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大热的《女心理师》暂时落下帷幕了,不知大家对大结局是否满意?
虽然这部剧的后半段不禁给人一种太抓马、仓促、满脸问号的感觉,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部剧中对心理咨询的呈现算是打破了大众对心理咨询的各种迷思。大家终于了解到,心理咨询不等于催眠,心理咨询师不会读心术,心理咨询是以专业知识和技能助人,并不是所谓的“陪聊”。
有很多人在看完这部剧后成功“入坑”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甚至有一部分人很渴望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因为他们觉得或许这样就能治愈自己的心理问题。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读心理的那些事儿。
01、心理学 ≠ 心理咨询or治疗
首先,我们先来做一个大胆的假设。
抱着治愈自己内心伤痛的决心,你踏入了心理学的世界。
你发现,原来心理学是一门庞大的社会科学,涵盖了非常丰富的知识、研究、以及理论。在心理学不同的分支中,你将了解到各种新奇的知识点与看待世界的方式。你将在社会心理学中学习到,人类对权威的服从远比你想象的容易。通过发展心理学,你发现,原来早期你和父母的依恋模会对影响你今后的亲密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当你继续通过脑神经科学来深入探究你的大脑,你会惊讶于它的复杂性。
在人格心理学的众多心理测试中,你总算找到了一些实用的信息,通过不同的人格理论逐渐理解自己的性格与行为。当学到变态心理学(主要指研究异常心理或病态行为的分支)时,你可能会欢呼“Yes! 终于找到有用的信息了!”,可是厚厚的DSM-5(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只会让你发现更多稀奇古怪的心理疾病。你越看越忍不住给自己贴标签,坚信自己真的“有病”。经过一系列的自我诊断,你似乎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那么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呢?教科书还是会直白的告诉你: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或心理咨询。
好吧,仍然坚持要靠自己找寻答案的你,报名了心理咨询师的培训班。在这里,你又认识了众多的心理咨询的理论,学会了实用的咨询技巧,你开始成为一名助人者,不断学习与锻炼自己的倾听与共情能力。你开始撰写心理科普,呼吁人们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只是,你还没有开启自己的咨询之路。当你面对和你有着相同困惑的来访者时,你不免地感受到了无力与局限。是啊,你还没有解决好自己的个人议题,偏偏这个职业又是“先己后人”。
一切仿佛回到了原点,你所面临的问题还是需要专业人士的协助。
以上所描述的情景,看似是一个大胆的假设,但在现实中却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在当今的社会中,由于心理疾病的污名化,心理健康资源的匮乏,导致很多面临心理问题,需要专业帮助的人们通常会以这种“曲线救国”的方法来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在这一系列的努力中,我们能够看到自救者极强的动力与希望,但也忍不住想对他们说一句:“其实你不需要这么累,你真正需要的是一名心理咨询师”。
接下来,我们就来进一步了解,真正的心理咨询会为我们带来哪些体验。
02、真正治愈的因素
说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大家耳熟能详的便是五花八门的咨询流派,像是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逻辑清晰的认知行为疗法。如果你是一个更好学的人,或许你还听说过女性主义疗法,焦点解决疗法,情绪取向疗法等一系列后现代的咨询流派。每个流派创建的本质都是服务于来访者,以不同的视角来理解来访者问题的根源。
至于哪个流派更权威,哪个流派更有效,这其实不是我们普罗大众需要关注的问题。因为在心理咨询或治疗中,有一个因素比流派和技术更重要,那就是咨访关系。
咨访关系,也称为治疗联盟(therapeutic alliance),是指来访者与心理咨询师的合作、互动、以及情感联系。有数百项研究表明,在任何流派或不同形式的心理治疗中,咨访关系与治疗进展息息相关。即使在精神障碍的药物治疗中,咨访关系也至关重要(Wampold,2009)。能够建立并维系良好咨访关系的咨询师往往能帮助来访者达成更好的咨询效果(Baldwin et al., 2007; Del Re et al., 2012)。
良好的咨访关系可以帮助降低边缘型人格患者的自杀意图,减轻长期抑郁症患者的不良症状,还可以鼓励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坚持接受心理治疗,并定期服药。即使是确诊严重精神错乱患者,他们也能从一段牢固、信任的咨访关系中受益(Bedics, et.al., 2015)。
想想任何关系,例如家人、朋友或同事之间的关系。如果你信任他人,你就可以在他们身边真实地展露自我,你更容易获得正向的反馈,从而维系健康的人际关系。
然而,许多饱受心理问题困扰的人其实并不信任他人,他们过去所经历过的人际关系可能具有伤害性,进而导致他们习惯压抑自己的情绪,佩戴虚伪的面具,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难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支持与帮助。
这就是为什么咨访关系是心理咨询/治疗中强有力的治愈因素——它向来访者提供了一个可以建立和体验健康人际关系的机会。来访者可以尝试卸下自己一直佩戴的面具,说出埋藏在心底的那些话。当咨询师能够营造出足够安全的咨询环境,并对来访者的任何表达给予倾听与接纳,那么希望的种子就会慢慢根种在来访者心中。
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人际交往的问题时,可能很少有人能够耐心且客观地帮助我们理清事态的全局。反之,我们会更容易被负面的情绪及错误的认知牵着走,进而发展出不良的心理状态。我们虽会本能地向家人与朋友求助,但他们的观点通常不够专业与客观,很难帮助我们认识到问题的关键所在。更何况,为了维持良好的社交形象,我们也会对他们有所保留。
