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依恋理论
依恋理论,是指婴儿与抚育者(一般是母亲)在交往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结,个体会在这种情感联结的基础上,形成适应环境的“内部工作模式”,这种内部工作模式影响着个体对他人和对自我的认识。
这个“内部工作模式”包含两部分——重要他人部分和自我部分。前者是个体所认为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后者是个体对于自己获得安全感的能力以及是否值得与某个对象建立亲密关系的评判,这些认识,都是个体在婴儿时期与外界交往的经验上建立的。
例如,当婴儿与母亲分离而产生不安全感时,会本能地做出哭闹、伸手寻找母亲等行为,如果母亲对婴儿发出的信号较为敏感,并且能及时采取正确回应,如照顾行为来回应婴儿,那么婴儿就会认为母亲是非常爱护自己的,自己也是值得被爱的,同时也值得与母亲建立亲密关系。这时婴儿与母亲之间就会建立依恋系统,并且这个依恋系统的内部工作模型是安全和稳定的;
相反,如果母亲较为冷漠,没有亲密行为反应,婴儿就会对这段关系中的母亲与自己产生消极心理表征。
后来心理学家们发现,个体在婴儿时期建立的这种“内部工作模型”是终身性的,在个体成年之后依然会对个体产生影响,影响着个体对他人以及对自我的认识,因此便会影响个体与伴侣的亲密关系。
为了区分于婴儿时期的依恋系统,心理学家们将个体在婴儿时期建立的内部工作模式基础上发展出的对伴侣和自我的认识系统定义为“成人依恋”。
在成人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中,同样有着重要的两部分——伴侣和自我,分别是个体对伴侣和对自我的认识。
二、不同的依恋类型
由于个体“内部工作模式”的不同,即个体对伴侣和对自我的认识不同,心理学家将成人依恋分为两个维度——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从而定义了四种依恋类型。
依恋焦虑维度强调自我部分中自我从伴侣获得安全感的能力和对自我价值的评价;
依恋回避维度强调伴侣部分中伴侣的行为反应。
由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所决定的四种依恋类型的工作模型为:
安全型——低焦虑、低回避,认为自己和他人都是值得被爱的;
恐惧型——高焦虑、高回避,认为自己和他人都是不值得被爱的;
专注型——高焦虑、低回避,认为他人值得被爱,自己是没有价值的;
冷漠型——低焦虑、高回避,认为自己是值得被爱的,但对他人行为看法比较消极。
三、不同依恋类型对亲密关系质量的影响
1. 不同依恋类型的个体归因方式不同
在各种成人依恋中,安全型的个体往往对另一半的反应更有信心,体现出一种充满爱与安全的认知方式,而非安全型的个体自我价值感较低,对另一半不信任,在解释事件时更倾向于认为伴侣是故意拒绝亲密。因此,安全型依恋倾向于进行积极归因,而不安全型依恋倾向于进行消极归因。
在依恋焦虑维度,成人依恋关系中焦虑水平高的个体,容易感到担忧和不安,当生活中与伴侣遇到一些矛盾、冲突和不顺利等消极生活事件时,会进行消极的归因。
例如,伴侣没有给予自己所需要的支持,没有完成TA应做的家务时,依恋焦虑水平高的伴侣通常会把伴侣的这些消极事件归因为伴侣内部自身的原因,认为是伴侣自私、懒惰,不够爱自己,并且还会进行普遍性归因,把这种归因泛化到生活的其他情景中,认为伴侣在其他情况下也是如此。
这种消极的归因所产生的非理性认知会引发一系列不良的情绪反应和过激的行为举措,这些在亲密关系中就会转变为怨怼不满的情绪和无理的责备,在持久的相处中,这些都会逐渐消磨掉感情。
因此,依恋焦虑的个体在面对冲突与矛盾时的消极归因使伴侣之间的矛盾加深,从而产生对关系的挫败感,导致亲密关系质量降低。
在依恋回避维度,对于成人依恋关系表现回避的情侣,当恋爱过程中遇到消极事件时,个体对另一半表现出冷漠、疏远,遇到矛盾冲突时不主动和及时沟通解决,而是采取逃避和猜测的态度,这些都会直接影响情侣之间亲密关系的质量。
例如当伴侣因为工作或学习原因而缺少对个体的陪伴时,依恋回避高的个体会消极地猜测伴侣可能出轨并对伴侣心怀不满甚至产生怨恨,但是当见到伴侣时却不愿意与伴侣沟通,而是一味地发脾气,这样无疑会对亲密关系造成不好的影响。
