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最近,我才更充分地意识到为什么我会成为荣格分析师,而非其他流派的分析师或治疗师。这一认识来得很慢,也许是因为我的大部分分析工作都受到精神分析技术和思维的影响,它被掩盖在了这一点下。
通过与来自其他背景的分析师合作,我发现分析心理学与其他精神分析学派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我作为荣格分析师的认同得到巩固。在这里,我所指的是,我们思考「self」概念及其自性化动力的方式不同。
你可能会说,严格说,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是不可能发现自己「oneself」的,因为并不存在一个荣格所说的自性在那里等待被发现。在精神分析传统中,self是自我发展的副产品。相比之下,对荣格来说,自性是主要的,而自我「ego」是从自性(Self)发展而来的。
Self保持着它的神秘,我们永远不能完全了解或接受它,因为我们依靠相对较低层次的自我来感知它。也许这些在理解上的艰难,导致了对Self本质非常不同的理解。分析心理学认为Self(自性)有很多内容,包括心灵结构、发展过程、先验假设、情感体验和原型。它被描绘成身体和心灵的整体、神的意象、无法抵抗的情感体验、对立面的结合和引导个体生命旅程的动力。后一种观点是典型的荣格派观点。
尽管,如赛明顿(1993)和科胡特(1971)等精神分析家曾以类似的方式讨论过self(自体),但在很大程度上,精神分析仍然将self (自我)视为头脑中的一种结构,类似于客体表征,而不是一种能动性「agency」。沃伦·科尔曼(2000)强调将self视为一种心理过程而不是事物。在这个意义上,他将self描绘为一种能动性,而不是一种有内容的心理结构。
本文作者Martin Alan Schmidt将于2021年6月28日晚19:30主讲心灵花园云课堂第二期:青少年时期父亲功能的作用。
心灵花园云课堂,是由广东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广东省心理分析研究会、洗心岛教育共同发起的系列公益课堂,主要由心灵花园公益项目部负责组织运营。
自性化
「自性化」描述了这种能动性是如何运作的。荣格把它看作是自我实现、发现和体验人生意义和目的的过程。一个人找到自己并成为真正的自己的方式,取决于对立面的相互作用和整合。例如,意识和无意识、个人与集体、心灵与肉体、神与人、生与死。我认为分析是一个自性化的过程。它不仅促进而且加速了自性化,并在患者与分析师之间的关系中创造条件,为精妙的体验和个体的转化提供了可能,否则这些可能不会发生。
一些人认为,与分析之外更全面的“真实”关系相比,分析关系是做作的、不真实的。然而,和斯蒂芬·米切尔(1993)一样,我相信,正是分析情境的不真实维度,通常使一种更真实、更冒险、更深刻的体验成为可能。这是因为分析情境允许参与的双方都加入到对真相的探求中。在非分析性的关系中,为了社会接受而做出的妥协往往会禁止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和体验自我。从这个意义上说,分析情境比非分析性情境更真实,对于分析师和患者来说都是如此。当然,同样重要的,要找到一种方法将在分析关系中实现的自性体验转化到日常生活中。
自性化的概念是荣格心理学的基石。现在,我将回顾他关于这个主题的思考的一些显著特征,并讨论其中产生的一些问题。这是一个无法用一篇论文来涵盖的庞大课题,所以我把重点放在了那些我认为与分析中发现自我的概念最相关的领域。
01、集体和个人
荣格(1935)强调自性化需要集体因素和个人因素两者的整合。神经症是一种集体精神被否认的状态,而精神病患者则是个体被否定了,原型膨胀后压倒了自我。
如果一个人过分关心自己的个人事务和地位,那么他可能过分认同自己的人格面具。例如,在家里说教的学校老师,或从不停止分析的分析师。他们过着如此狭隘的生活,专注于短视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目标,否定集体的价值。这可能导致一种自恋的疏远,远离对自己和自己在社会中地位的更深层次的认识。
在精神错乱中,病人被「集体无意识」所占据,耽溺于内部世界和过程,丧失了对外部人际关系和工作的兴趣。
正如荣格所说:自性化的目的,一方面是要去除人格面具的虚假包装,另一方面是要去除原始意象的暗示力量。(荣格1935,第269段)
02、生命的两个阶段
福特汉姆(1985)描述了自性化是如何从婴儿期开始的,但荣格主要将其视为人生后半段的发展。
在前半段,人们关注的是自我的扩展和对集体规范的适应,比如建立个人的社会地位。
后半生关注的是面对死亡,寻找生活的意义,以及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扮演的独特角色。
正是在自性化协商过程的变迁中,荣格看到神经症的主要原因,年轻人的神经症来自对生活的恐惧,而老年人的神经症来自对过时的年轻态度的执着和对死亡的畏惧。
03、关系
自性是关系化的,自性化依赖于与他人的关系。荣格甚至说:自性是关系性……它只存在于你的外显中,不是你是自性,而是你做出了自性。自性出现在你的行为中,而行为总是意味着关系。(荣格1935-1939,第73页)
然而,在他的自传中,荣格(1961)向我们提出了一个谜题。他声明自性化的目标是脱离情感关系。他称情感关系为被拴住的,是因为它们是带着对他人期待的欲望关系,他建议为了达到客观性和自性化,一个人需要收回与他人的情感联系的投射。从这个角度来看,分析可以被视为分析师和患者之间情感关系的演绎,解决在移情和反移情解决过程中的这种投射的内射。毫无疑问,荣格将移情现象描述为自性化过程中最重要的综合症之一。
04、状态还是过程
另一个令人困惑的领域是,荣格认为自性化是一种能够达到的状态,还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回忆·梦·思考》中(同上,第188页),他宣称寻找作为自性表达的曼陀罗,是为了达到终极目标。
福特汉姆(1985) 对这个“终极”提出了有趣的思考。认为这代表了一种无始无终的状态,类似于比昂的“O”(1977),它没有欲望,没有记忆,没有思想,没有意象,但是通过转化,所有这些都可以从中分解。在这里,没有意识,也没有无意识,这是一种孕育性的缺席 (福特汉姆1985,第33页)。
荣格(1961,第276页)也隐晦地提到了他自己自性化的“完成”。在他妻子死后,他在梦中体验到有关他妻子的客观性,他将其描述为「完全自性化」的一部分。然而,荣格体会到的自我实现不同于东方的神秘思想中的涅槃或达到无极三摩地——瑜伽士所达到的完美状态(1939年,第520段)。
对于这种神秘主义者描述的「普遍意识」,他理解为等同于无意识,在那种状态下,无意识吞噬了自我意识。他指出,“普遍意识”在术语上是矛盾的,因为排斥和歧视是一切声称为“意识”的事物的根源。
荣格承认,瑜伽修行者可以达到一种非凡的意识延伸状态,其中主体和客体几乎完全相同。但他也认为,自性化是一个积极的持续过程,而不是一种静态。他宣称:
意识应该捍卫它的理性,保护自己。而无意识的混乱生活也应该被给予机会,让它在我们能够承受的范围内拥有自己的方式,这意味着公开的冲突和公开的合作。(同上,第288段)
我发现,我认为自性化是一个永远不会完成的过程,但是会产生一种体验,让人在某个瞬间感觉它好像已经实现了。
本文节选自作者论文《自性化:在分析中发现自我、承担风险和做出牺牲》,原刊于《心理分析》杂志,经作者授权刊载,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560602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3179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7944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210399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732874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