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佛学的角度看待自我成长
作者:薛伟 2020-09-10 18:28:26 成长心理

当自我成长到拥有社会规则的身份以后,到什么地方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通过追逐欲望来维持自我存在感,好像并不是解决之道,因为它消除不了空乏感,如果再继续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进入宗教领域。

我们借助佛学的概念来说明,在获得一个自我身份后继续往前一步,就是无我状态。无我是一种实证的体验,而不是想象的无我。从这里开始,我们就要将心理学中的自我成长转化到佛学中的自我成长,这个“成长”不能称为自我成长,因为准确来说是放弃自我。

在心理学中,自我是想象的存在,它没办法把想象出来的自我存在感与真实之处打通,让它们合二为一,而宗教就能把想象出来的自我存在感与真实之处打通。

从拥有自我身份到看破身份,然后回归到更加真实的状态,并且找到一种存在的状态,不会觉得动不了,也不会觉得空虚,这个成长的目的地显然与心理学中成长的目的地不同。到了这个地方,我们就不能再用心理学中界定的关于自我的概念,因为“自我存在感”与“本来就在”是两种不同的存在。

如何从佛学的角度看待自我成长

西方文化对生命历程的界定,是从生下来到心跳停止,自我就在这个范围之内发生;而东方佛学体系不是这样来标定人的生死,人的存在在这里不能被称为自我存在,而是无始无终,不会有开始,也不会有结束。我们回头来看西方理论,一个人生下来走向死亡的过程,不是无始无终,而是有开始、有结束,这个过程从整体来看就会显得突兀:一个人莫名其妙地出现,然后又不见了,怎么会这样呢?

从根本来说,西方文化没办法解释这个过程,所以就不够圆融,而佛学则把这个问题变得圆融。我们借助《西藏度亡经》来说一下佛学关于生死的界定。

《西藏度亡经》是讲述一个人从呼吸和心跳停止到重新出现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让自己真正认识到“我是谁”、看破自我的机会。这个“自我”不是真的我,有一个真的我叫做“真我”或“无我”。要认识这个真我,不能用理论实证,而是要用经验去体会,这显然跟心理学中的自我不同。

《西藏度亡经》这本书告诉你,临床死亡之后会碰到很多事情,并用很多宗教术语和概念来描述这些事情,例如神识、灵魂等,但这些术语和概念并非我们所想的那般,因为我们很难用言语去描述这些过程。这超过了我们的经验范围,所以我们也只能使用一些知道的概念去描述,但这些描述会有些偏颇和不恰当,因而只能接近描述,而不是准确描述。

如何从佛学的角度看待自我成长

《西藏度亡经》又叫《中阴得度法》,中阴在藏传佛教中只是一种情境结束到另一种情境出现之间的状态,即原来的生命状态结束到新的生命出现之间的过程,用现在的说法可以理解为“人死到出生的过程”。轮回并非我们所想的带着所有感觉进入下一世,换个身份又重新出现,完全复制上一世的经验。

佛学讲究因缘聚合,所有的现象并不是实实在在的,而是很多因素聚合在一起发生的现象,并没有实体概念,但我们普通人则偏向于把生命看成实体。佛学认为世界的基本元素有四种,分别是地、水、火和风,这四种基本元素构成世间万物,在各种条件下聚合或者分离,相入相合,因缘而生,生命亦如此。

当一个人面临死亡,他经历的内在感知过程,就是四大元素的依次分解,首先是地,然后是水,其次是火,最后是风。四大元素也是粗糙分类,因为并不存在这四种东西,它们只是四种现象,我们可以暂时想象成固体、液体、气体这样的存在状态。

首先分解的是最粗糙的地,比如感觉到自己非常重,重到不能动。粗糙的状态不见后,然后是越来越精细的状态开始分解,融合到水中,于是水也开始分解。水之后是火,例如液体不受控制,热量正在慢慢消散;最后风开始分解,就是人没办法控制自己的呼吸;直到最后一口气没了,咽气了,就被宣告临床死亡。尽管书中对这些过程的发生有很多叙述和描述,但对于这些描述的状态我们肉眼看不见,至少在目前的状态下没办法捕获或呈现。

在依次分解中,有很多机会可以确认自己真正存在的本原状态,其中有个概念叫做地光明状态。地光明状态意指人的本原状态是觉察和觉知。不管发生什么,其他的都在变化,唯有觉察不变:人存在的本质就是觉察本身——对觉察的觉察。觉察并不在任何被觉察的对象当中,你要跳出所有的现象,直到你不再认同所有你觉察的东西,例如镜子的影像。

我们听到的就是听觉、看到的就是视觉、闻到的就是嗅觉等,我们所有的感觉都被觉察为觉知对象。心理学范畴认为这些感觉都是实实在在的存在,而佛学层面认为这些感觉只是各种元素聚合后发生的现象。

如何从佛学的角度看待自我成长

当你完全认识到“自己”就是觉察本身的时候,你在一定程度上就解脱了,摆脱了轮回,不需要一次又一次经历重新聚合。被觉知的现象依然发生,只是你不再认同它们,原来你心心念念认为的自己,只不过是想象出来的身份。尽管你不再认同这些觉知,但这个身份依然在那里,不会因为你的不再认同就消失不见。

当你能够认识到觉知本身时,所有的感觉还在,只是你不再认同它们是实在的,不会把自己的存在感寄托在这些感觉上。如果能达到这样的状态,你就能摆脱轮回,跳出五行,不在三界范围之内,这就是开悟的状态。

当然,这不能是脑中的认知,因为思想也是被觉察的对象;这无法被证实,因为实证超出言语所表述的范围——言语也是被觉察的对象。这就是为什么真正的状态没有办法诉说。佛曰:不可说。不是不愿意说,而是言语没办法诉说,而言语没办法诉说的地方,就是真实所在的存在之处。

佛教修行的终点所在的地方,与身份没有任何关系。当你真的觉知自己的时候,拥有社会身份与抵达终点并不矛盾,所以它跟心理学完全是两个范畴。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自闭症容貌焦虑易怒症自愈能力心理咨询霍格沃茨产后抑郁测试依赖型人格障碍焦虑情商心理健康心理学家爱情挽回存在主义强迫症九型人格社交恐惧症社交恐惧症MBTI测试亲密关系自卑心理抑郁症弗洛伊德智力测试无性婚姻治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