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不理解我”,“没有人关心我”,“没有人懂我”……是你真的无助,还是你选择变得无助?为什么我们不鼓励站在自己筑建的高墙里?因为这无法帮助我们实现自我成长,难以获得从心理独立中感受到满足和幸福。
为什么我觉得周围的人都没在在乎我的感受?
虽然只有一句话,但是可以看出你的愤怒和伤心。不知道你是遇见了什么样的事情,让你产生这样一种失落的体验,又不愿意去具体分享发生的故事。我察觉到你可能并不是想要知道怎么去处理这种心理问题,而是想要发出声音,被人看见和被人关注。因为你的来信只有这一句话,我的理解是否合乎你的境况无从知晓,但是作为一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理解自身的可能性,今天岩心就结合这个角度来做简单的分享。
其实,岩心非常理解你的这种感受,可能每一次你的感受没有得到照顾、你的想法没有得到重视的时候,这句话就仿佛画外音一样萦绕在你的脑海里,让你感到好似被困在一座高墙之中的孤独城堡,只有你一个人蹲在角落……
但是今天岩心想和你讨论的,既不是去理解他人的“不够体贴”,也不是鼓励你的“值得拥有”,而是提醒你一种心理机制从中作祟的可能性——绝对化思维(Absolute Thinking)。它听起来离我们很遥远,但其实这种心理机制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你使用了“都”这个字眼来形容你周围所有人的行为,就很有可能是偏离真实的。此刻我们就要提醒自己,是不是陷入了一种绝对化的思维方式。
为什么我们会无意识选择这样的词汇呢?因为我们的大脑认为这样的思考方式有它的益处,即如此一来我们就把自己放在了一个相对弱者的角度,从而顺理成章地在无意间推卸掉了自己身上的责任。但是,这样的一种思维模式常常让我们自己陷入困境,心情上容易低落,也比较难直面并处理好社会中的关系,长此以往,我们的心理和人格很难获得成长。
如果你察觉到了这些,并且愿意去尝试改变,实现自我的进一步成长,我们可以试着在遇到上述类型的问题,并且产生不良情绪的时候,先对其进行具体化——描述当下的现实经历和自己的具体感受——以替代“都”“全”“一直”这样的字眼。你可以尝试使用这些思维/表达句式:(事件的客体)做了/说了(事件),我觉得因为(试图理解客体/事件背后的原因),我感到(情绪),因为我觉得(情绪背后的原因)。
比如,当你因为一件事而愤怒,马上就要用绝对化的语言在心里抨击自己或他人的时候,可以试着在脑内组织这样一句话:“今天xx(事件的客体)对我说了xxx(事件),我觉得ta在不了解事实的情况下说出这样的话(试图理解客体/事件背后的原因),我感到生气(情绪),因为我感到我被冒犯了(情绪背后的原因)”,来代替“我总是被语言暴力”这样简单的叙事。这个过程可以帮助你厘清事件及客体,试着去理解对方的动机,识别自己的情绪,同时理解自己情绪背后的原因,这样一来,我们就不会泛化理解整件事,也不易陷入到独自哀叹的情绪之中。
我们之所以会选择绝对化的思维方式去强化自己的劣势处境,常常和我们的成长背景有关系。或许从小我们很少从父母处得到明确充分的认可,让你对外界环境更加敏感,更容易察觉到他人的“不接纳”,并据此习惯性地评判自己;或许你的父母情绪不稳或者对你比较严厉,让你养成了强迫性照顾他人感受的习惯,从而很容易从别人无意的行为举止中感受到对自己的冷落,并在这样的积累下逐渐产生“我明明已经对他们很好了,为什么他们好像完全不在意”的疑惑……
任何种种都不是一朝一夕中形成的,我们的成长经历塑造了我们现在面对社会与人际关系的思维模式,但是我们依然有力量去做出改变。无论另一人与你是怎样地亲密无间,但是我们终究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来独立成长的个体,没有人能够完全明白你此刻的心绪,我们不必用这种“不被理解”来折磨自己。
更何况现实的情况是,我们的周围有很多愿意去理解你,并且有能力去理解你的人,但是我们也需要做我们这一份的努力,最重要的就是客观表达自己的需求。可以试着从你身边比较信任的人开始,把你用以上方式梳理出的句子,在一个冷静的状态下向对方表达,看看对方是否在这个过程中给了你积极的回应。即使结果不如人意,你也能够从这个过程中收获力量,并且逐渐纠正用绝对化思维攻击自己的习惯,从而更加使内心更富有活力。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56059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987452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66942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3731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39442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