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给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作者:张力凡 2022-03-01 18:36:11 成长心理

这一次在谈赚钱之前,我们来谈谈我们的金钱观是怎么形成的吧!

上次已经阐述过金钱这种价值指代物,是如何在意识层面用抽象的方式帮我们偷换概念的。然而我们不妨再往里深究一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的个体无意识层面发生了什么呢?

01、金钱观:悭吝——养育环境中贫穷感的表观遗传

我有一个同行曾经给我讲过一个代际间的故事,非常有代表性。和许多同龄人相似,孩子从小由外公外婆协助共同照顾,因此在依恋关系的建立上也是多个线条。

有一次,全家一起去逛商场,孩子看上了一双当季球鞋,不算贵,但是折扣力度也不大。但是旁边过季柜的球鞋折扣非常吸引人。外婆极力试图说服孩子购买折扣更大的一双球鞋,做了从外观到性价比的多种尝试,可惜孩子的眼光始终盯着自己理想的那一双球鞋。

我问同行,那你怎么办?

她笑笑回答我说,这还没完,我妈说服我儿子不成功,又转而教育我——要从小教育他有吃苦精神,钱很难赚的,要省着点花。

听到这里,我们都笑了起来,我问她:“那你怎么回答她?”

同行接着说:“我比较直接啊!我就告诉我妈,‘我不说,你也不许说!不然以后不艰难得来的东西都觉得自己不配得到,而且自己想要的东西也不敢追求。’说完我就转头看着我妈,也不知道她理解了没有,反正后来她若有所思的沉默了,也没再阻止我给孩子买那双他想要的鞋子。”

怎样给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这个同行的经历在同代人中相当典型。因为我们上一代乃至上几代人的童年都过得十分艰苦,有时候甚至连吃顿饱饭都是奢望。因此,他们的内在总有一种匮乏感在作祟,即使在物质已经非常充足的今天,他们依然保持着吃剩饭剩菜、囤积杂物的生活习惯。

而对于那些自己想拥有的东西,却常常有一种不真实感。在他们的童年乃至青年时代,如果不是经过了九牛二虎之力得到的东西,往往给不了他们踏实感——吃苦,是他们对生活的理解方式,仿佛只有具备了这个元素,一切所有的东西才能真正属于他们。

那么,是今天的人们就不需要吃苦了吗?当然不是,只是时代的进步导致我们吃苦的方式与他们所能理解的不一样了而已。

作为在物质上已经没有显著匮乏的我们乃至我们的后代就不会有这种不真实感了吗?很遗憾,在幼年早期,至少有几种内容物是与食物占有同等地位的,比如:来自抚育者的关注、抱持以及再大一点需要的尊重、认可与帮助——通常,我们将这一切统称为爱。

而这一切是如何落实到我们头上的呢?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在恒河猴身上,发现了基因的重新表达,证明了在生物意义上基因并没有发生突变,然而通过养育环境,基因进行了重新表达,而这个表达就是表观遗传。代际创伤正是通过表观遗传遗传下去的。

换句话说,在我们的养育者身上所发生的匮乏,会通过养育环境传递给我们,即使并没有发生实际意义上的匮乏,而我们依然会深陷这种匮乏感当中——这就是即使已经不缺钱了,而我们还停滞在贫穷感当中,吃苦却成为了安全感的来源。

怎样给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02、依恋关系:与主要抚育者之间的关系决定了我们对于拥有的态度

吃苦,恰恰是来自于那一代人被这个世界拒绝的感受。更具体地说,他们在索取食物的时候被这个世界拒绝了。

随着心理学向大众的普及,我们都知道了安全感来自于人生的最早期,其中特别关键的时期又发生在0-3岁。我们在0-3岁形成了往后如何看待自己、看待与他人乃至世界关系的方式。

这与我们惯常被意识所掌控的对世界的理解方式不同。当上一代人对婴幼儿发展还普遍停留在——“这么小的小孩能懂什么?你对TA好不好的TA既不知道也记不住啊!”——这种水平的时候,年轻的父母们基本已经知道了0-3岁是人生的地基期。

也就是说,如果把人的毕生比喻成在地上的一栋建筑物,那么我们可见的部分当然是地上的部分,也就是性格、行为、认知等等,决定这一切能否发展以及发展成什么样子的却是埋在地下的地基——因为没有人会怀疑,如果地基打的不牢固,那么地上部分建筑得再漂亮,也是不堪一击的。

正是基于这样的普遍共识性,新一代父母有鉴于自己的成长经历,在抚养孩子的问题上如临大敌,这一点从全国早教机构遍地开花的事实可以充分证明。

新的问题随之而来——过犹不及!新时代的父母面对着职场与家庭的双重夹击,“钱可以解决的问题都是小问题”成为了信条,父母们有一种自己都无法察觉到的迷思——我没有时间,可是我花钱了!然而,关注、陪伴与爱的表达刚好是钱无法解决的那些“小问题”之一。看到这里,你应该已经感受到金钱对我们观念无孔不入的影响了吧?而对关注、陪伴与爱的求而不得,正是这一代在物质丰富之后所吃的另外一种“苦头”!

