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初二那年爸妈离婚了。Ta们到现在还是矛盾重重,今天又因为种种原因吵架,每次过年都是这样。我觉得很烦,还感觉自己是不是抑郁了,找不到人生方向。我现在恐婚,又觉得空虚,也感觉不到在这个社会中的存在感。总觉得自己不够优秀,想做点什么可是没有动力,觉得很矛盾。店长,我该怎么办呢?
家,可以爱人,也能伤人。但无论它是怎样的形态,会带给我们怎样的经历和影响,我们始终都期待着最终能与它和解。因为虽然改变不了过去,但是现在和未来是我们自己要过的人生。我们当然总是希望能再好一点点。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问题。
读到这位糖丸儿的来信,我很想抱一抱小的时候在充满争吵的家庭中,不知所措的长大的这位糖丸儿。也很想抱抱在不完美的家庭中长大的自己,还有在这么多的评论和留言里边,因为家庭受到影响的糖丸儿们。想抱的人有点太多了,抱不过来哈~
还是有所牵扯和纠缠所以,原生家庭这个话题它实在是太广了,和每个人好像都有关系。
每本书里边都有自己的侧重点。一个是挺出名的这本书,《与内心的小孩对话:如何治愈你的童年创伤》;还有一本书是《与真实的自己和解》;最后一本是《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
这些书名好像每一个都和自己有关系,但如何能让这些书真正地帮到自己,是我一直以来在视频当中想要和大家传达和分享的。我们看看今天这三位朋友给我们带来些怎样的启示。
为什么家会伤人
这位糖丸儿来信其实很短,几句话,一个混乱家庭的样子已经非常生动得呈现在我们眼前了:父母长期的争吵,孩子被夹在中间。
刚才我提到的最后一本书,《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里面就这样写道:“家庭是一个体系。体系中的每个成员都在默默地配合着这个家庭体系当中的平衡。无论这种平衡是健康的还是有毒的,我们都会努力去维持某种平衡。”我觉得这句总结说得太好了,其实就是很多时候我们和家庭有时候痛苦,好像又幸福,是非常混乱的交织纠缠在一起的那种状态。
我们都是在找一种平衡。我们也许长时间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没有爆发,就是因为虽然那种平衡不健康,但那是我们努力能维持的一个现状。只不过长大了以后,你面对了更多的事情,有了更多的困扰,同时也有了更多的力量。你想要去改变一下自己长期以来一直不满意的这种平衡,才有了现在的困扰。
比如说这个书中就举了一些例子。例如当那个儿子试图和父亲开诚布公地去谈一谈父亲酗酒的事情的时候,父亲矢口否认。然后母亲也开始为父亲去辩护,然后这个家庭当中还有Ta自己的姐姐们也是出于息事宁人的态度,在阻拦这个孩子去把这件事情放在桌面上去谈。就好像所有人都在努力,哪怕都知道这已经是事实的情况下,还是想要通过各种掩饰把它给按下来、压抑下来。
所以你会发现,当你想要改变什么的时候,所有的家庭成员都跳出来了,然后去阻止你打破我们已经建立的这个平衡。所以在一个受伤的家庭当中,每个人其实都受了不同类型的伤。但由于这种不健康的平衡的强大的力量和存在好像每个人都没有办法逃脱出来。
像这位糖丸儿的家庭里,父母的关系是紧张的、争吵不断的,对吧?都离婚了,但是这种争吵还是在持续。那作为孩子的糖丸儿或许只能置身事外,因为如果Ta试图打破这种平衡的话,Ta就会被卷入父母的争执。没准父母正不知道去哪发泄的这个怒火,就撒到这个打破平衡,但是为了往更好方向改变的这个孩子的身上了。你说Ta冤不冤。本来父母互相是敌人,然后你要是出去想要去阻止这场战争,那很可能你和Ta们变成了对立的方向,你变成了Ta们的敌人。
而从另一个角度上来看,作为子女的我们,身处这样的环境里,每天看到的都是父母不健康的互动方式,从而影响到的就是我们去理解亲密关系的时候的一个态度、一个思维。我们可能会片面地认为亲密的关系、婚姻的关系,最后都会沦为、你看到的这个样子。只有这一个模板,你想象不到其它的可能。你也会担心,会恐惧。我在这样一个家庭里成长起来的,然后我每天看到的都是这样的范本。那我之后组建的家庭是不是也会像Ta们一样?
在每天去沉浸在、浸泡在父母的争执当中,你就会积累,而且是长久地积累一种无力感。那就会影响我们自己的认知。
我们会觉得真的在面对一些矛盾和冲突的时候,我们自己是没有什么力量去应对去改变的。就好像我们的存在没什么太大的价值,起不到什么作用。甚至在家里边,也感觉不到情感。就是几个家庭成员之间不是用情感去连接的,好像是某种恐惧。
比如说像刚才,所有的家庭成员都想息事宁人,反而是通过这种方式连接起来的。就好像是,只有要息事宁人的才是这个家庭的一份子。想要去真正解决问题的反而跟大家格格不入。那这种想做正确的事情,却不被这个家庭所接纳,那怎么办呢?