如果个体再把这些矛盾和冲突归因为伴侣个人内部的原因,并且泛化到其他情景中,那么,对于依恋回避的情侣的亲密关系质量就会产生更大的伤害和影响。
2. 不同依恋类型的个体的沟通方式不同
不同依恋类型的个体在沟通模式中表现也有所不同,其中安全型依恋个体在恋爱关系中采用建设性沟通模式(主动、积极、有效的沟通)最多,而要求/回避模式(一方要求交流而一方回避,拒绝交流)与相互回避模式(双方都回避,拒绝交流)最少。
安全型依恋个体在最初与母亲的亲密关系互动中,自己焦虑、恐惧等不安的行为能够被母亲及时发现,并获得积极反馈,从而促使个体不安全感体验程度降低,建立自己与他人沟通交流的积极联结,因此安全型依恋个体的内在自我-他人工作模型是稳定的、积极的;
这种积极联结固化成稳定的成人依恋系统后,当安全型个体面对冲突时,能够采用有效的行为反应方式进行沟通,甚至当伴侣采用消极应对方式时,他们体验到的不安全感也没有那么强烈,仍能采用较为积极的方式沟通。
而由于非安全型个体成人依恋系统中对自我-他人的认知存在偏差,人际效能感较低,表现出情绪控制能力较差,亲和能力和利他效能较低,从而不利于产生有效沟通,因此非安全型个体体验到较多的要求/回避沟通模式与相互回避沟通模式,较少的建设性沟通模式。
在三种非安全型依恋中,恐惧型个体由于既有较高的依恋焦虑水平,又存在较高的依恋回避水平,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再加之恐惧型个体较强的封闭性以及较少的自我表露,导致个体既有对安全感的强烈需求的动机,迫切想与伴侣进行沟通,提出自身诉求,又存在较高水平的焦虑等消极情绪以及封闭性的防御行为,个体会因此陷入矛盾之中。
同时,个体自身的消极反应,如不合理的情绪表达等,会促使伴侣产生消极的反馈,进而双方会形成不良的互动。
在这种不良互动中,会产生更多的要求/回避沟通模式或者相互回避沟通模式。因此恐惧型个体体验到的要求/回避沟通模式最多,建设性沟通模式最少。
总的来说,安全型依恋个体在亲密关系中能积极评价自我以及伴侣的价值、对伴侣行为进行积极归因并且在遇到问题时能采取积极有效的沟通方式,因此亲密关系的质量高于其他三种依恋类型。
在认识了各种依恋类型以及不同依恋类型对亲密关系质量的影响之后,我们应当重视认知在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对于负性事件多采用外部的、非普遍的归因方式,而对于正性的事件多采用内部的、普遍的归因方式;在遇到问题时,主动与伴侣进行积极有效的建设性沟通。
这样,在与恋人的相处过程中,才能从更加善意的角度来理解伴侣的行为并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和矛盾,与恋人的恋情才能更加稳定和甜蜜。
参考文献
[1]刘聚红、钟歆、王洋、Todd Jackson.爱情关系:基于成人依恋风格的视角.心理科学.2015
[2]袁悦.大学生人格特征、成人依恋与恋爱质量的关系研究.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3]张晓宇.大学生成人依恋、沟通模式与沟通行为对恋爱质量的影响.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4]侯静、宋蕾.大学生情侣成人依恋与亲密关系质量:归因的中介作用.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9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83664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89105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8908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652545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24814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