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感:为什么年味越来越淡了?
作者:岩读 2021-02-17 22:03:40 心理百科

村上春树说:“仪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仪式感提醒我们生活之外,还有诗意。

生日,总是会吃块蛋糕;

结婚,总是会办个婚礼;

过年,总会买很多年货;

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仪式感之一。正如年俗民谣所唱,“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访亲友,大年初二祭先祖,初三初四逛庙会,十五晚上街上走。” 春节就是由这些仪式动作和仪式行为构成,使其与另外的普通日子区分开来,进而产生所谓的“年味”。

如今,崭新的衣服、美味的年饭早已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感叹:年味去哪儿了?如果说,经济的增长和物质的富足是导致年味消逝的直接原因,那么仪式感的缺失则是其根本原因。

仪式感:为什么年味越来越淡了?

仪式(ritual)源自于拉丁语 ritus, 是指一种既能表达价值和意义,又有重复模式、规律的系列活动,与社会层面上的“礼(rite)”具有相同内涵。古时便兴起冠礼、相见礼、饮酒礼和乡射礼等社交仪式,现今仍延循春节、中秋节、生日和婚礼等庆祝仪式。仪式充满了人类的日常生活,从晨起到睡前的每个环节都可能有其踪迹。这些仪式或仪式化行为的价值和意义体现在帮助人们认识自我,建立生活秩序和规律,给人带来放松感、平静感和归属感。

01.什么是仪式?

关于仪式的概念内涵,现处于众说纷纭的阶段。它可以是一个涂染了艺术色彩的实践, 一个特定的宗教程序,一种人类心理上的诉求形式,一种个人经验的记事生活习惯,一种具有制度化功能的行为,一类节日的庆……Bell 其书中提到,“几乎所有人类活动都隶属于仪式”。

综合以往研究,仪式概念主要包括三个要点:

(1)流程式动作;

(2)象征意义;

(3)非功能性行为。

其一,仪式应该包含一系列正式的、可重复的流程式动作。例如, 宗教仪式通常严格遵循一定的流程规范——入场、颂歌、证道、奉献和默想。不论仪式的流程化动作是简单(如握手、拥抱)还是复杂(如奥运开幕式),任何仪式的表现形式应该是流程式动作。

其二,仪式应具有象征意义,使得仪式参与者(主观地)认为仪式行为的意义超越了其动作本身。Alcorta 和 Sosis (2005)指出,由于人类对大自然不可控制和难以预测而感到恐惧,宗教仪式便形成了最初的象征意义——人类与大自然进行沟通的渠道。

其三, 仪式的独特性在于,组成仪式的动作通常不具备直接的功能性目的。以基督教的洗礼仪式为例,仪式的目的并非是“洗”本身,而是代表信徒接受宗教信仰的意义。仪式的这个特点使其与常规行为(routine action;即一套规范化的动作流程)有着本质的不同:常规行为通常具有功能性或,与行为的目的息息相关;而仪式的行为具有象征性,与仪式目的通常无直接关系。

仪式感:为什么年味越来越淡了?

02.仪式的效果

1.情绪抚慰:进化理论视角

进化理论(evolutionary theory)指出,人类总是力图认识并解释自我、世界以及两者关系。这种现象是人类本能的一部分,可以促进人类文明的进化。

宗教仪式具有人类进化的意义,主要用于人类抵抗大自然灾害和超自然(supernatural)现象时的情景,帮助人类克服在认识世界时的无助感,支撑着一个民族祖祖辈辈的生存信念和生存方式。因此长期以往, 仪式能激活个体大脑中的多巴胺奖励体系(dopaminergic reward system),从而给人带来情绪抚慰。

临床心理学研究证实,仪式化行为能抚慰患有与焦虑有关疾病的患者的情绪。譬如,强迫症患者(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的典型症状是反复出现一些行为(即仪式化行为),这些行为可以弱化患者的焦虑情绪, 而阻碍这些行为会增加患者的狂躁和不安。鉴于仪式的重要作用,仪式逐渐被纳入心理治疗方法。辛格霍夫通过心理咨询的临床案例发现,仪式可以用于解决夫妻冲突、渡过危机、告别父母等方面的问题。

对于心理状态正常的社会个体,日常仪式同样会产生情绪抚慰的进化效应,既促进正面情绪,也抑制负面情绪。对于正面情绪,Vohs 等发现, 在巧克力、胡萝卜和柠檬水的食品尝试过程中加入仪式(如巧克力仪式是在不打开包装的情况下掰断巧克力),被试对食品评价的享受程度和愉悦程度会更高, 甚至还认为加入仪式的食物更加美味; Massa等针对安大略省的葡萄酒庄发现,仪式可以给参与者带来激情体验,进而促使他们的口碑传播。对于负面情绪,仪式既有缓解悲伤情绪(如失去爱人)的作用,还有降低焦虑情绪的效应。例如, Tinson 和 Nuttall指出毕业舞会是英国高中生释放焦虑情绪的重要仪式。

