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最后,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恶毒的后妈和姐姐们受到了惩罚;小红帽赶走了大灰狼;穿着靴子的猫帮助主人打败了坏人,获得了国王和公主的青睐……
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我们或许就很喜欢这些美好的童话故事,但好像那个时候我们很少想过:
为什么我们喜欢的童话故事,往往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喜剧结尾为什么这么受人欢迎?
2020年大热制作《隐秘的角落》的相关讨论占领了众多社交平台的一周头条。
除了紧凑的剧情,刻画形象生动的人物之外,最令人关注的是这部电视剧的结局——
其中人物如普普、严良到底是生是死?朱朝阳的“开学”到底是仅存于想象中的,还是真实的?原著《坏小孩》中的结局为何会与电视中的结局“背道而驰”?……
对这些问题的分析、解读成为了大家热议的焦点。
不难发现,这部电视剧中出现过多次的一个词语是“童话”。在很多的解读当中,主角的一句“但你可以相信选择童话”成为了现实里Bad Ending的佐证。
但同时,也还是有很多人坚信这个故事的结局就像表面上的那样,坏人被绳之以法,好人也得到了好报,没有“坏小孩”,只有“中途走了歪路,但最后良心发现的好孩子”。
所以,为什么我们这么执着于结局的好坏,以至于有很多人拒绝追任何连续剧和连载文章,一定要等到打上结局二字,确定其是一个拥有美好结局的故事,才会愿意点开链接?
希望人物有一个好的结局?可能因为主角是部分的你
当我们在电影院为《复仇者联盟》里的钢铁侠、《哈利波特》里的斯内普教授的悲剧结局流泪时,或许很少想过这是为什么。
自然,大部分原因要归功于小说与电影足够优秀,塑造的人物足够立体和深入人心,可是对我们自己而言——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可以在这些人物身上找到我们自己的影子。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
叙事集体性同化(Narrative collective-assimilation)
指的是作为观众和听者,在心理上融入叙事集体,进而获得归属感。其可以分为两个过程:第一 是将自己融入到叙事集体当中(例如在阅读《哈利波特》时将自己感知为巫师)第二 是归属感的满足。在这种情况下,读者就像置身于书籍、电影中虚构的场景,像与主角一同经历故事情节一样。
心理学家认为,要达成这种“融入”,最重要的是对于角色的认知,并将自己的心理与角色的心理渐渐重合起来;再通过角色本身,对其经历做出相对个人化的反应;进一步地,观众就完全沉浸在叙述环境当中,并和故事人物产生强大的联系感。
在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之后,观众会对角色人物的结局如此关注也就不足为奇了:
因为从某个角度来说,主角的结局暗示了观众对自己未来的想法、希冀甚至过去曾有过的经历带来的感受。
《蓝色是最温暖的颜色》
作为作家和电影制作人,或许都渴望着角色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鸣,但是有的时候,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与观影也会让很多小说家感到苦恼。
追求圆满是一种社会性的追求
鲁迅曾经说“中国人不大喜欢麻烦和烦闷,现在倘在小说里叙了人生的缺陷,便要使读者感着不快。所以凡是历史上不团圆的,在小说里往往给他团圆;没有报应的,给他报应,互相骗骗。”
从艺术追求的角度上来说,有些故事拥有一个悲剧的结尾,或许比拥有美好结局更能突出其意义,进而更能引发读者和观众的思考。
就像《雷雨》、《日出》这些戏剧作品,如果改掉他们的悲剧结尾而续上一个喜剧性、大团圆的结局的话,其被赋予的意义将会完全不同了。
另一方面,对于读者来说,追求圆满却确实是一种社会性的追求。上文所述的“叙事集体同化”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就体现了这一点——我们阅读、观看,和角色同哭同笑,其实是在模仿现实社会中同样的交往过程,并获得归属感。
这一发现还被运用在了对社会退缩患者的研究当中。对于经历了较为持久的社会隔离的人而言,虽然不能同现实生活中的人进行交流,但在小说的阅读当中可以获得一定的归属感(这一点也同样可以解释疫情期间被迫隔离的人们在文娱领域消费大大增长这一现实)。
因而,或许这也是一种帮助长期拒斥社交生活,只愿意独自一人的人尝试重新融入社会的一种方法。
生活已经够残酷了所以我们为什么还要互相伤害——被发刀片的连载小说家和被悲剧结局虐到的读者同时说道。
很多人说,自己想要看到一个“大团圆结局”,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已经有很多的不如意,因而不希望主角在虚拟的世界中经历千辛万苦却没有办法拥有美好的结局。
当看到主角被“虐”,读者难免要向创作者抛出质问(当然还有想象当中的香蕉皮和刀片):
你的心是铁打的吗?
因此创造出一个太有魅力的主角,然后让他突然退场甚至会给作者带来生命危险——
当柯南·道尔在《福尔摩斯:最后一案》当中让名侦探福尔摩斯死去之后,无数读者给他寄去刀片,他只好修改结局,使主角重新回到故事中来。
这不由得让大家想到了一部改编自史蒂芬·金小说的电影——
大名鼎鼎的作家出车祸之后,被自己的书迷救回家,书迷却在知道自己喜欢的小说中,女主角即将被作家“写死”之后,对他痛下毒手。
电影当中的夸张手法使得女书迷看上去无比恐怖,大概足以让被威胁要寄刀片的编剧、小说家感到害怕。
当然,我们都知道电影只是电影,现实生活里想要通过极端的方式让作者修改心中已有的结局并不是一件正确的事情。
然而,随着网络连载小说成为很多人阅读的一种形式,读者的看法实际上也在影响着剧情走向。在这样的情况下,作者与读者的良性互动也会为故事带来更多的活力。
然而一部小说的结局可能没办法满足所有读者,读者同样也需要意识到,无论一部小说、电影的内容让你有多沉浸其中,其与现实生活的界限仍然存在。
像漫展、同人展上那样与同好交流,角色扮演属于表达喜爱的方式,如果过于“越界”就可能会让自己受到伤害——
毕竟即便“麻瓜”可以走进魔法世界,也很难骑着扫帚起飞。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70143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9413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68607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75468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52287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