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咨学业的主角是青少年,有些父母自孩子读小学开始就在学习上花很多精力、投入很多资金,期望帮孩子打下更好的学习基础。持续12年的小学、初中、高中教育一直是父母强烈关注和投入的领域。我们知道整个社会容易把焦虑转向相对让人有可控感的高考或学业方面,因此家庭学业的主角(处于学龄期的青少年)承受着非常大的考试焦虑。
王聪,男,父母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博士,工作很好,赚钱很多。王聪来见咨询师的原因是:他在高中二年级的时候陷入了抑郁状态,学习动力下降,不愿意上课,上课也经常睡觉。老师将情况反映给父母,父母便不断提醒孩子要调整精力状态,上课要集中注意力。可是一段时间后,孩子的状态还是没有改变,老师的反馈让家长非常焦虑。1个月后,王聪不仅在期中考试中没有获得好成绩,而且有一周时间不愿意去上学,整个人的状况非常不好,甚至流露出轻生的念头。父母非常焦虑,因此带着王聪来见咨询师。
父母在介绍完王聪的情况后说:“我们不相信王聪会得抑郁,他的生活条件非常好,我们的家境也算是比较富裕的,没有任何经济上的担忧,孩子想要的所有东西,我们都会按最高配置买给他,他想去哪里,我们都会送他去。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他只要努力就会比我们有更好的未来,可以考上最好的大学,或者出国留学。他的生活条件比我们以前好太多了。”
在咨询的过程中,王聪打起精神回应了几句:“我确实状态不好,我看不进去书,我对未来感到一片迷茫,对生活也没有什么信心。”王聪说的这些话让父亲变得激动起来,父亲大声说:“你现在条件这么好,你从小开始就上最好的幼儿园,我们一直全力支持你的学业,你应该比我们学得更好,你没有借口比我们学得差。”父亲的话让王聪低下了头,他表示不想再谈论了。
事实上,王聪一直很努力,没有输在起跑线上。王聪的父母也很努力,虽然两个人都是在很好的单位里担任要职,但仍然会挤出时间陪王聪学习和旅游,给他准备更多的书籍、更好的电脑、更贵的游学项目等。他们全家人一直都非常努力。
王聪的父母都是从城镇走出来的,靠自己的努力出人头地,为整个家族争了气,并且他们的物质生活确实有着非常大的保障,过着比较富足的生活,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可是在王聪父母的心中,他们觉得自己的生活并不一定会一直稳定,也许他们的工作会发生变化,也许他们辛苦攒的钱会贬值,也许他们给儿子买的房子房价会跌,也许自己以后没钱送儿子出国留学……
他们言语的不一致也隐隐透露出对婚姻的担忧,他们太专注于工作,对彼此的了解和支持比以前少,这些都是他们的生活中非常隐蔽的焦虑内容。他们能够共同谈论的话题就是孩子的学业和未来,因此,高考焦虑成了他们的关键词。
李鑫的父母是城市的打工族,他们都是初中毕业就离开老家到大城市打工。李鑫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到李鑫上小学的年龄,父母才把他接到身边来。父母在城市里花钱为李鑫找了一所赞助的学校,他小学和初中的学业都非常好,但是高中时,李鑫必须要回到户口所在地读书,否则就没有高考资格。李鑫回去之后面临着一系列的不适应,他在高三时成绩下滑,父母非常焦虑,也非常失望。父亲在跟儿子发生冲突的时候还打了他,父亲说:“我们根本没有机会上大学,我们这么多年打工都是为了你,你回去之后居然不努力了。”在咨询过程中,李鑫的父亲流下了眼泪。
李鑫看到父亲落泪深感内疚,他谈到了自己的困难处境。因为他跟随父母在大城市里借读,在学校有更多机会接触和学到不同的知识。总体来讲,他在大城市的全面发展会更好一些。当李鑫回到老家之后,他发现老家的同学没有开阔的眼界,他们只懂得怎样答题——因为老师会花很多时间教答题的技巧。同学们从来不读课外书,也不参加课外活动,他们都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反复做题训练,所以在答题技巧上远远超过李鑫。
李鑫的城市口音也使家乡的小伙伴对他很排斥,他无法快速融入团体当中。这些都是李鑫面临的困难,而这些困难是父母想不到,也没有在短时间内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由于李鑫融入不了新环境,适应不了老师的教学方式,导致他的成绩下降很多。
