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敏感和社交恐惧症,我觉得人人都在针对我
作者:Ywhy 2020-09-13 19:50:41 人际心理

人际敏感

人际敏感以持续关注和担忧负面社会评价为特征,表现为对社会反馈和他人反应的过分警觉和消极期待,对感知到的或实际的批评或拒绝过分在意和恐惧,对他人人际行为的频繁误解,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不自在感和自卑感,表现出不自信行为,以及采取防御性行为以避免消极社会评价和反应。

大量研究表明,这种人格倾向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功能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此外,人际敏感被发是抑郁和焦虑的易感因素,与精神病性、强迫等症状也有显著的正相关。

本研究应用心理测量的手段对大学生人际敏感的状况予以研究,以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相关理论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人际敏感和社交恐惧症,我觉得人人都在针对我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心理测量的研究方法,对山西师范大学2012—2015 级新生在人际敏感方面的情况进行研究与分析,并对其中 2012 级部分学生进行纵向追踪,对 2012—2015 级大学新生在入学时使用 SCL-90 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其中有效数据 15 290 份,其中男生  2 986 名,女生 12 304 名,对其在人际敏感因子上的得分进行统计分析。

在 2014年再次使用 SCL-90 对生命科学学院和食品科学学院五个班级的 2012 级学生进行纵向研究,回收有效问卷204 份,其中男生 12 名,女生 192 名。

1.2  方法

SCL-90 由 Derogatis 编制,具有较高的信、效度,是在心理健康领域中应用较为广泛的量表。该量表由 90 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均采用 1~5 级评分制,分别表示无、轻度、中度、重度、极重。

一般采用总分和 9 个因子分作为反映被试心理健康水平的统计指标,在 9 个因子中,人际敏感因子的得分反映了被试在人际敏感心理症状上的情况,因子分越高,表明相关症状越严重。

本研究以≥2.5 分表示其严重程度达到或超过中等以上强度,表明被试可能存在比较明显的人际敏感问题。

1.3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的数据采用 SPSS 17.0 软件进行统计处理,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意义。

人际敏感和社交恐惧症,我觉得人人都在针对我

2、结果

2012—2015 级新生人际敏感状况:对2012级新生在SCL-9各因子上的得分情况进行统计,共计2905人,其中男生570名,女生2335名。

各因子中等以上强度的检出人数(由高到低)依次为强迫症状101名、人际敏感60名、焦虑35名、抑郁30名、敌对27名、偏执26名、其他24名、恐怖20名、精神病性18名、躯体化9名。

对2013级新生在 SCL-90 各因子上的得分情况进行统计,共计3410人,其中男生627名,女生2783名。各因子中等以上强度的检出人数(由高到低)依次为强迫症状 79 名、人际敏感 58 名、抑郁32名、偏执25名、焦虑23名、恐怖、其他各15名,躯体化12名,精神病性12 名,敌对9名。

对2014级新生SCL-90各因子的情况进行统计,共计360名,其中男生 685名,女生2921名。各因子中等以上强度的检出情况(由高到低)依次为强迫症状 58 名、人际敏感44名、恐怖17名、偏执15名、焦虑14名、抑郁11名、敌对9名、精神病性6名、其他6名、躯体化3名。

以上数据显示 2012、2013、2014 级新生中等以上强度的人际敏感问题较为突出,检出人数多于除强迫症状外的其他心理症状。

对2015级新生 SCL-90各因子不同严重程度的人数进行统计,共计5369名,其中男生1104名,女生4265名,结果显示,在人际敏感症状上存在中度以上问题的学生491名,仅次于中度以上强迫症状 772名,高于中度以上其他心理症状。

人际敏感和社交恐惧症,我觉得人人都在针对我

3、讨论

对大学新生 SCL-90 各因子进行的统计分析表明,大学生在人际敏感方面的心理症状较为突出,中等以上强度检出人数仅次于强迫症状,明显多于其他常见的心理症状,如抑郁、焦虑、偏执、恐怖等。

后续的追踪研究表明,人际敏感问题在学生的大学生涯中持续高发,仅次于强迫症状,高于抑郁、焦虑、敌对等其他心理症状。与以往类似的研究结论相同。

由此可见,人际敏感是高校学生中较为突出的心理症状,是大学生的主要心理困扰。迄今为止人际敏感的性别研究仍存在争议,一些研究表明人际敏感在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另一些研究则表明女性的人际敏感问题更为严重。

以往的研究认为,人际敏感问题的产生与较多的内外因素有关,例如,文化、家庭教养环境和方式、学习和生活经历、创伤和负性事件,以及个体的年龄、社会地位、动机、认知偏差、消极情感、人格特质、应对方式等。

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中,我们发现,人际敏感常常伴随着两个重要的心理现象:

①人际敏感与个体的自尊有关,存在人际敏感症状的个体往往存在“脆弱高自尊”的情况,自尊的稳定性不强,自我价值依赖于具体领域的成就和他人的评价,由于拥有潜在的自我怀疑而对潜在的消极评价信息非常敏感,表现出防御性反应。

②人际敏感与人际交往经验、技能的缺失和低下有关,具体表现为,感觉人际关系复杂;不知道如何与人交往;想改变自己的交往现状,不知道怎么去做;难以应对宿舍生活习惯不合导致的摩擦等。

此外,学生对自己缺乏人际交往经验和技能的元认知以及学习人际交往中的挫折也可能会放大其自卑感,导致人际敏感状况的加剧。研究者一致认为后天的学习经历可以很好地改善个体的人际敏感程度。

案例研究表明,基于认知行为疗法、元认知干预技术、积极心理治疗等理论和技术的心理咨询对改善个体的人际敏感有着良好的作用。

基于本文的研究结果,人际敏感是大学生中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个体心理咨询难免存在覆盖面低、缺乏效率、较为被动等问题。

因此,在应对高校学生人际敏感问题时,有必要采取更为主动、高效和简便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例如,通过专题讲座或选修课讲解相关知识,并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训练技术,与个体或团体自助训练结合进行,以改善广大学生的人际敏感症状。

参考文献

郑雯婷,王立刚,石菊红.大学生人际敏感状况研究[J].校园心理,2017,15(06):442-444.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 心理职业价值观悲观主义外貌焦虑治疗师社交恐惧症霍格沃茨心理效应九型人格绿帽心理医生桃花运情商测试双向情感障碍产后抑郁测试原生家庭PUA职业性格心理测评思维反刍心理学回避型人格障碍容貌焦虑边缘性人格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