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意象对话心理学剖析《人间失格》
作者:刘娇 2021-12-12 15:09:23 心理百科

读完《人间失格》身体越来越紧,浑身战栗。紧紧的抱住自己,仿佛感受到了什么可怕的东西,身体麻木僵硬,手脚不自然的蜷缩着,难受,却说不出怎样的难受。挣扎着起来晾衣服,洗头,在头塞入水盆的一瞬间,控制不住的大哭起来。突然就明白自己在哭什么,主人公的每步心路历程我都懂,就像看见了另一个岔路的自己,隔着镜子,我看见了他,他看见了我,知音般的狂喜,地狱里的怜惜,我害怕,害怕步他命运的后尘,也庆幸,庆幸自己看破即脱离了命运的轨迹。

这本畅销书背后,不知有多少个共鸣者,或多或少的活在别人不理解的痛苦中,感受着与主人公心弦的共振。

一切悲剧都是从“不信”的信念开始的,也可以说是种种痛苦和恶果的种子。

虽然主人公不是穷凶极恶之人,可他确实不是大众推崇的那种人。浑身散发着颓废的负能量,遇事退缩,做不了几件“正事”,让家人嫌弃厌恶,甚至几度寻死。遇到这样的人恐怕好多人避之不及。

用意象对话心理学剖析《人间失格》

主人公叶藏如果生在穷人家或许还好一点,可能三四十岁事业有成之后奔溃,或者五六十岁退休无权无势时奔溃,作者却给了他公子哥的身份和一张俊美的脸,他从小是不需要为生活担心的,不理解穷人因为马斯洛理论中的基础需求而忽略精神需求。

当然,很多感受过苦日子的上一辈也不理解现代人的精神痛苦,总觉得是无病呻吟,吃饱了撑的。可是吃饱了穿暖了精神需求确实也就重要起来了,痛苦也就明显了。不在乎和不存在是有根本区别的。再说俊美的脸,这让女人前仆后继的来到他身边,像是上苍给他的优待,可另一方面,这些女人一个个验证加强他的“不信”,一步步让他退向深渊。

用意象对话心理学剖析《人间失格》

他从小是个不被大人喜欢的孩子,不论事实如何,在他心里就是这样的,这叫心理现实,而这种心理现实对人的影响巨大。有些人觉得我不被喜欢不也活的好好的,有钱人就是矫情。不得不说,哪怕同一个家庭的孩子受同样的父母、环境影响,也可能有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与孩子的敏感程度甚至一些先天的条件是有关系的。既然事实已经如此,就要面对事实,而不是说你别矫情就能解决问题的,否则很多事就简单好办了。

荣格说,潜意识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称之为命运。

从意象对话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种心理感觉是属于潜意识的现实,究其原因,是在生命早期,甚至在胎内就造成的创伤形成的。在胎儿状态时,由于母亲冷漠、嫌恶或母亲的创伤,或者内在外在环境恶劣,造成胎儿心灵创伤,因为此时胎儿与母亲是混沌一体的,没有你我之分,我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我,一切都是混沌的。此时各种负面情绪和恶劣环境,都会产生不好的感觉,在这种混沌一体的情况下,世界不好就是我不好,分不清的。

一个月内的婴儿与胎儿类似,世界与我是一体的,一个月后逐渐心理上和母亲是一体的,但此时他只和母亲是一体的,能分辨母亲之外的人,这跟之前与世界一体是不同的。出生后的婴儿,0-1岁需要无微不至的照顾,感觉由混沌逐渐通过镜映清明,是全能自恋时期,这种自恋感是神一样的感觉,要吃奶就有奶,要抱抱就有妈妈抱,可谓呼风唤雨,也是我感逐渐形成的时期。

很多孩子会只要妈妈抱,别人抱就哭,甚至有些嗅觉敏感的孩子闻着妈妈的味道才能睡着,母亲(也可能是充当母亲角色的人)是婴儿稳定感和安全感的来源。这个时期母亲及时的准确的回应就是孩子最宝贵的心理资源,这种回应被称之为镜映。

用意象对话心理学剖析《人间失格》

在孩子难受哭闹不知道怎么了的时候,妈妈感受到孩子饿了,给他奶吃,孩子吃了舒服了就知道我是饿了,孩子尿了哭,妈妈知道这是尿了,及时换尿布,孩子舒服了知道我这是尿了的不舒服,在这样准确的回应中孩子混沌的世界一点点清明起来,妈妈像镜子一样能感受到我,我也从中知道了自己的感受。

