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数学题成了过敏原?
前段时间, 在浙江宁波发生了这样一起怪事。
9岁的小女孩从新学期开始,每次写数学作业时,就会出现过敏反应。在妈妈分享的视频中,只见孩子左手拿着卫生纸,右手不停地揉眼睛,眼睛又红又肿,根本睁不开,嘴里还是不停地念叨:“15什么加什么……”
这一幕看得妈妈心疼又奇怪,女儿做其他作业时完全没有这种情况,怎么偏偏是对数学过敏呢?况且之前也从来没发生过这种情况。
带着不解与担心,他们来到医院就诊。但医生也查不出原因,只能开了一些眼药水来缓解情况。
无独有偶,在浙江嘉兴一个13岁的男孩,同样得了一种怪病。每天只要背上书包去上学,就会开始呕吐,开始频率不高,但后来发展到只要吃过早饭背上书包,就会立刻呕吐,甚至到了学校,情况也没有缓解。
开始,父母以为孩子的肠胃有问题,但到了医院做了很多检查都没有异样。焦急的父母突然回想起一件事:儿子周一到周五都会呕吐,但周末就不会。
其实类似两个孩子这种情况不在少数,很多学龄期孩子一学习,就开始这痛那痛,头疼发烧,父母一开始以为孩子在装病逃避学习,但他们却的确是实实在在身体上出现了反应。
孩子身体出现问题只是表象,心理问题才是深层次的原因。
在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心理疾病的躯体化”。
简单来说,就是孩子生病可能不是受到细菌或病菌等外界环境导致,更多源于他们心理压力过大引起的自身免疫力降低。
比如这个女孩,她可能是对于数学有畏难情绪,不想写题,但担心直说又害怕被批评,以至于出现了过敏现象。
而这个男孩,则是因为成绩下降,父母平时对孩子的成绩要求很高,因此孩子越考不好越焦虑,压力越积越大,结果出现了呕吐现象。
北大教授徐凯文曾在演讲中谈到厌学的情况,披露一个数据,北大新生有30.4%厌学。也就是说厌学无关孩子成绩好坏。
如果父母不懂得厌学背后的真正原因,就永远难以解决这个问题。
02、孩子的厌学,多半源于父母
知乎上有一个话题“你从哪一刻开始不爱学习了?”
很多人留下了这样的答案:
“我永远不能让父母满意,哪怕考了99分,爸爸会说你为什么不能考满分”
“学习好像是父母的事,不是我的事,反正什么都由他们决定,我只要学就行了!”
“每次考完试,一看到我就问:考得怎么样?他们根本不关心我这个人,只知道关心我的成绩!”
“无论我的成绩考得如何,妈妈的口头禅永远都是看看人家谁谁谁考了多少,永远都是比来比去”
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新闻, 13岁的女孩晓晓仅仅因为一次考试考了第五名,就拿着美工刀自残。
是孩子太过脆弱吗?事情的真相是这样的:
晓晓是一个妥妥的学霸,就读于一所名牌初中,从小到大,成绩都名列前茅。
这次考了第五名,对于她而言,简直是“人生污点”,因此丧失斗志,产生了厌学情绪。
此时一向对她要求非常严格的妈妈并没有试图安慰孩子,而是更加严厉地斥责她。焦虑而绝望的女孩不断地反问自己:
“是不是妈妈也觉得我是人生污点?那我就不给她添堵了。”
于是,拿起刀就划向了自己的手臂……
考不好只是她做出自残行为的表面原因,浮于水下的秘密其实是妈妈冷漠的态度。
现在的孩子,学业压力要远远超出他们的父辈,而他们的父母在大环境下的裹挟下,变得更加焦虑也更加严苛。“成绩”将最亲近的父母变成面目狰狞的恶人,一旦考不好,被老师否定,被父母否定,这样的压力实在不堪重负。
当学习不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而是伴随着痛苦与无奈时,孩子自然对学习会越来越丧失兴趣。
有的孩子以叛逆的方式选择逃离这个“战场”,而更严重的孩子会出现抑郁症状,伤害自己甚至他人。
就如那句话所说:
“孩子厌学,实则并不是有多讨厌学习,而是厌恶他们所处的‘世界’”。
03、如何帮助孩子度过“厌学期”?
孩子出现畏难厌学现象,从本质上是情绪和情感的原因造成的。
作为父母,首先我们要从自身进行改变,从而对孩子进行引导,帮助孩子度过“厌学期”。
1)用 “钝感力” 缓解自身的过度焦虑
很多父母,从孩子出生起就成了焦虑体质。因为过度焦虑,导致了“过度教育”,让孩子疲惫不堪,压力越来越大,结果反而出现了厌学现象。
但拥有钝感力的父母,他们本身不会因为成绩而过度焦虑,能够更加平和地看待成绩,那么孩子自然不会被焦虑的情绪所感染,反而能够考出成绩。
就像江苏的一位爸爸,儿子明明只考了7分,他竟然买了一堆烟花来庆祝。
原来,这个孩子平时考试只有0分,这次的7分仍然差强人意,在对于孩子自身来说,就是一次进步了。
他希望用这种方式鼓励孩子,肯定他的进步。没想到,孩子真的因此学习越来越努力,下一次考试就考到了57分。虽然仍然不及格,但儿子内心的内驱力被激发了,他更有信心去学习并为之付出努力。因为孩子从学习中获得了升级打怪的乐趣。
生活中,钝感的人往往能够更加从容乐观地看待成败得失,钝感的父母不会过分焦虑,他们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出成绩,幸福感更高。
正如《钝感力》一书中写道:“钝感虽然有时给人以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但钝感力却是我们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2)给予孩子积极稳定的情感和精神支持
在纪录片《差生》中,洪成浩的成绩在高二之前一直都是年纪倒数,全年级505名学生中排在第490位。
他对学习完全不感兴趣,每天要花6个小时打游戏,周末的时候甚至全天都沉迷在游戏中。
换做一般父母,早已大发雷霆,打骂怒斥了。但洪成浩的父母却没有这样做。他们尝试用各种方式帮助孩子寻找其他感兴趣的事情,因为“与其不让他玩游戏,不如让他对别的东西也感兴趣。”
他们陪他骑马,旅行,跳舞,做饭……用耐心和陪伴去探索世界上更有趣和奇妙的事物。在父母的鼓励下,洪成浩决定在学习上再努力去试试看。
没想到一年后,他的成绩突飞猛进,最终被名牌大学录取,实现了逆袭。
厌学,其实只是孩子成长中的一个阶段, 并不可怕。但最可怕的是父母硬碰硬,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让亲子关系陷入困境,把孩子越推越远。
有研究表明,父母与孩子间的感情越紧密,彼此的信任度就越高,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就越有效。
而洪成浩能够重新找到学习的兴趣,正是因为父母让他感受到了一种无条件的爱,无论成绩好与坏,父母的爱是不变的。因此处于迷茫期的孩子,才更愿意去接受父母的建议。
就像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的那样:“当孩子感到被爱、被信任,奇迹不久就会出现在你眼前。”
雅思贝尔斯曾说:“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每一个“厌学”的孩子,其实都承受着无法言说的痛苦与压力。
我们面对孩子的“厌学”,能做的就是放下内心的焦虑,去理解倾听,建立情感的链接,从而正确去引导,使他们明白学习的意义,激发学习的乐趣。
这便是唤醒的意义:某些时候需要雕刻, 但更多的时候是需要唤醒, 一个被唤醒的生命才会与最好的自己相遇,成就更好的自己。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75296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57312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209522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5187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036422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