咨询师在和这样有明显高考焦虑的家庭工作时,应对的方式有以下几点。
(1)要充分地共情
现如今,中国高考的状况跟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说每年出国留学的人要比以前多很多,学校也在不断探讨可以让学生快乐学习的方法,而不是唯分数论。虽然如今的高考现状已经发生了很多可喜的变化,但是整个社会和家庭依然关注高考、分数、学业,家长有这样的焦虑是需要我们给予充分理解的。
我们可以选择共情家长的焦虑:“虽然从1977年到2018年,中国高考录取率从约4.8%上升到81.13%,但我仍然相信你们对高考的焦虑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每个人都承受着非常痛苦的压力或处在很不舒服的状态。”
另外,也许除学业和考试焦虑之外,家庭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焦虑。家庭成员也许无法清楚表达自己在焦虑什么,但这些焦虑让人感到不舒服,这些事件叠加在一起让人难以应对。所以,心理咨询要求咨询师有系统式的反馈,一部分是对事情本身的反馈,还有一部分是对拓展领域的反馈。一个是对高考焦虑本身进行共情,一个是对最可能的相关焦虑进行共情。
(2)探讨细节
当这样的家庭来咨询的时候,它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焦点是高考、学习和分数。咨询师如果要跟这样的家庭工作,需要在焦点之外进行细化的讨论。也就是说,咨询师要在家庭想探讨的问题里细化其中的细节。
比如,父母反映孩子最近学习状况非常不好,那么咨询师细化工作的方式是问父母,孩子哪一个科目学得特别不好。有些咨询师可能会立刻告诉我说:“刘老师,父母说每一科都不好。当对方说每一科都不好的时候,我就没有办法了。”的确,我们需要在这样一种有挑战性的情境当中更细化地去探讨。如果这个母亲说自己孩子每一科都学得不好,接下来你可以说的更具体细化的一句话是:“请问他学得最不好的是哪一科?”学会这样的探讨技巧是非常必要的。
有的咨询师会问我:“刘老师,有一门是60分,有一门是58分,有一门是44分,这有很大区别吗?”当然,我们咨询工作的方向要放在这些微小的差异上。请记住,整个系统式咨询的特点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咨询师会在这一两分或者十到二十分的差别上做文章,那是我们未来工作的方向。
(3)细化情绪
我们要关注来访者及其家庭成员情绪上的微妙变化。比如,当母亲说孩子学得都不好时,我们会具体问哪一科学得最不好,母亲会说:“英语啊,每个单词都会错,简直错得一塌糊涂。”母亲的表情是愁云密布的。当我们接下来问哪一科没有那么糟糕时,母亲可能想了想说:“我觉得他数学好像还好一点儿,有两次还是及格了的。”
请注意,这个时候母亲的情绪可能会有一些变化,比如眉头皱得没那么紧了,眼神变得有一些灵动了,也许还露出了一点儿微笑,因为她提到孩子曾经有两次及格了。那么孩子在听到母亲谈论自己学习不好和学习没那么糟糕的时候,情绪也是会有变化的。母亲说英语很不好的时候,他是低头不看母亲的;当母亲提到数学有两次是及格的时候,孩子可能会抬起头,身体的姿势可能会变换。这些都代表了个体情绪的变化。
细化情绪的意思是,原来来访者或家庭在谈到高考焦虑、学业焦虑的时候,情绪是混在一起的。这个时候,我们要他们去处理一团负面的情绪,并推动情绪发生变化是件很困难的事。如果我们能够细化问题,也就是在一团乱麻里找到一个线头,比如我们注意到母亲谈到孩子有两次数学是及格的时候情绪发生了变化,那么这个点就是促进变化的关键点。我们可以用焦点解决的思路进行提问:“他这个学业就是令人很操心,可是他是怎么做到有两次数学成绩及格的?这两次的状态跟其他时候有什么不一样……”这会开启解决问题的模式。
在咨询里面,如果我们能够关注母亲的情绪变化,想要与母亲进行进一步探讨,我们可以说:“我注意到你说孩子英语成绩的时候是愁眉不展的,而谈到了他的数学,你甚至露出了一点儿笑容。请问你当时想到了什么?”母亲会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其实我儿子还是挺聪明的,他如果好好学的话,数学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他就是不好好学习,上课总是不认真听讲,放学回家不写作业。”
