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来访者进门就说,“我很自卑”。
心理的症状就是强迫性重复的结果。
强迫性,是指“我知道我不该这样做,但是我又忍不住去做”。
重复,则是不止一次。
这位来访者来寻求心理帮助,并不是因为自卑,而是因为“我认为自己不应该自卑”和“我很自卑”之间的心理冲突。即反强迫和强迫是同时存在的。
试想一个言行一致,自卑到底的人会来找心理医生吗?并不会,因为ta没有心理冲突,行为也不拧巴。
强迫症就是典型的强迫性重复,它包含两层含义:强迫性思维,知道不应该去想,但忍不住;强迫性动作,比如重复检查是否关门,强迫性洗手等等。
那么,来访者是希望咨询师帮自己消除强迫,还是消除重复?其实,ta们是希望咨询师打破重复,比如不再一直自卑,不再重复性洗手。
我们说,用来访者的思维方式解决来访者的问题一定是无效的。咨询师要做的是帮ta们打破强迫。怎样才能消除或者减缓强迫呢?
有一位司机,近几个月来一开车就想小便,也明知道自己没有小便,但忍不住一定要去,去医院检查排除了器质性病变,诊断是强迫症。
一个小时的车程,中间要去小便五六次,这肯定是不正常的。
首先要让司机认识到,自己处于不正常状态,是有心理障碍的人。
咨询师:“你希望过正常的日子吗?”
司机:“我当然希望。”
咨询师:“那么有病的人开车想小便是正常的,你同意吗?”
司机有点迟疑,没有回答。
咨询师:“打个比方,感冒的人会有感冒的症状。如果感冒的人咳嗽,流鼻涕我们认为是正常的。同样的,如果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开车想小便那是正常的。你认可吗?”
司机:“认可。”
通过交谈,扩大了司机的认知,缓解了他内心的冲突。有了症状,接受了症状,就消除了冲突,相当于打破了强迫。
然后咨询师和司机一起设置行为干预方案。刚开始的时候,只要有小便的想法就去,理解成这是不正常人的正常行为,再调整固定的小便地点和时间等等。
两个月之后,司机的强迫症消失了,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到,理念的重要性。虽然寻求心理帮助的人,有心理诉求的人,能够意识到自己有问题,但因为不能接受这个事实,所以才产生了冲突。
接受就是改变的开始。首先接受了自己的症状,也就解决了内心的冲突,才敢于去尝试,那么症状自然就会缓解,再辅之以行为干预,强迫性重复就会消失。
作为科学工作者,心理咨询师在协助来访者解决问题的时候,不应该被来访者的思路带跑,不要急于解决问题,而是首先要判断问题是什么。
有心理问题的人使得问题维持下来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当事人对自己的问题没有判断,就到处寻找解决方案,结果南辕北辙。
爱因斯坦说,我们无法用提出问题的思维来解决问题。
也许你听过缘木求鱼的故事。当一个在树上钓不到鱼的人向你求助,你能脱鞋上树帮他钓鱼吗?
听上去很荒唐,但现实中往往这样,一个人有病,其他人也跟着用同样的思维方式来思考,这个症状就得以维持下来。
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把ta从树上拉下来,最起码的要求是不能跟着ta上树。否则既害了ta又害了你。
把ta拉下来,让ta去寻找可以钓鱼的地方,而不是一直盘踞在树上做无用功。
这就是心理咨询师需要谨记的一条理念,用来访者的思维方式解决来访者的问题一定是无效的。
为什么生活中存在很多祥林嫂式的诉说。有的人有了心理问题就想诉说。有人说,有人听,就把说者说的欲望一直维持下去。这种倾诉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是暂时缓解了ta的症状。
如果遇见祥林嫂式的诉说,我们至少不回应ta,ta可能就不说了,就此停止了。也许听上去不那么人道,但这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要知道,问题解决肯定会伴随着痛苦和挫折。如果一味顺着对方说,可能只是一时的舒服。善意的安慰有时就是害人的毒药。在对方面临剧烈的心理冲突时,如果还给予善意的安慰,可能就会使得问题雪上加霜。
用来访者的思维方式解决不了问题,那么咨询师在会谈当中就不能求同,要学会求异。要先找到来访者的思维方式,再探索甚至创造差异,获取有用的信息。
这很考验咨询师区分辨别的能力。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70902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84067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52942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84023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792697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