但在心理咨询中,你的所有分享都会被接纳。任何复杂的情感体验、新奇的梦境、歪曲的认知、痛苦的回忆、难以直视的黑暗面、甚至是不切实际的幻想都会被看到,并进行充分地探讨与分析。通过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引导,我们会渐渐地从过往的事件中找到一些规律,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就此打破不良的循环。
03、咨访关系是来访者现实问题的微观体现
有趣的是,咨访关系也是来访者日常人际关系的一种呈现。如果一名来访者习惯讨好,那么ta对咨询师也会展现出讨好的一面。如果一名来访者极其挑剔,那么ta在咨询中也会表现得很具有批判性。如果一名来访者回避人际交往,那么毫无疑问,ta也会让咨询师感到很冷漠与疏离。
除了对过去事件的复盘,心理咨询还聚焦于此时此地(Here and Now)。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互动也是咨询工作中的重要素材。无论此刻来访者是真诚地沟通,还是情绪激动地与咨询师争辩,咨询师当下的情感体验,对来访者及时的反馈,就是帮助来访者察觉自身“盲点”的关键。因此,咨询师不仅在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他们还在打开自己的内心,认真感受你的存在,并允许真实的你去影响他们。
临床心理学家Dr. Emily Anhalt在她的TED Talk “Why You Should Try Therapy Yesterday”中讲述到:
“曾有一个来访者,总是为了照顾我而忽略自己。我们一起意识到,原来她对周围的人都身怀责任感,甚至有时这会伤害到她自己,于是她尝试着寻找平衡。曾有个CEO总喜欢和我因为小事争吵,然后再努力解决那些争吵。后来我们逐渐明白,原来他在不知不觉中制造着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因为这会让他觉得自己被需要、被重视。”
这样的过程需要两个人的努力。这也就是为什么自学心理学知识,成为心理咨询师可能不足以帮助你治愈自己的心灵伤痛。
“没有一个世界级的运动员,可以不依靠专业教练来激发自己的全部潜力。那么面对心理健康时,为什么我们总是期望独自一人就能达成自我实现呢?”
虽然最终的自我实现还得靠我们自己完成,心理咨询师无法解答或解决我们所面对的所有问题。但在这个安全的避风港中,你拥有探索自己,看到真正的自己,建立温暖联结的机会。并且你确信,总有一个人会支持你、鼓励你、可能会在适当的时候挑战你、防止你误入歧途、不断引导你成为接纳和成为更好的自己。
你们的关系会结束,你一定会为你们的分别而感到悲痛,但你会带着ta给你的力量持续前进,开始拥抱人性中美好的一面。
如果看完这篇文章的你,想要尝试开始尝试心理咨询,不妨从白岛岩心的朋辈心理咨询开始吧。无论是文字咨询、来信求助、还是一对一的语音或视频心理咨询,我们一直都在。
参考文献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9, December 22). How psychotherapy works [Press release]. http://www.apa.org/news/press/releases/2009/12/wampold
Baldwin, S. A., Wampold, B. E., and Imel, Z. E. (2007). Untangling the alliance-outcome correlation: exploring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therapist and patient variability in the alliance. J. Consult. Clin. Psychol. 75, 842–852. doi: 10.1037/0022-006X.75.6.842
Bedics, J. D., Atkins, D. C., Harned, M. S., & Linehan, M. M. (2015). The therapeutic alliance as a predictor of outcome in 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versus nonbehavioral psychotherapy by experts for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Psychotherapy, 52(1), 67.
Del Re, A., Flückiger, C., Horvath, A. O., Symonds, D., and Wampold, B. E. (2012). Therapist effects in the therapeutic alliance–outcome relationship: a restricted-maximum likelihood meta-analysis. Clin. Psychol. Rev. 32, 642–649. doi: 10.1016/j.cpr.2012.07.002
Anhalt, A. (2019, Fall) Why You Should Try Therapy Yesterday [Video]. TED Conferences.
https://tedxboulder.com/videos/why-you-should-try-therapy-yesterday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70986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2040692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05121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65265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66498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