听到这里,孩子有可能暂时脱离原来焦虑、内疚、自责甚至自暴自弃的状态,他会挺直腰板,或者抬起头来看父母和咨询师,这些都是促成变化的细节。所以,细化情绪是咨询工作中很重要的部分,同时要把将整个家庭捆在一起的焦虑进行细化。我们要帮助家庭区分哪些是困难的部分,哪些是容易发生改变的部分。
(4)越过高考,关注未来
如果家庭将关注点聚焦在高考、学业和分数上,就会缺乏对未来的思考,把未来当成一团非常混乱的、不明确的焦虑源。整个社会处在变化中,我们很难用一句话来形容未来社会的发展走向,这给人们带来很多焦虑。人们为了回避未来的不确定性,会关注此刻的学业、分数和高考,这会加大问题的解决难度。当人们适当地把眼光投向未来,让视野更广阔的时候,焦虑可能会被转换或者暂时被缓解。越过高考,越过考试,关注未来,是一个重要的方法。
在一次咨询中,一对父母因为孩子不愿意练琴产生了非常大的冲突。我请他们站在10年之后,展望孩子27岁时会是怎样的。她突然就笑了,她说:“在我孩子27岁的时候,我觉得练琴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了,也许那个时候工作很忙,她并不想去弹琴,甚至可能已经有5年时间不弹琴了,弹琴对她的生活并没有那么重要的意义,也许她已经结婚照顾孩子了,谁知道呢?”说这些话的时候,母亲的情绪跟之前抱怨孩子不练琴时很不一样的。
这个时候我问父亲:“你的感受是什么,你站在女儿27岁这个点的时候,会有什么不同的感受?”这个爸爸也变得轻松起来,他说:“其实我本来就不觉得这是个问题,是我老婆每天那么焦虑,我如果不支持她的话,她就会跟我对着干,她会跟我吵架,我也不想让她不开心,所以她逼着孩子练琴,我就只能支持她。我很同意也许过了10年之后,这个事就根本不是个事。”
这个时候我再问母亲:“你相信到你女儿27岁的时候,练琴这件事没有那么重要,生活还是会发展得很好,那为什么你在现在这一刻会那么焦虑呢?”母亲说:“其实我对未来有很多的担忧,我希望她保持好的生活习惯,有一项技艺在身,哪怕是失业了,也有可能通过教琴来养活自己。”
这个时候,我再去问女儿:“当你27岁的时候,你会有什么变化?”这个女孩子突然眼睛湿润了,她说:“原来我一直觉得我妈妈很自私,认为她从小没有机会弹琴,就逼着我去满足她的愿望。但是今天妈妈的谈话让我知道其实她对我的未来有很多担心,她是希望我能够过得好。她再让我弹琴的时候,我不会有那么大的愤怒了。”
在家庭生命周期中孩子将要离开家之前的这个阶段,父母会把更多精力聚焦在孩子的学业、考试和高考上,这个是我们要去理解的,也要接受和顺应,但同时我们也要帮助前来咨询的家庭用更广阔的视角去思考、关注,以及为孩子提供支持,这也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思路。
本文节选自刘丹老师所著《家庭的伤痛与疗愈:刘丹博士的家庭咨询课》。
知名家庭咨询专家刘丹博士心血力作。深入探讨中国家庭所特有的热点现象、典型问题和复杂困境,立体呈现个体从成人、新婚、有孩子、孩子离家到生命晚期的家庭足迹,细数家庭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挑战及应对方式,帮你看见家庭背后的爱和力量,疗愈家庭带来的伤痛,借助家庭的资源活出自己。
赵旭东、陈向一、孟馥、曾奇峰、施琪嘉、赖杞丰、李松蔚等国内心理治疗专家联袂推荐。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80958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6263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7130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12389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747254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