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天跟孩子聊天,最多不超过5分钟!
在综艺节目《超脑少年团》上,一位父亲忍不住感慨。
父子俩鲜少有机会独处,常常一个忙于工作,一个忙于学习。然而,即便两人见面,也不聊天,更别提深度交谈。
这种亲子之间很少交流的局面,是当下家庭的常态吗?
许多网友现身说法。
“我和爸爸,一年不会超过跟我朋友聊天的次数。”
“我一年跟爸爸聊不到10句,因为他总是一副很严肃的样子。”
“我看见爸爸就要躲回房间,虽然我已经30岁了。”
“我妈擅长冷暴力,我没有长成她想要的样子,就天天给我摆脸色,看到她就觉得烦躁,还要揣测她的心情,太累了!”
……
每一条留言背后,都是一个曾被父母伤害过的童心。
记得知乎上有一个崩溃的妈妈哭诉,自己被女儿拉黑了。
多年来,她自诩为一个伟大的母亲,为教育女儿成才,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然而,她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语言暴力,给女儿带来了多深的痛苦和挣扎。
很多父母不解,为什么孩子那么排斥自己,总是疏远自己,不主动跟自己交流?
其实,答案藏在父母身上。
01、当孩子愿意交流的时候,父母在做什么
曾经看过一个网友的故事,久久不能忘怀。
她成长于一个衣食无忧的小康家庭,但是家庭氛围却令人无比紧绷。
父母一言不合就开始吵架,连她也难以幸免。
有一次,她考试成绩没有到前十名,战战兢兢地回家后,妈妈破口大骂:
“你真是蠢得像个猪一样!你这个笨蛋样子,将来绝对没有大出息!”
“我看你也别学了,脑袋像浆糊一样,学什么学!”
劈头盖脸的训斥,像枪林弹雨般,纷纷砸向她幼小的心灵。
这样的场景,曾经无数次在她的童年上演。
没有及时向妈妈的朋友打招呼、问好,被骂“没本事,像个哑巴一样。”
第一次煮方便面被蒸汽烫到手,被骂“滚开,笨手笨脚的蠢蛋。”
否定、抱怨、挑剔,是妈妈最常用的沟通方式。
女儿就像个处处犯错的罪人,每一个行动、每一句话都要等待着母亲大人的审判。
后来,女孩考上大学,似乎脱离了苦海,但是母亲那些负面的评价,却烙在了她的心里,怎么也甩不掉。
畏首畏尾、小心翼翼、察言观色,成为了她性格的底色。
所以,到底是什么让一个孩子变得不愿意跟父母交流?
是父母的居高临下和道德审判;
是父母的控制欲和否定贬低;
是父母的每一次拒绝、无视和暴力沟通,让孩子收起了倾诉的欲望,锁住自己的内心世界。
是父母,亲手毁掉了这座沟通的桥梁。
02、被“美化”的语言暴力,仍然充斥着攻击性
父母使用语言暴力的动机,常常有这几种。
一是利用自身的权威,肆意向孩子倾泻负面情绪,缺乏理智的思考,更不去计较后果;
另一种则用“为了孩子好”的虚假目标,美化暴力行为,变成了对孩子的督促和鞭策。
无论哪种出发点,暴力都是一把刺向孩子内心的刀子,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
在《心理严选》节目中,一位名范成金的女孩,因为啃老十年被推向风口浪尖。
对母亲出言不逊,咄咄相逼,这个看起来刁蛮、任性的女孩,实则内心伤痕累累。
饱受母亲语言暴力的童年阴影,才是酿成今日母女“反目”的罪魁祸首。
小时候,范成金想做点饭,家里所有人都会跳出来指挥,有人说水加多了,有人说水少了,让她不知所措。
看起来这都是些小事情,但是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让她的自我意识,与外界的控制相左,矛盾越来越大。
最终演变成,她不敢再去尝试,而是自我封闭。
当有人想踏入她的世界时,出于防御本能,她就会展现出强烈的攻击性。
原生家庭的沟通模式,同化了她的沟通方式,更改写了她的性格密码。
无论父母出于何种动机,无论如何粉饰语言暴力的合理性,暴力始终是暴力。
暴力带来的除了关系的疏远,还会辐射出大量的负面伤害,摧毁孩子内心世界的安宁。
03、拒绝语言暴力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曾经说过: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当父母不知不觉中,把语言中的暴力因子,释放出来,被敏感的孩子捕捉到后,就会造成可怕的亲子疏离。
戒除语言暴力,转变沟通方式,才能推开孩子的心门,为此,父母可以尝试这样做。
多用“我”代替“你”
当语言中过多地使用“你”来表达时,父母通常都是在指责、评判和控制。
“你真不听话!”、“你真不让人省心”……这种表达方式只会带给孩子压力和反抗意识。
而多用“我”来表达,“我希望你乖一些。”“我希望你能够帮一下妈妈。”……这样就只是在抒发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降低对方的敌意。
多观察和描述现象
说你看到了什么,而不是你想到了什么。
“我看到你的数学只考了80分”,而不是“我发现你真是个蠢货。”
“我看到你的房间很乱”,而不是说“你真是一个邋里邋遢的人。”
所有的评价都有负面情绪的成分,而描述现象会更加客观,让孩子容易接受。
多倾听少唠叨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句话:当嘴巴喋喋不休的时候,耳朵也失去了听力。
父母如果不善于倾听,就会陷于唠叨、操控、评价孩子的怪圈中。
鼓励孩子表达的最好方式,就是不带任何评判的积极倾听。
在他们迷茫、无助、痛苦的时候,用倾听能让孩子寻获安全感和尊重,也是建立亲密关系的最佳时机。
萧伯纳说过:沟通中最大的问题在于,我们总以为自己完成了沟通。
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在意孩子的感受,没有建立双向的有效沟通,而仅仅是单向地输送压力。
教育孩子,从来不应该裹挟着暴力,而是闪烁着爱的光辉。
要知道,父母之爱是孩子成长的营养品,但语言暴力是碗里的玻璃碴。
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用温暖、积极的沟通方式,滋润孩子的人生。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66263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65929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0988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35636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87021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