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他觉得自己从小就有个夙敌叫“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孩子从来不玩游戏,不聊QQ,不喜欢逛街,天天就知道学习。长得好看,听话懂事,回回年级第一,长大又找了个跟他一样好的女友。研究生毕业找到好工作,一个月好几万,会做饭,会家务,会好几门外语......于是,他从来就没有被表扬过,周围人的称赞都给了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很多人都有同感,自己从小就有个夙敌是“别人家的孩子”,想得到称赞很难,仿佛只有考了状元,拿了冠军,才有资格获得称赞,这种感觉让人很压抑,您觉得呢?
回答:确实如此,而且不仅让人觉得压抑,而且还会对人的心理有影响,很多人就是在父母把自己和“别人家的孩子”的比较中丧失自信心、失掉快乐的。
无所不能的“别人家的孩子”背后代表的是一种单一的、比较功利的价值观,似乎只有成功才被这个社会、家长认可。
人和人是如此地不同,如果只用外在的成绩、工作、收入等来衡量一个人,那么很多人都会被所谓的成功拒之门外。
所以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
相当一部分所谓的成功人士为了维持这种成功“削足适履”,压抑和隐藏自己的理想、愿望,去追求大家眼中的成功,过得并不快乐;
相当一部分所谓不成功的人士因为怎么努力都无法达到这种标准而愤懑、自卑,觉得自己无法获得别人的赞扬和认可,也过得很不快乐。
在社会交往中,很多人也不好意思称赞别人,容易像是拍马屁,被认为功利,您觉得应该怎么样赞美别人呢?
回答:赞美可以让人获得认可,也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影响使得我们在开口赞美别人时感觉不自在。
但赞美也是有技巧的,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我们把赞美分为赞扬和鼓励。
总之是鼓励比赞扬好。
人们对于称赞的心理需求有多大呢?
回答:在微博上曾经看到过这样的一句话:如果你觉得你的孩子聪明,那么他(她)会成为聪明非凡的孩子,
如果你觉得你的孩子笨,那么他(她)会笨一辈子给你看。
也许大家会觉得这句说得有些夸张,但是不无道理。
为什么说家庭或者是早年的成长经历对一人来说非常重要,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家长对孩子的看法。
因为每个人对自己的最初、最重要的评价是从家长那里获得的。
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比喻为“照镜子”。
如果家长常用鼓励、接纳的态度对待孩子,用饱含肯定和温情的目光注视孩子,
孩子会从这种态度、眼神中感受到自己是好的、是值得父母爱的,他(她)也会爱自己,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
与之相反,如果家长心里认为自己的孩子不错,但是总是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眼睛总盯着孩子的缺点看,
那么孩子从父母那里感受到的总是“不行”、“还差得远”,孩子慢慢就会觉得“我不行”、失掉自信。
称赞对带来多大的力量?
回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考查某个学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
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
事过半年,这18名学生的确超过一般,长进很大,
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
这一效应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鼓励、信任和期待能够改变人的行为,
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和期待时会增强自我价值感,变得自信、自尊,并会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
这就是所谓称赞带来的力量。
作者:李梅 ,北京建筑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博士,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注册心理师(X-09-023),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2006),欧文亚隆团体咨询认证治疗师(2011),督导师(2016)。本文转自北京青年周刊。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19258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9013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390792 人想测
免费测试
1855092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91879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