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只会回答“不知道”
作者:钱仁琳 2021-02-08 17:57:30 人际心理

在咨询室里,小美(化名)什么话也没说,只是一直默默地流泪。

小美是个大学四年级生,二十一岁的她即将毕业,进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扛起更多的责任,并且在现实与梦想中找到一个平衡。但此刻坐在我面前的她看起来没有对未来的愿景,只有难过伤心而已。

等了一会儿,看她情绪似乎比较缓和了,我问她:「怎么啦?」这下可好,小美放声大哭,说:「我不知道…」。

事实上,这句「我不知道」在我们以后的咨询过程中几乎时时刻刻都会出现。原来小美来谈的问题就是她的不知道: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知道将来要找什么工作。

但是随着离开校园、即将出社会的时间越来越近,周围的亲朋好友都开始问她想做什么,小美开始焦虑紧张了;同学们似乎都知道自己要什么,有些人已经应征到工作、有些人已经申请了到国外读研究所、有些人打算出国打工度假扩展视野。

但自己呢?自己到底想要做什么却是一点底都没有。跟大家一起读研吗?但要读什么好?工作吗?但要做些什么呢?当身旁的人给她些建议时,她不是积极去尝试,而是开始预想自己的失败:「我没有工作经验,履历投这家一定不会上」、「如果我花一年准备考公家单位却没上、那这一年不是浪费了?」。

这不是小美第一次感到徬徨的时候。四年前,当她刚进大学时也有同样的迷惑。以往在中学时期,每天的课表都是固定的,甚至晚上也有晚自习,不用自己打发时间。但到了大学却什么都要自己想:要上哪门课、什么先修、要不要参加社团等等。

但当时小美并未抓住这些练习自我决定的机会,而是很快地跟随同学们选课,参加同学们加入的社团活动,她的焦虑也暂时延缓了,直到现在。

为什么你只会回答“不知道”

在谈话的过程中,小美略带哀怨的提到以前过日子很容易,因为当小孩的任务都很明确,就是念好书、考好试,这样就可以得到父母老师的喜欢与称赞,其他的兴趣嗜好也由父母指定了学钢琴。「但我很久没弹了,对钢琴不是真的那么有兴趣…」小美有点不好意思的笑了一下,好像发现自己又要说出她不知道她喜欢什么的这句话。

小美的父母在小美口中是对好父母,物质生活上把她照顾得很好,在课业与生活上也给她很多指导安排,虽然有时会觉得父母没有理解她的心情,但父母一句:「这是为你好。」会让小美觉得自己不该辜负父母的心意。

以一般大人的观点来看,小美是个懂事听话的好孩子,成绩虽然不顶尖,但也维持个中上程度,没什么让人担心的。但大人们没注意到的是,被照顾得无微不致的孩子,失去了解探索自己能力的机会。在什么都被安排照顾好之下长大的孩子,即使生理年龄是成人了,心理也都还是会在「我无法自己做决定,我需要别人来帮我决定」的幼儿阶段。

大人们的不放手、或不知如何放手,孩子听话时才表示高兴,这些无意中传递了两个讯息:孩子无法靠自己活下去,以及大人的关爱是有条件的。在条件式关爱成长下的人,常常在人际或伴侣关系中感到挫折,因为他们学到的关爱一直是有条件的:我给你了某些东西,你怎么没有反馈我些什么呢?你应该也要给我关心呀!

在人类心理发展的理论中,艾瑞克森(Eri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psychosocial developmental theory)很好地说明了人类从小到大八个阶段的发展任务,以及发展任务失败时可能产生的困境(可参考本文作者整理的表格)。其中自动自发、自我认同、主动好奇、有明确的自我概念及自我追寻的方向等特质的发展都是在18岁以前大概就形成了。也就是在童年时期,若周遭的大人可以协助孩子发展兴趣、允许他们在各方面(而不是只有课业学习)有所投入,在挫折中学习,那孩子对自己会更有把握,也更清楚自己的能力与喜好。但遵照父母老师安排而走的小美,这时就要重新开始发展以往未成功的阶段任务了。

ERIKSON心理社会发展的八阶段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为什么你只会回答“不知道”

如果小美没有尝试着去独立起自己的心理状态,理解自己的成长过程,并且开始为自己做决定,长久下来累积的对自己能力的不确定(不知道自己能做到什么)、对他人的失望(我帮你做饭了你怎么没看到)、对外在世界的不满(我给了你好处、你怎么没也给我些好处),很容易让她产生抑郁的症状。但很棒的是,小美鼓起勇气踏入了咨询室,为她自己的未来做出了改变行动,相信在未来她会发现更多自己的力量,并能走上成为真实自己的那条路。

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您如果也有类似的困扰,以下有两个方式可以试试来帮助自己。

首先要提升自我觉察,停止说「我不知道」。几乎所有的心理治疗取向都会提到自我觉察的重要性,有时候光是看见自己的问题,就足以造成改变。就像小美,当我向她指出她常说「我不知道」这句话之后,她开始有所觉察,之后要脱口而出这句话就不再那么容易了,她开始会停下来、会思考自己是真的不知道吗?还是想要却不敢要?

第二种方式就是用其他更好的语句来代替原本的口头禅。例如用:「我还没试过,但我愿意试试看…」这样的句子来取代「我不知道」。假如小美被问到午餐要吃什么,以往她可能都回答说不知道,但现在她可以说:「我还没试过巷口那家小吃店的炸猪排饭,今天我来吃那个吧!」来让自己脱离不做决定的状态,为自己拓展更多实际接触事物的经验。

当然这里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尝试经验都会是美好的,就像那个炸猪排饭可能难吃至极,让人觉得踩到了地雷。但这就是真实的人生,如何面对并处理挫折也是要学习的一部分。

当然有时候自我觉察不是那么容易,要突破自己惯性的思维也有点难,这时候找位专业有经验、有耐心的心理咨询师来陪自己走过这个成长路,会比一个人摸索来得有方向。祝福有这方面困扰的读者都能疏通问题、最终开心的做自己。

参考资料:

Erikson, E. H. (1959). Identity and the life cycle: Selected papers. Psychological issues.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分院测试偏执型人格回避型人格障碍EPDS双相情感障碍安全感智力外貌焦虑心理健康心理医生九型人格心理效应绿帽心理恐惧症社交恐惧正念咨询师俄狄浦斯情结容貌焦虑女人心理情绪管理边缘性人格障碍PUA孤独症无性婚姻倾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