而如果没有回应,或者总是错误的回应,对孩子的心理世界就是致命的打击。镜映不到孩子的妈妈可能她自己有创伤,感受不到孩子的感觉,或者她由于一些原因不喜欢这个孩子,或者外在条件太差,生了孩子还要干活,有很多原因。婴儿在无回应的状态里,(可能是迟回应,但对于越小的婴儿来说,几分钟就像一个世纪一样漫长,就跟无回应一样),很容易处于惶恐不安,绝望的感受中,对自己和世界都产生一种怀疑。

无回应即绝境啊!

这种感觉会伴随一生。如果总回应错,婴儿会有不清晰感,比如在饿难受还是尿了难受中迷茫,分不清,继续混沌,长大后会有无措和迷茫感;要么表现出愤怒,咬乳头,哭闹,有的长大后总是很愤怒,脾气大;有的把愤怒转向自己,不好的感觉或许是我不好,比如我不好妈妈才不理我或者不顾我的感受。这些感觉也会伴随一生。

叶藏的一生悲剧的命运从出生或者出生前就注定了。他总是不高兴,觉得我不好,不受欢迎,而这种心理状态的呈现让家人更讨厌他,为了生存下去,发展出来的策略是戴上小丑的面具,隐藏真实的自己,逗家里人开心,这样他就可以在这个家存活。三张照片前两张描述的古怪僵硬的表情,难看的假笑,就是在展现他的面具,最后一张“死人相”才是真实的自己。他在面对自己真实的一面退缩了,退缩在面具之下,好像用面具的壳遮掩,才能获得内心片刻的安宁,这让他不用直面残酷的人性和世界。

用意象对话心理学剖析《人间失格》

至于生来不高兴,他吃喝不愁,还有佣人,母亲应该也不用忙于干活,很可能就是生命早期没有良好的镜映造成的。在许多描述中,父母对他的小丑面具毫无察觉,说明他们是麻木冷漠的,对他的情绪变化不敏感,在他生命早期,面对麻木冷漠的父母,哪怕有保姆提供细致的照顾,但缺乏母亲良好的回应和感情上的链接。比如一个小婴儿,吃饱了却被再次喂奶,他可能会有迷惑感,不知道外界的回应和自己的感觉哪个是对的,甚至连区分的能力也没有,不确定,就在迷茫中失去了确认自己的过程;或者哭闹时没有被抱起,在无回应的恐慌不安中害怕到怀疑自己,怀疑自己是不好的,外界是不好的,世界是恐怖的,空虚的。不断的失望、绝望,一次次强化这些感受。

在意象对话心理学中,这是婴儿在0-1岁的全能感被破坏的结果。全能感的反面是无能,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全能感,那婴儿感受到的就是无能与无力,这种感觉伴随一生那一生就是软弱无能的。叶藏是敏感的,从小对事物不同的看法,以及后来走上艺术道路都能证明,也许就是这种敏感,让他陷于巨大的痛苦之中,而他的兄弟姐妹没有。故事里他和家人没什么感情,断绝关系非常干脆利落,就好像从来没有连起来也就无所谓断不断,后来哥哥的冷漠和父亲的去世也没有让他有什么情绪波动。他从小害怕家人讨好家人,哪怕佣人都不敢得罪。他捉摸不透父母的心理,“不堪承受家人之间的隔膜”,后来提到哥哥,要么是信里厉声斥责,要么是给点钱打发,似乎并没有关怀,而父亲更是威严绝情的形象,对他失望以后,经济支持也断了。

最重要的母亲,他没有描述。仿佛没什么关系一样。一个人最初建立的关系就是我与母亲的关系,以后会延伸到我与他人的关系,以及我与世界的关系,当我与母亲的关系有问题时,我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必然一团糟。

这也是叶藏一生的写照。他不知道怎么与别人相处,在关系中他总是紧张扭捏,要不然就戴各种面具应对,如同演戏,可越是演戏,别人就越不懂他。恶性循环。他面对世界也非常恐慌,不敢表达自己喜欢梵高的画,怕被当做异类,怕不被接纳;不敢追逐做画家的梦想,不相信能实现;不敢表达继续读书的意愿,不相信会被支持;不敢去工作,失去经济来源后依靠着送上门的女人吃软饭;哪怕后来妻子受到侵犯,自己受到侵犯,都是退缩,随波逐流,仿佛他自己没有掌控自我的能力。他是不信这个世界能给他想要的回应,不信自己拥有美好的明天,不信自己能幸福。

