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自我成长到拥有社会规则的身份以后,到什么地方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通过追逐欲望来维持自我存在感,好像并不是解决之道,因为它消除不了空乏感,如果再继续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进入宗教领域。
我们借助佛学的概念来说明,在获得一个自我身份后继续往前一步,就是无我状态。无我是一种实证的体验,而不是想象的无我。从这里开始,我们就要将心理学中的自我成长转化到佛学中的自我成长,这个“成长”不能称为自我成长,因为准确来说是放弃自我。
在心理学中,自我是想象的存在,它没办法把想象出来的自我存在感与真实之处打通,让它们合二为一,而宗教就能把想象出来的自我存在感与真实之处打通。
从拥有自我身份到看破身份,然后回归到更加真实的状态,并且找到一种存在的状态,不会觉得动不了,也不会觉得空虚,这个成长的目的地显然与心理学中成长的目的地不同。到了这个地方,我们就不能再用心理学中界定的关于自我的概念,因为“自我存在感”与“本来就在”是两种不同的存在。
西方文化对生命历程的界定,是从生下来到心跳停止,自我就在这个范围之内发生;而东方佛学体系不是这样来标定人的生死,人的存在在这里不能被称为自我存在,而是无始无终,不会有开始,也不会有结束。我们回头来看西方理论,一个人生下来走向死亡的过程,不是无始无终,而是有开始、有结束,这个过程从整体来看就会显得突兀:一个人莫名其妙地出现,然后又不见了,怎么会这样呢?
从根本来说,西方文化没办法解释这个过程,所以就不够圆融,而佛学则把这个问题变得圆融。我们借助《西藏度亡经》来说一下佛学关于生死的界定。
《西藏度亡经》是讲述一个人从呼吸和心跳停止到重新出现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让自己真正认识到“我是谁”、看破自我的机会。这个“自我”不是真的我,有一个真的我叫做“真我”或“无我”。要认识这个真我,不能用理论实证,而是要用经验去体会,这显然跟心理学中的自我不同。
《西藏度亡经》这本书告诉你,临床死亡之后会碰到很多事情,并用很多宗教术语和概念来描述这些事情,例如神识、灵魂等,但这些术语和概念并非我们所想的那般,因为我们很难用言语去描述这些过程。这超过了我们的经验范围,所以我们也只能使用一些知道的概念去描述,但这些描述会有些偏颇和不恰当,因而只能接近描述,而不是准确描述。
《西藏度亡经》又叫《中阴得度法》,中阴在藏传佛教中只是一种情境结束到另一种情境出现之间的状态,即原来的生命状态结束到新的生命出现之间的过程,用现在的说法可以理解为“人死到出生的过程”。轮回并非我们所想的带着所有感觉进入下一世,换个身份又重新出现,完全复制上一世的经验。
佛学讲究因缘聚合,所有的现象并不是实实在在的,而是很多因素聚合在一起发生的现象,并没有实体概念,但我们普通人则偏向于把生命看成实体。佛学认为世界的基本元素有四种,分别是地、水、火和风,这四种基本元素构成世间万物,在各种条件下聚合或者分离,相入相合,因缘而生,生命亦如此。
当一个人面临死亡,他经历的内在感知过程,就是四大元素的依次分解,首先是地,然后是水,其次是火,最后是风。四大元素也是粗糙分类,因为并不存在这四种东西,它们只是四种现象,我们可以暂时想象成固体、液体、气体这样的存在状态。
首先分解的是最粗糙的地,比如感觉到自己非常重,重到不能动。粗糙的状态不见后,然后是越来越精细的状态开始分解,融合到水中,于是水也开始分解。水之后是火,例如液体不受控制,热量正在慢慢消散;最后风开始分解,就是人没办法控制自己的呼吸;直到最后一口气没了,咽气了,就被宣告临床死亡。尽管书中对这些过程的发生有很多叙述和描述,但对于这些描述的状态我们肉眼看不见,至少在目前的状态下没办法捕获或呈现。
在依次分解中,有很多机会可以确认自己真正存在的本原状态,其中有个概念叫做地光明状态。地光明状态意指人的本原状态是觉察和觉知。不管发生什么,其他的都在变化,唯有觉察不变:人存在的本质就是觉察本身——对觉察的觉察。觉察并不在任何被觉察的对象当中,你要跳出所有的现象,直到你不再认同所有你觉察的东西,例如镜子的影像。
我们听到的就是听觉、看到的就是视觉、闻到的就是嗅觉等,我们所有的感觉都被觉察为觉知对象。心理学范畴认为这些感觉都是实实在在的存在,而佛学层面认为这些感觉只是各种元素聚合后发生的现象。
当你完全认识到“自己”就是觉察本身的时候,你在一定程度上就解脱了,摆脱了轮回,不需要一次又一次经历重新聚合。被觉知的现象依然发生,只是你不再认同它们,原来你心心念念认为的自己,只不过是想象出来的身份。尽管你不再认同这些觉知,但这个身份依然在那里,不会因为你的不再认同就消失不见。
当你能够认识到觉知本身时,所有的感觉还在,只是你不再认同它们是实在的,不会把自己的存在感寄托在这些感觉上。如果能达到这样的状态,你就能摆脱轮回,跳出五行,不在三界范围之内,这就是开悟的状态。
当然,这不能是脑中的认知,因为思想也是被觉察的对象;这无法被证实,因为实证超出言语所表述的范围——言语也是被觉察的对象。这就是为什么真正的状态没有办法诉说。佛曰:不可说。不是不愿意说,而是言语没办法诉说,而言语没办法诉说的地方,就是真实所在的存在之处。
佛教修行的终点所在的地方,与身份没有任何关系。当你真的觉知自己的时候,拥有社会身份与抵达终点并不矛盾,所以它跟心理学完全是两个范畴。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391365 人想测
免费测试
67299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395579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211011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06775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