,同学说他这样很帅,像林书豪,他自己也觉得不错,但他爸爸认为学生就该有学生的样子,不该奇装异服。孩子平时学习挺好,而且还是班干部,各方面表现都不错,那么对于他的外表,需要干涉吗?孩子是怎么想的呢?
祝丹:您的问题很有意思,我猜想您没有跟孩子沟通,没办法问这个问题,或者问了但孩子根本没有回答您。“孩子是怎么想的?”您为什么没有直接问孩子这个问题呢?
我们首先要明确,他的发型是否违反了学校规定。如果没有违反,那么目前的着装对他来说只是一个喜好,这个喜好更多地来自同龄人的反馈。在大一学生的心目中,同龄人怎么看待他比父母怎么看待他更重要。
家长:初一男孩,父母离异,跟妈妈一起生活。小时候跟妈妈同床到五年级才分床,虽然妈妈知道这样对孩子不好,但妈妈有分离焦虑。生活中妈妈让孩子独立,孩子的独立能力也比较强。妈妈很漂亮,但孩子总是说妈妈又丑又胖。妈妈想知道,应该跟已经上初中的孩子保持怎样的距离呢?
沈家宏:初一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了,性意识已经发展了。对于妈妈来说,第一,不能在一张床上睡觉;第二,跟孩子接触的时候不要接触敏感部位,比如拥抱和亲吻;第三,在家庭中穿着不能太暴露,尤其是夏天,要注意自己的着装;第四,上洗手间时要关门,洗澡出来的时候要穿着得体;第五,不要轻易进入孩子的房间,不经孩子允许不要进入孩子的房间,因为那是他的领地,要尊重他的这部分;第六,自己的房间不要轻易让孩子进去;第七,内衣物要晾在自己的阳台上;第八,属于孩子的事情要交给他自己做,尊重孩子,不要过度干涉他的人际关系以及跟异性的关系;第九,让孩子跟自己的亲生父亲接触,这有利于他对男性的认同。
祝丹:对于这样的家庭,孩子的事情要尽可能地由他自己来做,要与孩子保持边界。作为单亲妈妈,不要轻易在儿子面前倾诉自己的苦恼,可以找朋友和专业人员倾诉,这样可以避免孩子成为潜在丈夫的角色。
老师:现在的孩子心理特别脆弱,听不进去批评,也经受不住挫折。有些女生过于爱美,有些男生认为暴力就是酷。90后的孩子跟80后的孩子不一样,如何从整体上看待这样的问题呢?
沈家宏:我想表达对您的肯定,能够课程中问这样的问题,说明您是一个有心的老师,能够观察和总结现在孩子们的特点。同时我也有一个猜想:我们是不是只看到了一个片面?这个问题挺好,也代表了这个时代的特点,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脆弱,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受不了批评和挫折,只是个别孩子身上存在这个问题。
祝丹:现在的孩子心理脆弱,不能经受批评和挫折,这些问题不应该完全由他们来承担。独生子女的政策让社会发展到今天,一些便利设施替代了人力劳动,让90后的孩子在成长中不用承担什么责任,加上大人包办代替,以致孩子在能力养成方面有欠缺,这是社会、家庭、学校等因素结合到一起出现的现象。
家长对孩子保护过多,所以他们接触社会过少,对社会的认知往往源于媒体和家庭范围内传递的信息,并没有对社会和大自然形成立体的感受,这是目前孩子成长的现状。“如何从整体上看待这样的问题”,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您有系统观。作为老师,我们不要把这些问题抛给孩子来承担,而是要抛开这些建构,因为当我们有了先占观念,认为90后的孩子就是这样时,就会在跟学生建立关系时出现某些看不见的影响。因此,我们要相信、鼓励和欣赏孩子,引导他们尊重规则和承担责任。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123312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61681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6356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74669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2157078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