用意象对话心理学剖析《人间失格》

主人公其实有很多次获得幸福的机会,从他认识恒子,“她身体轮廓散发着寂寞的气息”与他内心想听到的那句话“好寂寞啊”形成回应,仿佛遇到知音,所以他说她是施恩于他,可见这种微弱的回应对他的内心是多么可贵。

可他的幸福只有一夜,“胆小鬼连幸福都害怕”。寂寞是他习惯的状态,哪怕寂寞痛苦,可是习惯,突如其来的幸福让他非常陌生,陌生的不确定的感觉让他非常害怕,对他人对世界的恐惧不确定感,以及从小感受到的无能感,使得他逃跑了,他不知道怎么抓住幸福享受幸福,他是惶恐的,他不信自己能幸福。

他不敢爱,也不敢死。与恒子跳海是两个人的约定也是冲动,他自己是不敢的。在从小一直感受的惶恐和绝望里,后面遇到的女人都是这样,看见静子和萌子一起,说着让我得到幸福吧,却退出去;与祝子的婚姻并非偶然,因为祝子拥有“单纯天然的信任”,这是他没有的,与恒子是相似,与祝子是互补,可是祝子寻死的想法被他发现,他觉得自己是个罪人,觉得自己该去死并实践了。

一旦觉得快得到幸福,就会逃离。他一直带着迷茫感和混乱感,他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也不敢面对自己的心,一直逃避,通过满足身体欲望和参与一些反动组织来逃避,软弱到后来看到妻子受侵犯都一言不发,更别说制止。他是真正的胆小鬼。而这胆小鬼的性格,是从小全能感破坏的结果,他是早熟的,无力的,没有能力对其他人说不,拒绝不了朋友的要求,拒绝不了女人的亲近,拒绝不了烟酒吗啡,也没法对家里的安排说不,以至于关进精神病院。从小的妥协让他缺乏抗争的能力,没法活出自己。

如果他没有生在衣食无忧的家庭会怎样呢?穷苦的生活会不会改变人生轨迹?

作者给的答案是否定的,案例就是叶藏的“朋友”堀木。说是朋友也不过是狐朋狗友,叶藏向堀木求援时,堀木的自私绝情另他震惊。他们可谓“臭味相投”,都是在用满足身体的各种欲望来填补生命空虚的同类,身体的满足不能替代心灵的满足,相反像吸毒一样越填越空,而堀木穷苦的出身只是多给了他自私冷漠,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什么。相比之下,叶藏确实是善良纯真的,他不想伤害别人,他有好孩子的一面,所以说他是神一样的好孩子。

用意象对话心理学剖析《人间失格》

这部小说大部分以作者自己做原型,也可以看做作者太宰治的内心独白,也可以理解为,作者用意象,描述了自己心理世界真实的一生。故事里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惨痛的故事,在演绎埋下“不信”种子的极端人生,可能很多人不至于如此惨烈,因为每个人“不信”的程度不同。可这也足以让我后背发凉。又有多少人追求物质且放逐心灵,如饮鸩止渴,洋洋得意或麻木冷漠,却不知生命力的流逝,直到满身病痛或死神降临,当头棒喝,却已无力回天。“人间失格”主人公一步步退缩,最终失去作为人的资格,出生在怎样的命运里无法选择,难道就这样无解了?

有解!

直面内心就是最好的解药,用意象一次次的回溯到生命初期去澄清去解离,过程很痛苦,不亚于逃避的痛苦,需要很多勇气,可走通了就会焕发生机,甚至绝症好转,起死回生。这是有很多案例的,绝不是危言损听或胡说八道。随着时光流逝,身体虽然长大了,由于强烈的情绪和一些情结,心还在小孩状态,主人公就是典型的例子,如果他选择向内直面而不是向外抓取,重新养育内心的小孩,或许是另一番人生景象了。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心理健康情商测试职业性格原生家庭职场心理焦虑社交恐惧症情绪管理自卑弗洛伊德心理医生爱丁堡恋母情结源码心理恐惧症依赖型人格障碍绿帽癖易怒症智商测试心理咨询师桃花运心理学家心理测评霍格沃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