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遮掩在负性压力背后的良性压力
作者:恰好 2021-10-20 16:44:53 心理百科

想找一份好工作,就必须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成功入围;

想在大城市中安居乐业,就必须直面高昂的租房费用、贷款买房费用......

被遮掩在负性压力背后的良性压力

这些是在这个快节奏的竞争时代下,每一个成年人的主题。

而我们对于这些需求所引起的关于工作、学习、家庭等方面的压力累积,也引发了不少身心健康的问题。

这样一听,压力充斥着满满的负能量将我们置于无数的烦恼内,它成为了我们一切身心失衡的源头。

但事实是否如此,压力只有消极的一面吗?

其实并不尽然。

01、被遮掩在负性压力背后的良性压力

压力的概念是由加拿大学者汉斯·塞尔耶提出。他将其定义为:压力是人体在愉快或不愉快的条件下,对任何需求做出的非特异性反应。

其中,“愉快与不愉快的条件”属于“压力源”,它包括了个体日常遇到的生活压力和学习压力,包括人际交往、经济基础和社会适应的压力刺激。

非特异性反应则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一种遗传特性,它是人生下来就具有的反应机制。

一般情况下,我们面对“压力源”时,身体会自动采取一种“站或逃”的反应,这便是一种人类的非特异性反应。而决定个体采用哪种反应模式,则取决于个体认为这个压力源是否可以战胜。

一开始,赛尔耶提出“压力”概念时,他将压力由“愉快”与“不愉快”的两种不同条件,分为良性与负性压力两种。

被遮掩在负性压力背后的良性压力

但之后,学者们的研究或者社会的传播,都倾向于讲述“压力”的消极一面,而将积极一面掩盖在消极背后。或者说,研究者直接把负性压力当作压力的代名词。

直到2000年,积极心理学创立者“塞利格曼”将以往心理学对心理疾病的过分重视导致的弊端进行了修正。他认为,人们的疾病、混乱、悲痛与美好和卓越都同样存在。

因此,心理学除了关注心理疾病的治疗和预防,还要帮助人们发挥优势和潜能,收获成功和幸福。

此时,良性压力才正式走出荧幕外。

02、导致压力成为负性或良性的关键:评价

为了确切良性压力的概念,有研究者对一些文献进行了综述,将其定义为:良性压力是个体通过对压力源的评价而做出的一种适度的、积极的反应,以积极心理状态作为主要指标。

即是说,个体通过对压力源的评价会产生不同的压力,若对压力源采取一种正面评价,则产生的是一种良性压力,反之则是一种负性压力。

那么,压力源的评价对于压力的走向就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为了明确个体对压力源的评价是如何影响到个体的压力感,心理学家理查德·拉扎勒斯将“评价理论”引入了工作压力中,通过一场“电影实验”发现了原因。

他和同事对被试们播放电影的血腥场面——有一人的手指被圆锯锯断,来制造压力气氛。

在看电影前,他将被试们进行分组且使用不同的指导语进行干预。

第一组被试,他对其说电影中那个人物的手指并没有受伤(所以他们知道画面并不是真的);

第二组被试,他对其告知,这部电影是用来教导人们如何避免突发事件的(所以他们或多或少会与故事产生距离);

第三组被试,他们获得的信息是电影中的人物切实遭受了很大痛苦,而且被感染了。(所以他们感受到的故事最为真实)。

当全体被试看完电影后,拉扎勒斯对他们的压力程度进行了测量,包括心率、出汗等生理现象及他们对压力感的描述。

结果,拉扎勒斯发现被告知电影人物伤势很重的被试组比另两组更觉得电影让自己紧张,并表现出更多的生理活动。对此,拉扎勒斯认为,决定人们观影感受的是对电影的评价,而非电影本身。

随后,拉扎勒斯由这个实验结果提出了“评价”的两个阶段,分别为“初级评价”和“次级评价”。

初级评价是指一个人对周围发生的事情进行衡量,判断是否存在问题——你认为压力源是否存在?

次级评价涉及你对自己的个人资源、优势、过往问题处理方式、能否得到他人帮助及其他有利条件的衡量。

这个评价是涉及到“负性压力”和“良性压力”区分开的关键点。

被遮掩在负性压力背后的良性压力

举个例子:

前阵子,我在跑步时,遇到了一位走路的大哥突然跑向我,向我询问,“像你这样持续地长跑需要花多长时间?”