当那个幼小的生命对世界做出表达,却频繁地得不到回应,为了不再体验这种失落乃至绝望,他们开始回避表达自己的愿望甚至回避与这个世界的关联,这时,回避型依恋模式就形成了。

幼年早期回避母亲的模式,即是未来回避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结的前兆。因为母亲是我们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客体,与这个“他者”之间所生成的互动模式成为了我们日后建立社会关系的模板。

为了回避与他人之间的亲密联结,我们需要一个价值中介物来抽象与简化复杂而多元的情感内涵。原因可能很悲剧——从最初开始,我们的感受就无法承载亲密情感这么沉甸甸的联结。更可怕的后果是:一旦我们得到了,还有可能失去,而金钱作为替代物,相对来说要简单、安全、可控从而也稳定的多。

如果早年母婴关系发展困难,对幼小的婴儿来说不啻于灭顶之灾,因为小小的人儿还没有能力理解外界所发生的一切,更不用说承受。而语言功能还将等待几年才能逐步发展出来,无法言说的苦痛也无法被意识提取并表达出来,只能随着时间的流逝沉入无意识的混沌。然而之后任何一次试图发展新的亲密关系的尝试,都会重新激活这种创痛——这就是我们将之称为情结的原因。

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只认钱不认人的霸道总裁人设基本上都拥有一段回避型依恋关系,而故事的走向也总是他们在新的关系当中退行并修复了早年糟糕的依恋关系,从而获得疗愈。

这种故事已经成为新世代的原型故事了,在不同的文化中不断地被重复讲述着——可以想见现代社会女性职业化之后,对养育所投入的时间与精力不再如千百年所形成的传统给予的那么多所带来的新的时代病。

好消息是,依恋关系模式并不是铁板一块,即使它的形成年代是幼年早期,但是在一生中只要时机合适都有可能得到改善,并最终转化为安全型依恋,从而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拥有更好的关系。

那么——不如先从改善与金钱的关系开始吧!

怎样给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03、社会认同:切断了陪伴与肯定,金钱成为了唯一方式

现代社会化的教育极大地代替了以前单纯由父亲教导的这部分,比起远古人类,现代人类更像是活在群体中的孤儿。想象部族中年轻的猎手打到猎物之后与家族乃至部落分享的乐趣吧——然而如果现代人在社会化中获取金钱与远古人类的狩猎意义一致——那么有没有你急切盼望着与之分享猎物的人在等待着你呢?

如今,我们很难期待父亲与孩子们形成一种类似于伙伴或者至少是教练似的关系,正如动物培养后代的捕猎能力一样,在玩耍中教导下一代社会规范需要大量的时间来进行。

父亲要么是高高在上的一家之主,享有着独一无二的权威;要么就干脆在家庭中缺位,消失的无影无踪——而在解释这一切的时候,父亲的价值无一例外地被解读为:爸爸出门赚钱养家了!

中国的传统文化则更加内敛,即使父母子女之间,稍稍大了一点也很难看到用拥抱、亲吻等具象的方式来表达爱。尤其是被文化定义为“严父”的男性,即使情感汹涌也要告诫自己要老成持重,只能蜻蜓点水地表达自己的喜欢和肯定。影视剧中,父亲形象总是背过身去,然后“悄悄地”老泪纵横——父亲在我们的文化中,留下的经典是“背影”。

然而,这使我们的成就出口变得困难,作为帮助我们理解社会法则的重要角色,父亲却无法在应当给予肯定的时刻及时做出反馈,再结合男人就应当承担养家糊口的重担这个观念——父亲以身作则的示范最终落在了获取金钱上。抽象掉这整个复杂的寻求进入与获得社会认同的过程,结论很简单:能赚钱就是王道!

即使未来不承担养家糊口重担的女生在这样的教养环境下成长,抛开性别差异,金钱也仿佛变成了唯一合理的表达与接纳的方法。我曾亲耳听到女生抱怨、鄙夷男友在生日时送了她一份手工制品而非黄金制品:一个大老爷们儿!

男人甚至所有个体在社会当中所能体现的价值都需要用金钱来标定。然而,那些凝结在手工中的时间和精力却一文不名。

当然,黄金自有它的价值,但是我们得承认,并非只有黄金具有价值。而金钱还能够充分地被还原到它的本来价值吗?正如“父亲们”不敢拥有那些丰富的情感一样,我们真的敢拥有充满七情六欲的人生吗?

如果我们回避关系的同时又不敢拥抱人生,那么所追逐的任何梦想,包括金钱在内,都只不过是我们抽掉了一切活生生的存在之后却还拼命证明自己还活着的方式而已。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产后抑郁恋母情结冥想社交恐惧症女人心理亲密关系心理恐惧症焦虑症职业价值观反社会人格控制情绪哈利波特叛逆期情商MBTI测试职场心理源码自卑心理咨询师抑郁症测试心理学家智力测试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