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一次去姥姥姥爷那里时,感觉房间好像更小了,其实是堆积的东西又变多了。仔细看了看,有的已经用不上了。爸爸妈妈曾经几次劝姥爷整理整理,但东西却好像不减反增……
上面的情况你是否也曾经遇到过呢?日常生活中的我们,有时也会对一些物件难以割舍(小编本人非常喜欢攒衣服包装袋,但时至今日都没用上过)。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囤积这种行为,以及它的“加强黑化版”——囤积障碍。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囤积作为一种适应性行为,有利于人类生存。但是如果任其无限制地发展,病态的囤积障碍就会对正常生活造成影响。囤积障碍者由于强烈的保存物品欲望以及丢弃物品的痛苦,难以丢弃或放弃个人所有物,这就导致生活区或工作区被大量物品占据,不仅影响生活空间的功能,也会为个体带来心理痛苦。
囤积行为通常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重,相比于年轻人,老年人在整理、丢弃物品方面存在更大困难。囤积障碍和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等共病率较高,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损伤有关。同时,囤积所带来的杂物堆积也带来了火灾、跌倒等风险隐患,对于身体素质有所下降的老年人而言,这种居住环境会极大地影响其生活质量,不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囤积呢?
囤积障碍的行为模型指出,个体关于物品的不合理信念是维持囤积行为的重要原因,具体又分为以下七种。
情感依恋:人们与物品之间存在着情感联系,将物品看作是自我的延伸,可以带来情感安慰。
记忆:人们高估了记忆信息的重要性,对于自己的记忆能力缺乏信心,会通过保存物品来巩固记忆,防止记忆的丢失。
控制:囤积障碍患者对物品有过分的控制欲,不愿丢弃它们,也不允许他人触碰,未经同意的触碰可能引发强烈的情绪。
责任:认为自己对物品负有责任,有义务为它们找到用途,这也与人们对其的依恋有关。
浪费:难以丢弃物品是因为不想浪费,每件东西都要物尽其用,这也和中国人对于物品的看法不谋而合。
用途:人们坚信保存物品是有用的,以后也会用得上。
审美:因为觉得好看才保存物品,欣赏它们会令人感到愉悦。
研究发现,囤积障碍患者与非囤积障碍患者保存物品的原因是相似的,例如被赋予了情感价值或者被认为具有实用性,二者的区别在于赋予价值的物品的数量和种类。囤积者往往夸大了物品的意义,失去一件物品就像失去了部分的自己或经历“亲密朋友”的死亡。
了解这些不合理信念,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读懂囤积背后的心理,站在囤积者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的囤积行为。
虽有“积少成多”“物尽其用”等说法,但如果囤积行为已经影响到了正常的日常生活,我们还是要多加重视,及时采取应对方法。在进行沟通时,也要考虑到囤积原因,而非一味劝说,对症下药效果更好!
参考资料
[1] 王蒙, 甘明星, 张林, 严建雯. (2020). 囤积障碍的研究进展.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4), 5.
[2] Frost, R. O. , Hartl, T. L. , Christian, R. , & Williams, N. . (1995). The value of possessions in compulsive hoarding: Patterns of use and attachment.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33( 8), 897-902.
[3] Roane, D. M. , Landers, A. , Sherratt, J. , & Wilson, G. S. . (2017). Hoarding in the elderly: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recent literature. International Psychogeriatrics, 1.
[4] Timpano, K. R. , D Cek, Fu, Z. F. , Tang, T. , & Chasson, G. S. . (2015). A consideration of hoarding disorder symptoms in china. Comprehensive Psychiatry, 57, 36-45.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771202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6937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65257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99262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55621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