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小的孩子,也会有完美主义吗?
作者:黄贝尔 2022-05-21 21:44:10 成长心理

父母们是否时不时会听说,或亲身体验过:

读小学的孩子,每次做完作业总要检查三四遍放心?

才四五岁的宝宝,由于一条直线没画好就崩溃大哭?

也许作业或画画完成得好不好,并非父母所关心的,反倒是他们这种看似“完美主义”的行为和情绪,让父母们非常困惑。

完美主义的解读和误区

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阿德勒是第一个定义完美主义的学者[1]。他声称,每个人都有一个理想的自我形象,即强大、优越和完整。这种形象成为这个人一生都在努力实现的目标。

因此,阿德勒认为追求完美的过程是一种正常的人类现象,与生存的本能是分不开的。

后来其他学者进一步总结了完美主义产生的原因[2],其中包括:

将自己的错误理解为一种失败,导致自尊受到打击;

对个人设定不切实际的高标准,导致在实践中难以实现;

父母期望或者标准过高,自己总尝试去达到,但往往不成功;

父母对自己的不错、错误往往过度批评;

对自己的行为缺乏信心,怀疑自己的表现和完成的质量;

先天对事物的精确性、序列性和完整性有着强烈的倾向。

这么小的孩子,也会有完美主义吗?

另外,不少人还对完美主义存在很多认知上的误区。例如认为完美主义是一种“矫情”,或者说完美主义是一种缺陷。其实完美主义只是在特定的外因或内因下形成的心理状态。

其次,完美主义者所设定的过高的目标,也不一定是他们自己臆想出来的,而往往是与现实里面一些实例的对比下产生的。

最后,完美主义者容易进入一种心理怪圈。

当自己的完美主义导致情绪上出现波动时——例如家人交代的一件小事忘记了,导致十分焦虑——他们往往会把自己的情绪归咎于事情没做好(做得不够完美),而不会认为是自己的标准设太高了。

这就导致他们的内心会把“不完美”和“坏情绪”关联起来,导致一种恶性循环。

孩子也有完美主义吗?

很多人可能认为,那些天真无邪上蹿下跳的孩子们内心并没有什么标准可言,也更不应该有什么完美主义的倾向。

其实当孩子的自我认知开始形成(例如3-4岁),他们就开始吸收周边世界的信息,包括父母的评价,朋友的反馈,各种各样的成就、失败、警告、关爱等等,逐渐凝聚成自己内心的雏形标准。

孩子形成完美主义的原因有很多,这里归纳出一些常见的:

01.父母的完美主义

一些父母在育儿的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会表现出自己的完美主义。

例如水温要调到自己满意的状态,衣服的颜色一定要搭配好等等。目睹父母的完美主义行为,孩子也可能去模仿。

02.父母过度赞扬或警告

如果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对于孩子的一些表现。例如学习、生活行为等,表现出过于苛责的状态。

比如表现好就极力夸赞,表现稍有失误就忙不迭地纠正。这很有可能促使孩子过度关注细枝末节,以求达到父母的标准。

03.表演和取悦

一些孩子先天就喜欢表现自己,而通过表现往往也会获得一些赞誉。

例如一些孩子很小就成为平面模特,或者小歌星,使得他们认为自己在表演中的形象、状态应该是一种“常态”,进而导致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过度要求自己。

04.压力和创伤

一些在生活中有创伤,或者有过度压力的孩子,也会通过努力达到“完美”的状态来表现自己,期望弥补自己的创伤和压力。

05.生物因素

学者们也相信,一部分人具备某些生物因素(比如遗传),导致其倾向于罹患一些特定的精神疾病,比如强迫症、饮食障碍等等。而他们的完美主义往往只是一个表象。

强调完整而非完美

这里重申一下上文提到的:完美主义不是一件“坏事”。而只是在外因或内因作用下的一种认知偏差。尤其是对于孩子,父母的标榜和引导起到了很大作用。

当发现孩子有完美主义的倾向,父母首先应该检查自己的行为,以及孩子在生活、学业中可能面临的一些因素,用接纳、体察,换位思考的态度去帮助孩子理解自己的行为。这其中包括:

关怀和尊重

01

对于孩子由于完美主义而产生的失落和情绪,首先父母要表现出:“我在这里,我愿意听你,我准备帮你”的姿态,而不是回避、冷落、讥讽甚至打骂。

强调孩子的努力而不是结果

02

帮助孩子归纳一下,过去的这几分钟、几小时内,他做了什么,完成了什么。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努力和付出。甚至可能根据孩子的努力和付出进行一些小奖励。

识别和处理情绪

03

如果孩子情绪比较激烈,让他离开现场。到另外一个环境中帮助其处理情绪。

如果孩子情绪特别激烈,可以让他自己冷静几分钟,进行一些小发泄,然后再回到孩子身边,并告诉他:你的情绪我看到了,也理解了,但是一切都会好的。

帮助孩子理解错误的普遍性

04

对于适龄的孩子,可以让他明白并不存在完美的人、完美的事。爸爸妈妈也不是完美的,老师也不是完美的。没有人能画出完美的圆,十根手指不可能一样长。

切忌盲目比较

05

尽可能避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把孩子和其他人比较。尤其避免和一些媒体上宣传的,或耳听目睹的童星、神童比较。在做游戏时,避免去过分强调谁输谁赢。

强调完成,而非完美

06

经常向孩子强调:做事情的目标是有头有尾,而不是完美。只要能把事情完成,就不算失败,就是负责任的表现,就是好孩子。

有学者发现,那些完美主义的孩子往往存在性格上的高度敏感性,以及情绪上的高度不稳定性[3][4]。

因此,在育儿的过程中,帮助孩子快速识别并处理的自己的情绪,以及降低用不必要的信息对孩子的刺激(例如过度赞誉、否定,盲目比较等),会很好地帮助孩子远离完美主义的陷阱。在更加纯净、积极的亲子环境下,孩子的内心的自我标准也会更加地健康、坚定。

孩子的教育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日常生活中,避免不了和孩子发生冲突和矛盾,如果有一个“完美主义”的孩子,似乎就更“频繁”了。

黄贝尔老师和怡禾合作推出了《不打孩子也能让孩子“听话”?三招教你看清真相》的亲子关系沟通训练营。旨在从四个方面帮助大家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

【帮助大家初步了解自己】

【看到行为背后的原因】

【分解管理情绪的步骤】

【带着大家一个一个动作练习】

如果你有心理方面的疑问,可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进入黄贝尔心理师主页进行预约,专业的心理师会为你解答~

参考资料

[1] Adler, A. (1956). The neurotic disposition. In H.L. Ansbacher & R. R. Ansbacher (Eds.), The individual psychology of Alfred Adler.(pp. 239-262). New York: Harper.

[2] Frost, R.O., Marten, P.A., Lahart, C., & Rosenblate, R. (1990). The dimensions of perfectionism.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14, 449-468.http://dx.doi.org/10.1007/BF01172967

[3] Rice K. G., Preusser K. J. (2002). The adaptive/maladaptive perfectionism scale. Meas. Eval. Couns. Dev. 34, 210–222.

[4] Loades M. E., Rimes K. A., Lievesley K., Ali S., Chalder T. (2019). Perfectionism and beliefs about emotions in adolescents with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and their parents: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in a case control study nested within a cohort. Psychol. Health 34, 850–866. 10.1080/08870446.2019.1579331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性取向心理咨询绿帽情结社交恐惧焦虑九型人格MBTI焦虑症自卑心理负面情绪智力亲密关系心理效应男人心理回避型人格产后抑郁聊天社交恐惧症智商心理测试恐惧心理女人心理冥想社会心理学治疗师抑郁症正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