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即疗愈是意象对话语境里的一句话。我们有不少尘封的记忆,压抑到潜意识的情结与伤痛,分裂出去投射到讨厌的人身上的阴影......平时意识是“看不见”的。我们不允许它们出现在意识域。它们只有乔装打扮,变换形态成为惊扰我们的噩梦,反复出现的人际困境,或者常常不可控又强迫重复的命运。
不管是被动成长还是主动面对。当我们内心准备好,允许它们呈现出来,这个“看见”就是一种允许。仅仅只是“被看见”,很多东西就被接纳进了意识,它就不会成为影响生活的暗流。此时的看见就带来疗愈。而对更深的情结来说,看见是疗愈的开始。看到了在潜意识运作的模式,看到自动化反应,甚至看到故事脚本。才知道原来我的命运受困于此。才有机会改写故事。
以下的例子1是“看见”,故事就变化了。例子2是“看见”之后,改写故事。
一、 石头的故事
在一个教室里,一位老师给二十个左右学生讲课。一个女孩坐在最后一排,和右边的男生悄悄说话。男生说,不然你就把猫养在我的寺庙里吧。你偶尔来喂食就好了。女生一直想要养一只黑猫,考虑到家里小不方便,养在寺庙好像挺合适的。但是,决定要养猫还是一件必须负责任的事。还是考虑一下。正在犹豫,好像老师发现她们讲话了。糟了。老师停下讲课。女生感觉一股巨大的恐惧感升来了。完蛋了。老师要生气吧。
老师不仅停止讲课,还朝着后排走来了。更完蛋了。女生又是一阵恐惧感。老师走近了。只见老师拿出一个毛石头,外层粗粗糙糙的灰青色,上面有个切面。里面好像有透明的晶体。老师递给了女生,让她拿在手里。
女生太惊恐了。正不知老师怎么惩罚她呢,现在硬塞了个石头在手上,这个石头怎么放射着这么耀眼的光啊?是块放射性的石头吧?!啊怎么办?女生无意识地把发出“放射性”光芒的晶体切面朝着老师。以为隔着身上的斗篷老师不会发现。结果老师发现了。可怎么办?
故事结束在这里。主人公最大的感受就是恐惧,一阵又一阵不断加大的恐惧。就是害怕老师不喜欢,害怕老师会责骂甚至惩罚。
意象对话的体验方式,首先体会感受。体会这个恐惧感。等到这个恐惧感逐渐降下来的时候,重新回到故事,看那块似乎是“放射性”的石头。当没有恐惧感的影响时,女孩看见:这是一块自然的石头。外层是粗糙灰青色的毛石头,正面有个切面,是透明的白色晶体,它通透闪亮,在自然光下闪烁着五彩的光。原来是块奇石。(情绪能量的干扰减弱后,能看见事物本来真实的样子。)
女孩手捧着石头,看着这美丽的奇石,原来老师没有生气要惩罚她。而是给她看一块奇石。女孩想起这老师身材高大但性格温和。大家叫他“小浣熊”。他每次上课都把最精华的东西教给大家。看到同学讲话,他不会生气,只是关切和鼓励。
而这石头是老师长途跋涉,四处探寻,从一个大山洞里捡出来的石头。那是一个很大很深的山洞,经过几百万年的沉淀,在山洞里形成了非常巨大的晶体,美丽异常。老师只捡了一块小小的毛石。切割一下就看到了非常漂亮的晶体,通透又散发光芒。
老师见证过美好,也希望带领学生领略美好。
这个故事如果只看表层,只记得有恐惧情绪。看见本来的石头,也就看见了老师的心意。爱与无私。也看到现实生活里因恐惧而拒绝爱的经历。
二、重新选择
故事:在一处假山的平台上,演着一出戏剧,正上演着撕心裂肺的生死离别。具体情景如何?只看到假山下是茫茫人海。假山平台上有一对母女。妈妈是个25岁年轻女子,身穿白色纱衣,衣尾有淡淡的绿色。她的身后躲着一个4岁小女孩,粉红的衣裙。眼神怯怯的。她们都惊恐地瞪大了眼睛。好像前方有什么未知的恐惧的东西。要来夺取她们性命。它没有露出身影和脸庞。只是一种强大的气场迫近,周围马上死寂下来。妈妈和女儿不敢动弹。
妈妈也非常的恐惧。情急之下,她只想到一个办法,就是挺身而出。想着自己去赴死,护着女儿逃跑。可是下面茫茫人海,女儿一个人离开孤苦无依,就此漂泊无定。妈妈哭,女儿也哭。怎么办?就此分离,天人两隔,生死离别?女儿就成一个孤儿,流浪儿?小女孩没妈妈庇护,魂不守舍不也跟没命一样?
现在看到了这个故事。虽然看到了,但故事不断上演,悲剧如宿命般重复。此刻看见就是疗愈的开始。我们看见了故事,也可以改写故事。如果镜头可以回放,时光倒流,再回到分离前那一刻,妈妈可以重新选择的话,她会怎么选择呢?
镜头回放到妈妈带着女儿上山那一刻。妈妈带着女儿上山走到半山腰,随着雾气散去,面前出现了一个城隍庙。正看着城隍庙想进去拜神时,出来了一个天神,他威武庄严,手拿狼牙棒。他一出现,虽未说话,却传递着很沉的清冷,好像传递出一个信息,要带这个妈妈走。他是听从命令,带这个女人回天上。这女人好像是天上护弄花草的仙子,偷跑到人间。要抓回去交差。
这女人第一反应就是听从,放弃挣扎,乖乖跟着走。但是她看到孩子哭泣的脸,意识到不能抛下孩子,不能让孩子的心破碎。现在是选择的关键时刻,保护孩子还是抛弃孩子?
于是她鼓起勇气,重新做了一次选择。这次没有立刻放弃和听从。她决定为自己和女儿争取一次。不能不争取就放弃。也不是直接反抗。打是打不过的。怎么办呢?
她朝着天神的方向鞠躬,然后鼓起勇气说话,天神您好。我很尊重您。但是我现在有孩子了,不能就这样抛下孩子。能不能给我一个机会,让我陪孩子久一点。不要马上把我带走。我在天上是护弄花草的。我在人间,这孩子的生命也刚开始,也像花草一样。我陪伴这孩子的生命长大。当到我结束在人间的使命再跟您走。好吗?
她恍惚看到天神没有表情,好像回答也可以。他转身要走了。妈妈紧紧抓着孩子的手,和孩子一起鞠躬,紧紧拥抱在一起。城隍庙还是城隍庙。雾气散去,太阳要出来了。妈妈牵着女儿幸福满足的下山了,准备回到尘世里许许多多的房子里属于她们的家。女儿放松下来,满足而踏实,妈妈在身边就很幸福。
这个故事看见和改写前,主人公现实生活没有活力,遇事放弃,魂不守舍,心无所依。在真的看见故事,真的看见小女孩的悲伤和无助后,鼓起勇气重新选择。自己的生命主动权拿回来。不随意放弃。当然改写不是头脑把故事改了,而是在意象体会中真的感受到心理能量流动和变化,才能改变故事的走向。
最重要是“看见”。最终是为了“看见”生命本来的样子。它没有被情结缠绕,被情绪困住,被虚妄遮挡。就如河流缓缓地流淌,风轻轻地吹,鸟儿欢快地唱。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16335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6263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234380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5216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2143069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