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经常在被侮辱时暴怒。
除去明显的行为侮辱(国际中指)和言语侮辱(特色国骂),也许某些行为本身没有任何侮辱的意思,然而一旦被视为侮辱,还是会引发另一方的愤怒。
比如,一个努力的员工可能会把没被提拔视作侮辱。妻子可能会将丈夫某一天没倒垃圾,或者没洗碗,就视为对她家庭地位的侮辱。
被侮辱触发的是一个人的羞耻感。“羞耻”可能是人最难忍受的情感,它的突然出现让人瞬间崩溃,生理上也会出现各种反应。
比如脸发烫、眼脸下垂、胸口发闷、浑身发抖、无法言语、大脑空白。
更重要的,当意识到这些反应会更加羞愧,感到惭愧、渺小,或绝望与麻木。
这时会本能想逃开。有时真想找个地洞钻进去,或变成隐形人。
再也不让任何人看见这个“羞耻的自己”。
然而,越想摆脱越绝望,因为羞耻一旦被激发,特别是被不经意激发,大脑是完全失控的,就像没穿衣服突然被扔在大庭广众。
此时,本能反应一定要做些什么,不管有没有用,至少不被羞耻感淹没。
于是,人瞬间暴怒、大声斥责、辱骂对方,伴随各种狰狞扭曲,严重者如苏明成会拳脚相向,攻击对方的身体。
像唐山案例中这样突发的情绪失控,甚至做出伤害自己或他人的行为,通常是个体受到应激源(stressor)的影响,自动开启了“情绪应激(emotional stress response)”模式。
过激的情绪应激反应,通常有两种简单表现:
1. 见诸行动(acting out)。
简单来说,见诸行动是指一个人在未觉察的情况下,受到情绪驱使,做出无法控制的、冲动的行为。
包括一些情绪化的冲动行为,比如像小孩子一样突然暴怒、暴哭,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摔东西、或是做出暴力行为。
精神分析师Maria Ponsi(2012)指出,会将内心冲动见诸行动的人,对于冲动行为对自己和他人造成的后果也是漠然的、不在乎的。在见诸行动时,ta是行动先于思考的,甚至完全没有思考。行动替代了ta的思考和语言表达。
2. 关系中的“扮演”或“共演”(Enactment)。
Enactment也是一个来自精神分析的概念,泛指无意识幻想的“实现”或“见诸行动”。与简单的见诸行动有些微不同的是,“扮演”更多地出现在关系双方的互动(interaction)当中。
和前任当时就是经常吵架。有一次我随口说了一句让他吃饭别看手机了,他突然就特别大反应,说让我别烦他。然后我当时也火了,觉得他不知好歹,两个人就吵起来了。
冷静下来之后,他跟我说,我当时的语气让他想起小时候,父母一举一动都管着他,他就感觉以前让人喘不过来气的压力又回来了,所以特别烦躁。
—— 斯万家的猫,女,25岁
过去那些遗留下来却未能修复的微小创伤,在当下的关系中再次触发,我们可能会无意识地产生过激的情绪应激反应。
这种状况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常见,我们会看到一个非常有趣的一种场面:两个人都在激烈地发泄情绪,但彼此并不是对方情绪的真正对象——双方都在为不在此时此地的某人某事而激愤。
“依恋之父”鲍尔比认为,如果一个孩子的基本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是被拒绝、忽视甚至嘲笑、辱骂,就会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不配得到尊重,从而产生羞耻感。
1. 童年时期被溺爱
在童年时期,人的情绪发展尚未成熟。当感受到外部压力而出现情绪应激时,小孩子可能会很容易大哭大闹,激烈地表达自己内心的不安和不适。
这时,如果父母溺爱孩子,就会在不经意间强化孩子不良的情绪应激反应。
2. 童年时期遭到忽视
Ta们的父母可能就是传说中的“诈尸型父母”:平时忽视孩子的情绪,只有后果严重时才对孩子稍加关注。这样的养育模式也容易强化孩子过激的情绪应激反应(Gewitz, 2019)。
孩子逐渐会发现,自己只有一直哭闹到停不下来,才会有人回应自己、帮助自己。表现情绪的后果,可能是责罚,但也可能是作为弥补的短暂关怀;无论哪一种,在情绪失控的尾声里,才会有来自父母的回响。
另外,忽视孩子的父母,通常也很少关注孩子情绪应激的原因。长此以往,孩子自己也开始回避情绪应激背后的深层需要(尤其是,这种需要可能就是养育者的陪伴和关怀)。
与童年被溺爱的人不同的是,童年遭到忽视的人通常能够意识到,ta们在情绪方面是有困扰的。Ta们可能平时会克制自己的情绪表露,但是一旦进入情绪应激状态,ta们会像小时候一样很难停下来。
3. 经历过反复、深刻的创伤
也就是说,ta会找寻能够和ta以旧有模式相处的人,与ta进入一场“合谋”般的“共演”关系,触发情绪应激反应。
另外,有些人可能反复经历创伤。精神病学教授Dr. Sandra Bloom(2013)认为,那些受到严重或反复创伤的人可能会失去调节唤起水平的能力,从而一直处于过度警惕(hyperarousal)的应激状态中。
对于这些人来说,微小的刺激也会引发ta强烈的情绪反应。比如,旁人无意间踩到ta的脚,但ta可能会像对方恶意欺负ta一样暴跳如雷;即使没有任何危险发生,ta依然很容易感到害怕,不得不时刻保持警觉。这种警觉状态是被动的、不受ta控制的。
无论过去你被情绪应激困扰了多久,无论你需要面对怎样令人懊悔的苦果,从现在开始,探索自己情绪应激背后的原因,积极练习应对技巧,永远都不会太迟。
就像精神科医生Judith Orloff所说:“在任何情况下,你如何做出情绪反应,都是一种选择。”(How you react emotionally is a choice in any situation.)
当然,打人必须严惩。愿你能获得更多选择的自由。也要承担选择的后果。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70949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3731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53945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59976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55676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