2. 认知恢复:具身认知理论视角

具身认知理论(embodied cognition theory)认为,认知是具体身体的认知,即人类的认知活动是通过身体体验及其所处环境的互动而形成的。详细而言,高水平的认知加工需要感知—运动系统参与,且个体的感知—运动内嵌在一个更广泛的生物、心理和文化的外部情境中。仪式既包含一系列指定的躯体动作,又内置于特定的社会和文化情境下 因此,仪式可以对个体的认知——注意力和控制感——产生影响。

其一,仪式包含一系列非功能性的动作,可以作为转移注意力的方式,从而排解负面想法和记忆。一些宗教仪式的发现为注意力机制提供了佐证,如天主教的大学学生在诵读经文后会表现出更高的专注力。另外,Boyer 和 Liénard也指出,仪式的关键要素——无意义行为会占据认知资源和工作记忆,并且那些重复行为会弱化短时记忆,可见仪式会直接影响个体的注意力资源。

其二,仪式中重复和刻板的行为动作能够满足个体的秩序需求(need for order)和控制感(feelings of control)。学者们普遍认同,仪式(特别是宗教仪式)的最初来源是人类对于大自然的不可控制,参与宗教仪式可以使得人类重获控制感。一些基于控制补偿理论(control compensation theory)的研究证实,控制剥夺(control deprivation)的个体更倾向于表现出规律重复的仪式化动作,且更容易信仰上帝,以此达到恢复个体控制感的目的。因此,仪式或仪式化动作可以产生控制补偿的效果。

仪式感:为什么年味越来越淡了?

3. 促进人际关系和谐: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

互动仪式链理论(interaction ritual chain theory)关注了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仪式场景,并从互动的角度指出,仪式具有四类基本要素:互动符号、共享情感、现场聚集和共同关注。其中,高度的互动符号和高度的共享情感使仪式参与者结合在一起,通过彼此的现场聚集和共同关注, 由此才使得仪式的作用得以发挥,从而使得仪式参与者形成群体内的身份符号, 加深仪式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因此, 基于该理论视角,学者们认为仪式有拉近人际关系的“魔力”,有利于亲社会倾向、人际关系和睦和群体团结。

根据互动仪式链理论,仪式过程中需要统一的互动符号和成员的情感共享,通过现场聚集后的互相分享和相互感染,共同的关注可以拉进成员之间的人际距离。人们在“过年”这一场仪式的狂欢中获得身份认同和自我认同,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多积极的情感体验。

仪式感:为什么年味越来越淡了?

4. 传播群体规范:学习理论视角

学习理论(learning theory)强调,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行为之间的联结,可以达到学习的目的。基于该理论观点,学者们发现了仪式传播和强化价值准则的功能,即仪式作为一种包含行为动作和象征意义的结合体,可以成为企业传递知识的学习平台。

5. 发挥社会控制:社会控制理论视角

在宏观层面,仪式还可以作为一种社会控制的手段,塑造整个社会的规范与文化。社会控制理论(social control theory)表示,社会秩序的管理需要通过有系统、有规律地使用社会强力来调整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这种系统、规律的强力主要有四类:宗教、法律、道德和教育。Rossano指出,早到婴儿与照顾者的互动仪式,晚到临终时家人的仪式活动,仪式可以通过祖辈关系(即垂直方向)和朋友关系(即水平方向)传递社会规范。

冯骥才说:“年味,并不是物质的丰盛,而应该是文化的丰盛。浓浓的年味,其实是被我们自己的无知所消解的。它缘于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及其价值的无知,对人的精神生活需求的无知。我们缺少的并不是对‘年’的感情,而是‘年’的新方式与新载体(没有集五福,感觉不到年味;不抢抢红包,感觉不到年味;不吐槽春晚,感觉不到年味)。”

因此,与其埋怨所有的旧仪式,不如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过年仪式,在这个杂乱而无序的世界,加一点仪式感,如同在生命的长河里做个标记,日后回首,意义盈然,热泪盈眶。

参考文献

冉雅璇, 卫海英,李清, 雷超. (2017). 心理学视角下的人类仪式:一种意义深远的重复动作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 情商产后抑郁绿帽情节心理健康九型人格抑郁症测试心理测试爱情挽回边缘性人格障碍焦虑症控制情绪思维反刍性取向社交恐惧症心理回避型人格障碍外貌焦虑职业性格无性婚姻男人心理心理测评系统俄狄浦斯情结倾诉偏执型人格智力存在主义心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