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拖延症是现在这个时代的流行病,几乎人人都或多或少的存在拖延。
完全不拖延的人?现在还未出生。
对于拖延症,人们往往都是嘴上说着不要,可是身体却很“诚实”。比如文学巨匠托尔斯泰,一边说着“犹豫、拖延不断滋养恐惧”,也一边把自己写了个开头的小说拖了三年;即使是研究拖延症的心理学家皮尔斯•斯蒂尔,写一篇关于拖延的论文,也拖了十年才写完。
方方面面,大事小情,有一万个理由要你立刻行动,而你就能找到一万零一个理由选择拖延。话说拖延这个毛病,怎么就找上我们了呢?
我们为什么会拖延
往往人们会因为时间的不同,做出不一样的决定。比如说问你一周之后想吃啤酒炸鸡还是蔬菜沙拉,多数人会毫不犹豫,肯定选择蔬菜沙拉啊,但是如果要你决定现在吃什么,很有可能你就会抱着炸鸡,而忘掉刚刚你的决定。
这种偏好就是奥多诺格和拉宾提出“即时倾向”(Present Bias Preference)。它就是拖延症的罪魁祸首。
其实这件事也不难理解,目标达成对我们来说,是一件非常遥远的事,并不会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可是我们的大脑更加偏好当下的感受,它的逻辑就是及时行乐,很像古人曾经说过的“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我现在开心、满足就可以了,哪里顾得上未来的事。
拖延症患者因此,在制定了“宏伟”的计划之后,往往临时变卦,把自己开始执行计划的时间一拖再拖。明天是最遥远的一天,它永远不会到来。
计划可以拖,毕竟计划是自己制定,也只需要自己负责,但是我们拖延的大多数事情,都是不得不做的,其他人会对此不断施压。可即使如此,事情越紧急,我们就更愿意浪费时间做些无关紧要的事,总是在重压面前“心怀愧疚地玩手机”。
越内疚,越拖延?
所有拖延症患者都有过这样的体验:
拖延导致不好的结果,然后懊悔自责,但是在下一次依然会拖延。然后循环往复,陷入了拖延的漩涡中。那究竟是什么让我们走进了拖延的死胡同呢?
DDL当前,我们往往会承受很大的压力,这样的压力让我们的大脑疲惫不堪,我们在这种情况下更容易受到其他事物的诱惑。零食、游戏等不断促使我们的大脑释放多巴胺,让我们产生一种“快乐”的错觉,巨大的压力让我们无法分辨渴望和真正的快乐,然后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然后因为屈服于诱惑,我们会一直内疚、自责,心理学研究表明,这样的情绪会让我们降低自尊,让我们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沉浸在长期的负面情绪之中,因此再一次面对诱惑时,我们由于处理情绪就消耗了大量的心理能量,所以很难抵挡下一次的诱惑,更有可能再次拖延。
这就是很多拖延症患者陷入的怪圈——越内疚、越拖延。
所以我们之前拿“自责”来让自己清醒,基本没什么作用,只有我们原谅自己上一次的拖延,才有可能在下一次面对诱惑时,有更强的抵御能力,也才有可能战胜拖延。所以情绪问题的处理,是我们解决拖延的第一步。
你知道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如何战胜拖延症?
拖延正在一点点的消耗我们的生命,几乎所有的“拖延症患者”都曾经想过要改掉这个毛病,但是毫无疑问,这些改变的决心也都被无限拖延了。
当我们解决了自己的消极情绪,接下来就是行动力的问题。
培养行动力,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开始,心理学中存在“契可尼效应”,简单来讲,就是人对于没有完成的事情有着非常深的执念,所以一旦开始,事情往往就成功了一半。
但是我们会发现,所有事情,难也就难在了开始。量化目标是战胜拖延症的另一个策略。
我们需要的是把任务拆分,计划好做每一个小目标,需要耗费多少精力,能够带来怎样的结果,随时给自己反馈。
当我们每次向目标迈进一步,我们的大脑都会对我们所做的行为给予激励,所以就有了更高的做事的动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预期-反馈效应”。
皮尔斯曾说,“我们大多数人是可以克服拖延症的,不过不可能完全攻克这个顽疾。”我们不能追求事事高效率不拖延,只要不要影响自己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偶尔拖延一下也无可厚非。
没什么必要为了拖延症而增添焦虑,因为拖延症其实并不可怕,它也有药可医。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20504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06059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7522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2376515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64163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