你最后就可能会转成自我的一种攻击,那是不是我就是那个挑事的呀!我是不是就是让这个家庭打破平静,然后反而变得更糟的人呀!反而变成了自我怀疑了。
那这样一来总是产生“我不够优秀,然后好像也做不了什么的”这种情绪这种自我认知。它不只是在你看待家庭关系的时候会这么想,它会泛化到你生活当中的各个部分。
泛化这个概念我们之前文章当中也经常讲,给大家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个谚语大家都听过,对吧?其实就是非常生动的一个泛化的解释。你十年前被蛇咬了,那你之后怕蛇,这是很正常很容易理解的一个现象。但是如果你不仅怕蛇,任何和蛇长得一样的形状的绳子你都会害怕,甚至更严重的泛化是,比如说,当时那个蛇皮是黑白相间的,还是说有绿色黄色花纹。那你之后看到任何一个可能会让你想起那个不好记忆的这种元素,都会刺激你,那这个泛化的程度就比较严重了。
所以大家现在可以去回顾一下,去审视一下自己生活里边的这种泛化的程度是怎么样的。你曾经可能遇到一些伤害,那你觉得这个伤害对你生活的影响,占了百分之多少?如果说是特别特别类似的事情发生了,你才会有这种情绪上的波动,那其实还在一个相对来说正常的范围里边。但是如果你发现只要有一点相似的因素,只要有一点让你觉得会想起这个回忆,而且比较频繁的话,那这个泛化的程度就比较高了。
我也是要提醒大家引起注意。因为泛化的程度比较高,它是刹不住闸的。就好像是,大家可以想象一个一个白色的染缸里边,你有一滴墨进去可能还是白色的。两滴墨、三滴墨可能还是白色的。但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个墨汁,一滴一滴一滴一直往里持续的时候,最后本来白色的这个染缸就变成黑色的。
所以泛化就是那个墨汁,有一点是没事的,我们大部分情况下还是可以正常生活的。但是你一定要警惕,那个墨汁慢慢地让你本来的颜色变得需要用另外一个颜色去形容的时候,那你可能就不是你自己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千万不要一个人硬撑,一定要寻求专业的帮助。因为当你的颜色从白色慢慢得变成灰色、深灰,甚至黑色来形容的时候,那说明你需要帮助了。
与原生家庭告别
2
我很喜欢《与内心的小孩对话》这本书里边给我们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就是我们去回溯过去探索自己的原生家庭,真的不是容易的事情,可能会激起你很多的情绪体验。
比如说回忆曾经得时候你直接意识到,现实中的父母和你期盼当中的父母真的相差很远的时候,也逐渐地感受到自己的童年过得那么惨、那么失落、那么多悲伤、那么多负面的情绪。你终于认清了自己期待中父母的样子,和你现实当中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时候,你会经历一个哀伤的过程、一个哀悼的过程。
就像是我们失去了一位亲人,我们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宠物、自己心爱的玩具的时候产生的那种情绪一样。就是它意味着和某种东西告别了,和某种重要的东西告别了。所以这种真的认识到失去的心理状态,就是面对的过程,就是接纳的过程。那个时候你可能想要大哭一场,或者是其它的一些方式来进行告别。
也许年迈的父母也意识到了,自己曾经在你童年的时候的一些行为是不好的。Ta也在经历一个二次的成长。也许你们可以进行一个非常坦诚的对话。或者你们没有机会进行这样的对话,你也可以为你想象中的理想的父母写一封悼念的信。就是你想象中的那个父母,Ta在你意识到失去的那一刻确实不存在了。你会很难过很伤心,会很想念Ta,会很遗憾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把Ta们写出来,写成一封信。
像悼念的方式还有很多,但不管是哪一种,我们都需要经历这个过程才能真的完成分离的这个过程。
“分离”也是我从这个糖丸儿的这个来信当中感受到的一个主题。从信的内容来看,糖丸儿的父母虽然离婚了,但是还会一起过年,然后保持一些联系,聚在一起的时候会争吵。那这样复杂的关联对于父母、孩子和整个家庭可能是有很大很大的作用、意义和影响的。
虽然我们不清楚这样的纠缠,它到底意味着什么。父母这种藕断丝连的关系意味着什么。但看起来和糖丸儿不喜欢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然后又很难将自己的这个生活,未来,和自己的家庭划分得那么清晰。是有某种关联的,好像是相互呼应的。所以我不知道这位糖丸儿本身与自己的这个原生家庭剪不断理还乱的这个关系,在你的心里究竟代表着什么。
比如说你会觉得,如果完全和原生家庭去建立清晰的一个边界,就相当于抛弃了父母吗?就相当于真的承认Ta们不在一起了。因为对于很多人来说其实离婚已经是一个比较明确的分开的迹象或者是证据了。
