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中的冷暴力、被压抑的需求如何表达出来?
作者:苏小菲 2021-08-20 11:42:00 人际心理

你在关系中,有没有遇见过这样的人?

明明想要你的陪伴,可话到嘴边又咽去了,继续一个人闷着不高兴;

你忘记了TA的生日,TA明明很生气,却装作若无其事;

经济上遇到一些困难,想向你寻求帮助,无论如何也说不出口。

我把这样的人称为「表达需求困难者」,他们总是不自觉陷入一个怪圈——“明明渴望对方满足自己的需求,却又无法开口表达,宁可憋出内伤”。

对他人有需要再正常不过,但为什么有些人,面对最亲密的人也没办法提要求?他们到底在害怕什么呢?

如果你或者你的伴侣也是这样的「表达需求困难者」,或许这篇文章可以解答你的困惑。

亲密关系中的冷暴力、被压抑的需求如何表达出来?

表达需求为什么这么难?

心理学的角度看,无法表达需求是一种典型的防御机制——压抑和否认。

当事者能够隐隐意识到自己的需求,但因为激发了一些不舒服的负面感受,不允许自己去表达和体验。

一般来说,需求带来的负面感受有两类:

1.  害怕冲突

表达需求本身就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因为主动权掌握在对方手上,这意味着你是有可能被拒绝的。

但如果一个人童年时期有过需要被满足的积极体验,那他是能够应对这种恐惧的,因为他心里会有这样的信念——“我的需求是可以被满足的”、“即使被拒绝了也没关系”。

而对于另一类人来说,这样的恐惧足以将他“淹没”——我的朋友小徐跟我讲述过他小时候“需求被拒绝”的故事:

大概五六岁的时候,小徐放学路上看到路边有人卖棉花糖,就吵着要吃。

因为家庭条件不好,父亲坚决拒绝了他的要求,看他哭闹个不停,还把他暴揍了一顿。

从那以后,小徐变得“懂事”多了,再也不敢随便提要求了。

后来小徐上了中学,想要一台自己的电脑,便鼓起勇气向父亲提出,如果期末考试考第一,能不能给他买一台。

那个时候,他已经不再相信别人会无条件满足自己的需求,所以早早学会了利益交换的方式。

现在看来不免让人有些心痛,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是多么残忍的事情。父母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最初的安全感来源,而最爱我们的人就这样用暴力遏制了自己的需求,我们还敢相信谁呢?

亲密关系》一书中写道:

“我们小时候所受的痛苦,大都由于需求不足。有时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所造成的痛苦非常深重,让我们觉得再这样下去自己好像会死掉,或受到重大的伤害。”

由于童年的痛苦经历,「表达需求困难者」内心深处已经根植了有这样的信念——“表达需求是很可怕的”。他们将“提出需求”和“发生冲突”紧密地绑定在了一起。

在他们刚刚察觉到自己的需求时,潜意识就抢先一步感受到了这些恐惧,立刻发出“停止”的信号——“还是不说了吧”。

于是,他们就这样被想象中的恐惧“打败”了。

亲密关系中的冷暴力、被压抑的需求如何表达出来?

2.  羞耻感

除了恐惧冲突外,有些人面对自己的需求会有一种很强的羞耻感,这往往与童年时期的“亲职化”经历有关。

亲职化概念最早在1967年被家庭治疗大师米纽庆等人提出,指的是孩子被迫承担起了原本需要父母承担的责任,比如支持照顾和温暖关怀。

“亲职化”的小孩,他们的父母由于种种原因——比如情绪上的不稳定、身患重病或是经济窘迫,迫使孩子过早地懂事,在年幼的时候就必须要承担很重的义务。

比如李雪琴就是这样。

初中时,父亲生意失败,欠下巨额债务跑了,剩下她和母亲两个人过生活。

面对情感脆弱、时刻“爆发”的母亲,李雪琴变得战战兢兢,逼迫自己成为一个大人。在本应该叛逆的年龄,却成了“妈妈的妈妈”,照顾着坏情绪的母亲。

长大后李雪琴这样自嘲:“我妈是我带大的。”

亲密关系中的冷暴力、被压抑的需求如何表达出来?

从家庭遭遇变故开始,她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很少拒绝朋友、亲人对她的要求,总是希望让别人满意。哪怕是赚钱,她也是想着希望父母过上好的生活,“让他们在老家住上大房子”。

把孩子变成"照顾者",实际上是一种潜藏的伤害。他们潜意识里会有这样的认知——

我的需求是不重要的,甚至不应该存在;

我应该优先满足别人的需求;

我的价值就在于满足别人。

因为真实的自我从来没有被看到过、被满足过,他们本质上是非常嫌弃自己的,所以这些人的内心深处,有着深深的生而为人的羞耻感。

对自己的羞耻,让他们不敢心安理得地接受被爱,不敢麻烦别人;让他们习惯性地忽视自己,看不到自己。

所以即使进入亲密关系,他们也很难承认有依赖他人的需要,大多数会沿袭自己一贯的“照顾者”角色。

于是从小到大,他们都在忙着照顾别人,而自己的需求就这样被压抑了。

被压抑的需求,不会凭空消失

但这些被压抑的需求,真的可以完全忍住、化于无形吗?

其实很难。

心理学有个词叫「见诸行动」,这是弗洛伊德提出来的一种不成熟的防御机制,是指当我们内在有某个情绪,但是不能直接说的时候,会通过一些行动表达出来。

在「表达需求困难者」身上,这些行动,往往是“变形”的。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指责和愤怒——

我相信很多人对于这些场景都不陌生:

明明需要对方多陪陪自己,话说出口就变成了——“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冷漠?”

