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情况更好的人,心理也会更健康吗?
作者:心理学家大会 2021-07-28 13:52:04 心理百科

什么是心理健康素养?

它在国际上大概有几十年的研究历史,在中国也有超过20年的研究。它有一个狭义的定义和一个广义的定义。

狭义的定义主要是针对心理疾病,指的是帮助人们认识、管理和预防心理疾病的相关知识和信念。

广义是指,不仅仅关注自己的心理疾病的预防,同时也还关注他人,尤其是下一代的心理健康状况,所以这个词在我们的文化中有更广的含义。

从心理健康素养的概念提出到今天有很多的学者参与了这部分的研究。最开始是从一个预防和治疗疾病的角度提出来的,接下来就有一些学者提出积极心理健康素养的概念,所谓的积极心理健康素养指的是我们不仅仅只希望防病治病,还希望在每一天的生活中能够活得更加地幸福和快乐。

将这些整合起来就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指的是综合运用各种心理健康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的能力。这个定义也是我们现在国家卫建委所采用的官方定义。

心理健康素养包含的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知识,我们是否了解某些疾病,是否知道它的一些表现,是否知道预防治疗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原理。

第二个方面是技能,指的是行为层面,就是能不能做一些比较有助于健康的行为,做到知行合一。

第三个方面是态度,指的是我们是否重视心理健康,或者说我们是否认为自己有责任去维护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素养的测量结构

2018年做的当时全国最大规模的,也是最早的一期大规模的心理健康素养调查,它的结果出版在第一本心理健康蓝皮书也就是《国民心理健康报(2017~2018)》这本书里。在这样一个知识、技能和意识的框架下,对其进行了细分。

经济情况更好的人,心理也会更健康吗?

刚才在心理健康素养的广义概念里面特别突出了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上图是一个省略的部分,实际会有更详细的分类。

以儿童心理健康知识为例,我们会细分成儿童的保护和儿童的教育,像防止性侵害,防止虐待,这是属于儿童保护;

在教育中,我们需要了解一些有助于孩子成长的知识,是这个属于儿童教育的部分。

技能部分,采取的是一个具有代表的概念,我们认为最核心的一个心理健康技能是情绪调控技能,所以把它作为代表来测量。

意识就是重视心理健康的意识。

全国调研结果及成书过程

在这样的基础上,做了一个全国的调研,以下是问卷的例题。

经济情况更好的人,心理也会更健康吗?

在这次调研中,我们得到了一次与以前的心理健康调研非常不同的体验。

以前去做各种心理健康调研的时候都很费劲,但这次它产生了一个自传播的效应。这次调研做完之后会得到一个分数,结果就发现大家都会晒分数还@自己的朋友来测。张侃老师也经常帮忙推广,不超过一周的时间就收到了上万份问卷。

在回答了这份问卷之后,有很多人因为没答满分不太满意,也有些人可能觉得自己只答了60分左右,分数有点低。因为这些原因,会有同一IP做了9次问卷的情况,但结果是刷了9次发现还是60分。这说明对方确实有一些误区,怎么刷题还是没有弥补,必须要通过学习才能改正。

有一些人甚至得了90分,也觉得不满意,想知道自己到底哪里错了?于是就做了一个答案给大家。但只告诉大家对或错是不够的,还需要告诉大家对错的原因,于是我们就整理了一些科学研究的结果,解释每一题的对错。

再继而我们发现这个讲解太学术了,于是组织了一群学生,一起把它转化成了一个更加通俗的版本,最后形成了一本书,在今年4月出版叫《日常生活心理健康50问》,也就是这50个题你都可以在这本书上找到答案。

来给大家测几个不太难的题,比如例题中的第一题:如果患上心理疾病,只要服药就可以有效治疗,大家觉得是对还是错?

像这样的题目我们就会去解释,比如说药物治疗有效率大概是多少,然后告诉大家药物治疗并非唯一的治疗方式,还有心理治疗,会相应地提供一些知识点。

还比如情绪不好就是抑郁症等,这几道相对比较简单一点,全国的调研数据显示正确率都是在70%以上甚至80%。

所有的知识题里面有一道题正确率是最高的,超过95%的人能答对,那道题是说经常运动、适量运动有助于预防焦虑和抑郁。但在这道题上我觉得肯定是有特别严重的知行脱节,大家都知道,但做得到的人如果有95%的话,那整体上身心健康的程度就非常好了。

心理健康素养为什么很重要

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这个方案中提到了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列出了若干项结果性指标,其中第一项结果指标就是居民的心理健康素养。

根据18年的调查,全国的居民的心理健康素养达标率是12%。心理健康素养达标指的是知识、技能和意识三个元素全达标的情况。

在12%的基线值基础上,国家制定了一个目标,到2022年要提升到20%;这是个挺艰巨的任务。但有一个好消息是,如果把心理健康素养和科学素养去做一个对比,科学素养达标率过去一直在很长时间都是个位数,所以心理健康素养达标率虽然只有12%,但它至少是两位数。

到2030年提高到30%,其实这真的是一个挺大的一个目标,之所以步子这么大也是因为它有很重要的影响。

在《“健康中国行动”之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的领导就说: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心理健康素养,是提高全民心理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它是一个可以广泛铺开的,我们人人都可以参与其中的一项心理健康促进工作。

心理健康情况变迁及影响因素

今年年初刚刚出版了第二本心理健康蓝皮书,就是《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中有一些研究结果。

它和2008年的那一次的全国调查做了很多对比。发现心理健康的水平是存在着突出的地区差异,而且这种差异可以说是稳定的,也可以说它是在增大的,也就是说我们这一次调查发现了比08年更大地区差异,它的表现是,东部地区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是较好的。

虽然我们经常在新闻中听到,东部的学业压力比较大,还有成年人抑郁自杀方面新闻很多是发达地区的。但事实上,心理健康的水平在国际上都会发现与社会经济地位是呈轻微正相关的。意思是说当一个人的收入越高,学历越高,他的职业越稳定,职业声望越好的时候,他的心理健康总体来说是略好的。而当一个人更加贫困,学历更低,职业更加不稳定,或者职业受到的各种压力更大的时候,心理健康程度也是更有风险的。

不仅仅是经济,实际上我们看到地区差异还和心理健康素养的差异有对应关系。心理健康素养的调查也会发现,东部地区是显著的好于中西部地区的。在这个背后可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在东部地区分布着更加密集的心理健康的服务资源。

我们在做全国调查的时候,会有很多家合作单位,如果按合作单位的地区在中国地图上插上小旗的话,就会发现东部是密密麻麻的,然后西部是非常稀疏的,这样的差异和心理健康差异及心理健康素养的地区差异吻合。

也会让我们想到,如果提升一个地区的心理健康素养,是不是也可能带来地区间心理健康水平差异的缩小?

心理健康素养的作用

心理健康素养会从多个方便促进心理健康包括:及时的识别心理疾病;减少病耻感,比如说抑郁症、强迫症等,知道它们是没有什么可羞耻的;进而可以去及时的求助;可以获得及时有效的支持和治疗;以及预防心理疾病;促进心理健康和促进下一代的心理健康。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 叛逆产后抑郁聊天双相情感障碍心理健康测试边缘性人格障碍容貌焦虑心理咨询俄狄浦斯情结强迫症心理学家焦虑症智力测试男人心理职业价值观思维反刍外貌焦虑绿帽心理恐惧症控制情绪社交恐惧症人际关系偏执型人格原生家庭负面情绪职业性格恐惧症PUA心理测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