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3月30日是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
这是一个让人情绪十分复杂的节日。尤其是这些年,发病率越来越高,它就像哈利波特中的摄魂怪一样,每天在世间游荡,吞噬着人们的希望和勇气。
据统计,目前全球有超过30.5亿人患有抑郁障碍,中国泛抑郁人数接近1亿。
其中近五成的抑郁症患者年龄在18~25岁之间,72%的患者确诊年龄在25岁以前,大部分人的初次确诊时间集中在中学、大学和工作阶段,即青春期开始后出现抑郁症状,而这几年有了逐渐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
抑郁研究所《2020年中国抑郁症领域蓝皮书》调研报告表明有近3000万儿童和青少年正遭受情绪障碍的困扰。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
然而,由于青春期的特殊性,却经常被误诊为“青春期综合症”。
很多时候,总是要等到悲剧发生了,我们才会意识到抑郁症原来离“阳光少年”那么近。
01、死于抑郁症的“张一得”
“天才青年”张一得就是死于抑郁症。
以世俗的标准,他是当之无愧的天之骄子。
高中时,凭借特别优异的成绩考入苏州一所国际学校,不仅学费全免,每年还能获得20万奖学金。
高中毕业后,他又以118分的托福成绩考入被誉为“美国南部哈佛”的哈默里大学学习哲学。
他的优秀不仅仅体现在成绩上,其他方面也是出类拔萃。
16岁作为业余选手在国际专业自行车公路赛获得名次。
作为守门员,获得第一工业园杯足球赛MVP。
如果没有发生意外,他的人生必然一片光明。然而,这样一个“阳光俊朗”“人生开挂”的青年,却毫无预兆地在3月15日深夜,亲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年仅20岁。
消息传到国内后,很多人纷纷指责老得一直以来给的爱太多了,以至于他无法承受,只能选择这样决绝的方式给自己松绑。
他死后,老得在朋友圈写道:“他会在我心里永远那么阳光、帅气。”
不可否认他是爱他的,然而他至今依然想不明白一直灿若骄阳的儿子到底经历了什么,才会绝望到对人世没了一丁点眷恋。
可是,一切并非毫无预兆。
据广州日报全媒体报道,他的好友艾力透露,自己很早就知道一得患有抑郁症。而且,在大学面试的时候,就提到过要在18岁生日之后做一个墓碑图案的纹身,以纪念他从小学到中学最好的朋友。
那个朋友在初三那年毫无征兆地自杀了,原因成谜。
这件事情对一得造成了很深的影响,这也是他大学选择哲学专业,探究生命终极意义的原因。
他生前发的最后一条朋友圈写着“生活还要继续”,配图是在石头上摔碎的酒瓶。
更让人细思恐极的是,他的歌单里,收藏了9首“葬礼”主题的古典音乐。
然而,直到“死亡”撕开了所有的伪装,爱他、关心他的人才意识到他的内心早已经如酒瓶一样碎成一地。
如果,有人曾经在关心他飞得高不高的时候,也关心一下他累不累;如果他的好朋友突然去世后,有人陪着他哀悼;如果他撑得很累的时候,愿意找个人倾诉一下;如果社会在追捧神童的时候,能够给他预留一点平庸的空间;如果他的爸爸,从小没有付出那么多,给他多一些自由……
回过头去看,有很多的如果,可惜一切都来不及了。
面对抑郁症患者,我们总有太多误解。
尤其是面对如此优秀而阳光的少年,下意识里会否定他的负面情绪,想当然地认为“他有什么可郁闷的呢?已经那么优秀了”。
甚至他自己也内化了这种标准,下意识里将“抑郁”等同于“矫情”“软弱”“消极”,想默默地扛住一切考验,直到再也无力支撑。
02、青春期抑郁症很普遍
他的经历,让我想起了《小欢喜》中的英子。
和一得一样,她从小到大都是别人家的孩子,母亲虽然严格,但是却又实在挑不出什么毛病。
她是那么付出,那么为英子着想,甚至一想到不听她的话,英子都内疚到不行。
可是,细心的宋倩却没有发现连续一个多月,英子每天睁着眼睛到天明。她自己也不知道怎么了,更不知道该找谁求助。
在她的潜意识里,她觉得那么坚强的妈妈肯定不会相信自己得了抑郁症。
或者,知道后会因此过于自责。而这些都不是英子想要看到的。所以,最终她选择了逃离。
幸好宋倩及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带着她去看心理医生,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电视剧播出的时候,临近高考。屏幕外,有千千万万个同龄人,正承受着比她大很多的压力。
有些人看了,决定不再给孩子施加太大压力,多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
有些人却觉得,现在的孩子太矫情了,一点苦都吃不了,以后进了社会可怎么办。
张一得事件爆出后,也不乏这样的声音。
不可否认,坚强是一种很优秀的品质,然而并不是每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都一样强。
抑郁并不是矫情,而是心理长期承载了太多压力,却无法排解后的自然反应,就好像身体长期透支,必然要垮掉一样。
身体累了,我们知道要休息。心累了,却以为可以自行修复。
怎么可能呢?