但很多离婚的家庭还是会在一起生活,有很多很多的交集。那其实慢慢地这个离婚的这个证据就会变得微弱,产生了某种幻觉,就好像是不是以后还有可能,还有某种希望。我们之间的这种连结还是在以某种方式存在着。
再比如可能是什么样的意义呢?在这样不健康的家庭体系当中,就是一个不健康的平衡是,虽然我是一个不开心的孩子,但我至少还是一个孩子。那如果我完全打破了这种平衡,我连一个不开心的孩子都做不了了,那就只能做一个不开心的大人。
在一个不开心的孩子和一个不开心的大人之间,我们本能还是想选择做一个不开心的孩子的。因为那意味着我们还有机会得到父母修正过后的爱。或者是哪怕没有修正,但仍旧是一个父母和孩子的关系。
这些都只是猜测啊,都只是猜测。更多的是可能需要去激发大家自己去想,为什么某种糟糕的状态它一直在持续着?一定一定有你认为,超脱于这个表面,隐藏在下面的,更深层次的你想要去守护的一个东西。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你想守护的那个东西是什么。
因为这是你自己的人生
3
与自己的原生家庭告别和解不是为了指责父母,或者说埋怨自己的出身。也并非是那种说,哦,我原谅所有人,我原谅过去,我原谅一切的那种状态。
都不是。
我们现在正在过的人生和以后要过的人生是你自己的。这个部分它就像是那个白色的染缸一样,它还没有被墨汁完全侵袭、被完全占有。它还是一个未知,它还能够按照你的方式存在和出现。
而父母的人生和你的人生可以是完全不相同的,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完全用更独立的方式去各自发展的。所以怎么样和解呢?关键词就是要先告别。告别这个你依赖了很久的平衡,告别了你要打破这个平衡要承受的那些情绪。
怎么告别呢?在刚才我们没有聊到的这本书里边,《与真实的自己和解》。有很多关于自我共情/同情的练习,正念啊,冥想啊什么的,是经常被推荐的。今天还是要再说一下,虽然它已经是很广泛的一个方式了,但还是有很多人可能不太习惯,或者不知道怎么样正确得去使用它。
就比如,我是一个焦虑体质的人,我经常在事情特别多的时候会焦虑。但是我自己其实也不是一个特别习惯长期的用冥想的这种方式来去调节的人。但是我最近发现呢,我又增强了一个对于冥想的这种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就是最近事儿又变多了。然后我在工作的时候可能想着另外一件事情,然后呼吸就特别的急促。那不用冥想的这种方式,我们可能会想的方法是怎么样赶紧消除这种急迫感,这种难受的感觉对吧。
但是冥想的方式就是,这时候我们可以深呼吸。但是在呼吸特别急促的时候,你的呼吸的声音可能是特别重特别大。但是可以通过冥想这个过程去实践接纳。
它教你好好听你喘的大粗气的这个急促的呼吸声,你那个焦虑的声音,就好像是在安抚一个受伤的小动物一样。你就想,Ta为什么呼吸声这么大这么粗这么难听呢?就是因为Ta现在事太多了,然后确实很辛苦,所以这个声音难听就难听。那你就给Ta一个自由的空间让Ta自由地去呼吸,自由地去表达。
我最近基本上都是如果做事情的时候会呼吸特别急促,然后那我就停下来,深深得呼吸几口。目的不是为了让这个呼吸不要急促了,而是就提醒自己,我现在确实就是在这样一个状态当中。看到了、注意到了,也理解了就好了。
所以我就发现最近我经历了一个新的状态,就是焦虑还是在的,但它好像变成了一个不会把我吞噬的情绪。而是,像一个紧张的小动物在我旁边坐着,我走到哪它就跟到哪的这样一种关系状态,挺奇妙的。它不会加重你的焦虑情绪,是我现在可以努力做到的一种平衡的状态。
而且我就在想,如果我在追求我梦想的这个过程当中,然后这个紧张不安焦虑的小动物它就一直跟着我,走到哪它就跟着我,像跟屁虫一样。但是它又不是要吃掉我,吸干我的血。我觉得它如果一辈子想跟着我,那就跟着吧!
所以说到这的话就跟咱视频一开始跟大家分享的感觉差不多吧。原生家庭这个议题太大了,真的没有什么万能的解药可以解决所有原生家庭的问题。安慰记能做到的就是大家想聊的时候,在这里都可以聊一聊,听一听,也许其中有一种方法是很适合自己的。
也许发现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是没有办法好好地继续生活下去的,去保护你未来的那个白色染缸的。那除了自我疗愈之外,大家一定不要害怕去求助!
相信一个人是真的很难,很难,但不要放弃。有一个人也许在某个地方等着被你相信的这种可能性。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16435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614505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161585 人想测
立即测试
215711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51125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