明明希望对方可以分担一部分家务,话说出口就变成了——“我每天上班这么累,你一点也不关心我!”

很多人擅长用这种方式,毕竟通过指责可以体会到“我优于别人”的优越感,这样就避免了被拒绝造成的自恋受损。

而如果一个人是因为恐惧冲突而造成表达困难,他更会倾向于采取回避的方式,也就是“无声地抗议”——

我曾经有个男朋友就是这样,那时我们刚在一起不久,还处在热恋期,他却频频离家出走。

我很困惑,也很崩溃。

后来深聊了几次,我才知道那段时间他工作上遇到了很大的压力,希望多一些独处的时间,但又不知道怎么跟我说,只好选择冷处理。

但是,他用离家出走来表达自己的需求,我怎么可能明白呢?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关系中出现问题,直接说出来是最高效的解决方式。

但由于过去的一些负面经历,「表达需求困难者」选择了干脆不交流,只在忍不住的时候发泄下情绪,攻击也好,冷漠也好,都是在用行为表达自己的需求。

但这样的方式,对方根本无法接收到你的需求信号,反而会破坏关系,让双方都陷入痛苦当中。

如何把需求说出口?

如果你是关系里那个无法表达需求的人,如何才能克服恐惧,把需求说出口呢?

可以试试这些方法:

1.  改变认识,让错误的假设“倒塌”

“说不出口”的核心原因,就在于心里那个根深蒂固的假设——“我的需求一定会被拒绝,所以表达需求是可怕的、是让人羞耻的”。

而你所要做的,就是不要让这个假设再去控制和阻碍你。

你可以跳出来,试着对这个假设进行一些拆分和思考:

“我的需求一定会被拒绝吗?”

——“不一定。”

“那这个假设是基于客观事实还是我的想象”

——“我的想象。”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象”

——“基于我过去的经历。”

这样你就会意识到,自己脑海里的假设是错误的,是一种过去经历遗留下来的恐惧情绪。

它就像一个尽职尽责的保安,曾经保护了弱小的我们。但终有一天,我们要挣脱它的怀抱,开始新的旅程。

因为我们现在面临的是全新的世界,更重要的是,我们已经长大了,即使对方拒绝,我们也有能力保护好自己。

2.  改变行动:小步子尝试,给自己积极反馈

习惯的力量很强大,很多时候,即使我们认识到问题所在,却还是卡在行动这一环。

心理咨询师陈海贤在《了不起的我》一书中,针对“如何改变”提出了“小步子原理”的建议:

“小步子原理就是在改变的路上迈出小小的一步,获得一个小小的成功。通过不断获得小的成功来积累经验的好处,从而为下一个行动提供动力。”

你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开始,练习提出自己的需求:

“你可以帮我洗个苹果吗?”

“这个周末我有点累,我们就呆在家里吧。”

“我最近工作压力很大,希望可以跟你聊聊。”

但你要记着,反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说出口”的行动,明确这一点可以减少心里的恐惧。

小步子原理不是一个让我们获得最终成功的策略,而是一个让我们有所行动的策略。毕竟,行动才是所有改变的开始。

亲密关系中的冷暴力、被压抑的需求如何表达出来?

如果你是关系的另一方,面对不擅表达需求的伴侣,我也有一些建议给到你:

1.  照看好自己,停止自我苛责。

我非常理解,在关系中感受不到“被需要”是一种很糟糕的感觉,容易让人陷入自我苛责:

“一定是我做的不好,没有给对方足够的安全感吧。”

“一定是我不够细心,没有察觉到对方的需求。”

但你要清楚,这是对方过去的创伤造成的问题,不信任你并不是因为你不够好。

当你陷入自我苛责,就更难去觉察到对方的需求了。我们必须首先照看好自己,这样才有多余的精力去关照对方。

2.  为对方提供安全感。

对于「表达需求困难者」来说,由于过去的经历,他们内心有很强的不安全感,深知自己的需求是不被接纳的。

而你需要做的,就是不要被对方独立懂事的外表蒙蔽而忽视对他的关心,在他们表现出各种看似不可理喻的行为时,依然选择接纳他。

一段安全接纳的关系,是对他内心最好的修复。

……

关系的本质是连接,无法袒露脆弱,就不会有真正的亲密。而表达需求就是在表达脆弱,试着依赖对方。

这并不意味着把安全感交给别人,而是选择了自我负责,给自己一个机会。

正如《敢于信任》一书所说:

成年人信任、爱与亲密的基础,不是盲目乐观地认为“你永远不会伤害我”,而是“不管你如何对待我,我都信任我自己”。

当「表达需求困难者」能直面恐惧并决定承担相应的后果时,就能走出自我建造的“保护壳”——

那时,他们还有需求,但不会再用破坏性的方式去表达;

他们相信自己,所以也能相信对方;

于是,两个真实的自我得以触碰,他们终于拥有了真正的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中的冷暴力、被压抑的需求如何表达出来?

References:

[1]MINUCHIN S, MONTALVO B, GUERNEY B , et al . Fami-lies of the Slums [M ]. New York : Basic Books ,1967:135-155.

[2]克里斯多福·孟. 亲密关系[M].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5.

[3]李国翠. 习惯逃避[M]. 天地出版社, 2020.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心理测试

最新测试

  • PUA反社会人格心理绿帽情节聊天自卑心理焦虑边缘性人格障碍职业价值观存在主义外貌焦虑心理咨询思维反刍社会心理学安全感抑郁症测试MBTI叛逆期九型人格心理测评系统心理治疗抑郁症容貌焦虑产后抑郁测试冥想恐惧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