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管教方式,其实与孩子的人格特质有深远的关联。暴力、怒骂,未必能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有时候还很可能会塑造孩子不健康的…
最近有一本书叫作《深井效应》,讲到说有位医师去某社区做研究,发现即使改善了这个地方的环境、医疗品质,居民们的某些行为却还是一样,环境的提升并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后来去追踪之后才发觉,许多行为是来自于童年时候经历的创伤,童年的负面经验走过都会留下痕迹,影响人的一生。
因此,父母的管教方式,其实与孩子的人格特质有深远的关联。暴力、怒骂,未必能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有时候还很可能会塑造孩子不健康的人格。
教养孩子的真正目标
教养孩子的过程中,父母本身一定会感到挫折,因为孩子本来就没有办法一次到位,但是,无论孩子多悖逆顽皮,父母一定要坚持选择对的方式,来处理孩子成长过程当中各式各样的问题。
父母用棍子来管教孩子,是一种从外面控制的方式,无论是爸爸来打,还是妈妈来处理,等到孩子有天离开父母时,他还能活出父母期待的样子吗?
教养孩子要把目光放长远一点,父母真的爱孩子,就要希望有一天,孩子长大离开父母以后,他会去做一件对的事情,这个才是父母在教养孩子时必须去思考的重点。
父母不需要为孩子的错生气
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心目中的宝,但是在社会上还是有很多看不见的角落,许多父母在碰到教养问题时,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办,因此只好用上一代流传下来,最容易上手的打骂方式。打多了,小孩也无感了,因为小孩根本不认为自己有错,只觉得父母的脾气很大,这在亲子关系中,只会徒增许多遗憾。
然而,当小孩很「欢」时,父母除了打骂之外,还能怎么做呢?刘慈惠老师分享自身教养孩子的经验,她的两个儿子只差一岁半,年龄相近很容易斗嘴,一次出门途中,孩子在车上吵架,屡次劝阻都无效。后来,她把车子停下来,告诉孩子,「你们下车去自己解决问题之后,再上车。」她认为这是孩子自己的问题,是他们的责任,孩子应该要学习去解决问题,做父母的不需要为这件事情来生气。
结果,她把车子停在路边,至少等了十五分钟,孩子才终于上车说,「妈妈,我们解决好了。」她没有责备孩子,继续开车前进。
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
在路边等孩子吵架十五分钟,不生气也不插手试图控制,这容易做到吗?为什么刘慈惠老师可以有这么大的耐性?她说:「我就是学习坚持,我的信仰对我的影响很大,我会想到神怎么爱我们,祂不是常常给我们时间吗?祂也不吓我们。我们会信耶稣,就是因为我们知道神是一个爱的源头,我们不是因为怕神,所以来信耶稣。」
父母在管教孩子时,是否也应该让孩子感受到爱,而不是惧怕?如果孩子怕父母,许多他的真实面就会被压到下面去,真正的爱不应该带着刑罚和惧怕,因为「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33629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4334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53564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06535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16627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