心理学研究表明,抑郁情绪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干预,往往很难自行排解,而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初期,不那么严重的时候,很多人会觉得没有必要太当回事。可怕的是,当抑郁症愈发严重的时候,与希望感一并消失的还有他们的求助意愿。
无论是英子,还是一得,都是这样一步步走向灭亡的。
有研究表明,九成抑郁症患者想过自杀,36.7%的患者曾实施过自杀,30.5%的人多次自杀未遂。
至于原因,有两种解释。
一是,抑郁症改变了大脑的机构,导致决策能力下降、积极情绪变少、行事更为冲动。
二是,抑郁症实在太痛苦,即便是接受治疗,也没有明确的治愈时间,而且还有复发的可能性。这种不确定性增加了无希望感。人在极度痛苦而又不知如何作为的情况下,下意识里会觉得生不如死,不如死了痛快。
而青春期的孩子,本身就既敏感又脆弱,所以一旦换上抑郁症,很容易迅速恶化。
如果周围人没有及时发现,并给予适当的帮助,就容易变得像英子那样,甚至像张一得那样。
03、积极干预,坚定陪伴
青少年抑郁症的常见症状包括烦躁、易怒、悲伤、失眠,甚至可能出现自我伤害、自杀等倾向。
相对于成年人的沉默寡言,离群索居,他们更容易呈现出“易激怒”状态。
当孩子出现这些症状的时候,家长需要提高警惕,而不是简单地定性为青春期综合症或叛逆。
即便不是抑郁症,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每一种行为问题背后都对应着某种需求和求助,作为家长需要能够带着爱接收到,并积极回应。
当然,这会显得有点强人所难。
曾有人问我“十五岁的儿子得了抑郁症,我很想帮他,但是他却拒绝袒露心扉。是不是说明他其实内心里不希望我靠近他呢?”
我告诉他“事实正好相反,越是这个时候,他越是需要你的帮忙。”
“拒绝求助”是重度抑郁症的典型表现,所以当我们发现身边的人得了抑郁症却拒绝倾诉的时候,更要坚定地陪着他,直到他愿意敞开心扉。
“330对抗郁行动活动”发起人王刚说:“对于抑郁/躁郁症,看见和了解是改变的开始。”
如此而已。
只是需要注意的是,更多时候,他们需要的并不是我们的鼓励或者开导,而是无条件的接纳和坚定的陪伴。
在知乎上,有很多幸运的网友分享了自己走出抑郁症的经历。
他们说,犯病的时候,只想要一个解脱。
面对身边人的关心,内心既渴望,又想要逃离,非常纠结。
因为他们总是忍不住怀疑:
“你们是真的关心我吗?”
“你们真的理解我吗?”
“如果我一直好不了,你们会一直陪伴我身边吗?”
“我活着,于人于己,都是一种负担,不如死了更好。”
……
可是陪在身边的人,一直都充满爱意地陪伴左右,既没有嫌弃,也没有放弃希望。在那一刻,他们终于知道自己是被爱的,也重新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对抗抑郁症,全然接纳的爱是最好的解药,同时我们还要坚定信心。
正如《丈夫得了抑郁症》中的抑郁症丈夫在终于克服了抑郁症后,对人们说的那样:
只要自己不放弃希望,相信抑郁症就像感冒一样,或早或晚,迟早会被治愈。抑郁症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爱。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68362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6462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72302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87928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27651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