我回答道:“我从快走到短跑到现在长跑,大概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大哥显然觉得压力倍增。对于他来说,需要用一个月的时间才能投入长跑状态,时间长压力大。但是,我并不认为用一个月习得长程慢跑是一件有压力的事情,反而整个过程是自然和顺畅的。

此时,我们对“花费一个月的时间进入长程慢跑状态”不同的初级评价,使大哥将其视为一种“压力源”,而我并不会将其事件视为一种压力源。

那么,进入“压力源”初级评价阶段的大哥,将这种压力视为一种负性压力或一种良性压力,就要看次级评价了。

如果大哥觉得这项运动的最终结果,对自己的身体状态起到健康等正向作用,那么他便从中获得积极反应,压力也就变成动力。

或者,他能够获得身边好友以及妻子的鼓励和陪伴,那他也能够将这种压力视为一种良性压力,变成他尝试去运动的动力。

从上述内容不难发现,压力对你的生活起到了何种作用,是焦虑或是动力,很大一部分都源于你将压力评价为“负性”还是“良性”。

被遮掩在负性压力背后的良性压力

03、转化压力

为了针对性的处理两种不同评价阶段,我们需要了解到“初级评价”是属于一种“自动思维”模式,即刻将事件认定为“压力”属于“自动压力思维”。

在“次级评价”阶段,我们便已经置身于“压力事件”中,我们如何看待和采取何种行为处理压力,便决定了压力是压垮还是激励我们。

最理想的情况下,是我们能够在初级评价阶段时,就将一些带着自身偏见和情绪的自动压力思维转化为非压力模式。

若压力模式已经存在,我们则需要采取行为直接来缓解压力反应,将其化为良性压力。

1. 初级评价阶段:识别与质疑“自动压力思维”

1)识别自己的思维模式

质疑自动的思维模式之前,先要识别自己的自动思维模式。

被遮掩在负性压力背后的良性压力

我们可以简单的画出一个表格,表格的内容包括:“具体时间地点事件”、“感受”、“你的想法”。

我将上述情境中想要练习长跑的大哥作为例子,模拟一下“自动压力思维”的产生过程。

被遮掩在负性压力背后的良性压力

2)质疑

识别自己的自动压力思维后,就该对它们进行质疑了。此时,你要进入“思考模式”,质疑自己是否有证据支撑这些依据。

你可以问自己以下这些问题:

· 这个想法有何证据吗?有什么能作为支撑的吗?

· 有什么证据可以反驳这一想法吗?

· 有别的方式看待这些问题使之与现实相符吗?

· 如果有人处于这样的情形,你会对他/她说什么?

这种方法,是将你抽身出自己的主观世界,采取一种更加公正和现实的眼光来看待自己面对的事件。

然后,在表格中建立一个空白拦,取名为“看待事情的另一种方式”,将找到的结果写下来。

被遮掩在负性压力背后的良性压力

收集正反两方的证据后,你必须要对这些证据进行正反两方面的判断,然后强化正面证据的权重,找出说服自己克服负面证据的办法。

2. 次级评价阶段:循序渐进式完成任务

当我们进入次级评价阶段后,也可以依据上种方式通过调整认知模式来缓解自己的压力感。除此之外,可以直接使用行为的方式来强化自己的积极态度。

这一次,我们直接从任务出发,着手处理自己的目标,但又不是一次性将其处理好,而是将其分解成易处理的多个小步。

首先,不管是什么任务让自己焦虑,不想其他的事情,只要去想一想“第一步”该做什么,随之迈出第一步,然后你会发现自己的紧张感便有所减少。

被遮掩在负性压力背后的良性压力

比如,你想要玩滑板,你也无法指望自己一天就能够玩花式滑板,而是先练习站在滑板上,保持重心不摔倒。

然后,为了每一步都能够顺利地完成下去,你需要不断地将其拆解为具体的、易完成的多个小步,这样你就更有信心及动力完成这一步之后进入下一步。当你必须要完成一项巨大的重要任务,让你感觉压力很大时,这一原则就非常适用。

在生活中,不管面临着什么样的压力,为了避免自己处于负面情绪的反刍之中,我们都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认知模式”,让自己从一个积极的视角去分析目前的困境。

而当你觉得目标太大而无法负荷时,我们可以将其拆解为无数个小目标,跨出一小步,也就离目标近了一步。

祝好!

参考文献:

《克服压力》 李•布萝珊 &吉莉安•托德

《良性压力的内涵及主要特征探究》 陈葵晞

《大学生良性压力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基于幽默感的研究》 刘文华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职场心理弗洛伊德自卑情商依赖型人格障碍存在主义智商测试回避型人格障碍哈利波特抑郁症测试智商男人心理思维反刍焦虑偏执型人格容貌焦虑PUA职业性格心理测评强迫症双相情感障碍产后抑郁负面情绪易怒症情绪管理爱情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