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喜欢的人身上认识自己,心理咨询师教你怎么做自己
作者:小悠 2021-01-29 18:34:47 成长心理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书,资深心理咨询师张沛超的新书《我的内在无穷大》。

认识自己有多重要?几千年前古希腊奥林匹斯山上的德尔斐神殿里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认识你自己”。

人生一切迷茫与困惑的解药,就是不断地认识你自己。

我们一生的际遇,除了外部条件影响外,更多是由我们所不知道的自己去选择和创造的结果。

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对人生的规划就越清晰。

但是,我们很难认识自己。也从来没有谁教过我们认识自己。而这本心理学书籍就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认识自己。

作者张沛超是国内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自我探索心理课,获得了赵旭东、申荷永、钟朱建军、曾奇峰等众多心理学大咖的推荐。帮助你突破关系束缚、卸下防御伪装、修通情绪困扰、找到自我价值。

愿你能做自己的知己,找到生命的原动力。

从不喜欢的人身上认识自己,心理咨询师教你怎么做自己

有这样一个实验:在一张纸上写下对“如何界定你自己”这个问题的回答。比如你是一个公司的副总,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是某某的老师,是某个协会的会员等,你可以尽情地列举,如果有足够的耐心,你甚至可以写满一整张 A4 纸。

写完后做什么呢?接下来依次说“我不是”。你要用心体会当你说“不是某个公司的副总”时的感觉。如果你觉得这种感觉过于短暂以至于感受不到,那你可以重复几遍某一个“我不是”,直到有感觉为止。

你可能会出现某些情况。比如当你说出“我不是某某的儿子”很困难时,你要看看它难在哪里,如果有不舒服,看看那是一种怎样的不舒服。如果你实在没有办法执行每一个“我不是”,那就保留几个核心的标签,比如“我是某某的儿子”“我是某某的父亲”等。

最后,看一看你最终在这张纸上留下了哪些标签?哪个标签是你觉得万万不能少的。

这个实验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撕掉标签的过程极其痛苦,但经历了这个过程,你也就能清晰地察觉到什么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以及无论如何都割舍不掉的。

不“知己”谈何自在

一个人若是对自己没有足够的了解,坏处显而易见。最严重的是,你会在自己看不见的地方和自己“打架”。如果一个人的生命能量都消耗在“内斗上”,那用来“开疆辟土”的精力就屈指可数了,更别提实现自由以及富有创造性的人生了。所以,在了解自己方面的投资,无论多少都不为过。

认识自己为什么很难?我们应该怎样突破人际关系的束缚?如何卸下防御的伪装,做最真实的自己?又有哪些途径可以让我们找到自我价值?这些都可以在《我的内在无穷大》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这本书的作者张沛超是一位有着十几年从业经验的资深心理咨询师,对于人心和人性有着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本书用很大篇幅讲述了如何“向内走”认识自己,做自己的“知己”——看清自己的本心以及了解自己的精神需求。

但是,不得不承认,认识自己、做自己的知己是一件非常困难,并且需要付出很多时间、精力、心思和勇气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要对自己诚实。

从不喜欢的人身上认识自己,心理咨询师教你怎么做自己

了解自己的途径

虽然“知己”不易,但途径有很多,观察自己身边的人以及自己与人相处的模式就是很好的途径。比如,在一张 A4 纸上画同心圆,把与自己关系最密切的人的名字写在最里面的一环;把和自己的关系仍然很亲近,但比第一环中的人稍微远一点的人的名字写在第二环,以此类推,可以多画几环。然后在下边列一个表格,想想自己和对方有哪些地方相似,有哪些地方完全相反,然后写在表格里。当你将这一系列动作做下来,你就能从他人身上发现自己的轮廓了。

当然,事情不会这样简单,很快,你就会发现,很可能某一个和你关系非常紧密的人,你却认为自己和他(她)毫无相似之处。比如,你的父母为人特别吝啬,你想和他们完全相反,所以你对朋友特别慷慨,所有人都夸你,说你和你的父母完全不一样。这时你要考虑一下,有可能你对自己并不慷慨,甚至比父母还要吝啬。

完全相反的特质仍然是一种深刻的认同,而且,通常这种特质可能与你的意识层面完全相反,而你的无意识照单全收;也可能你对待别人时完全相反,对待自己时则与对方一模一样。所以,绝对不要忽略我们不想认同的人的力量。

在不喜欢的人身上探索生命的片段

作者在讲到防御这个概念时,说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我们会用投射加工这个世界,让世界看起来是我们熟悉的样子。比如一个人和一个异性交往,并在交往的过程中渐渐地失去耐心,甚至产生了强烈的反感,那他可能就会切断和这个人的关系。然后换一个人交往,可过不了多久,他却发现对方的一些生活习惯,乃至一些不容易留意到的细节,竟然和旧人相同。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我们的心里储藏了一些对于我们重要的人的模板,我们每天都在用这些模板观察、探测、接触其他人。

正因为这样的投射机制,我们才会觉得每天一觉醒来,发现这个世界仍然是连续的、熟悉的,这就是内稳态和舒适区。可是,如果我们想发展自己,其实需要不断地破坏自身内在的稳定。

人的内在真的很复杂,但通过投射,我们可以找到不同层面的自己,这就是投射的积极方面。所以作者主张要多和不同的人进行互动,因为和不同的人互动会获得不同的投射,从而外化自身内在不同的部分。你的内在变得越来越丰富,你能见到的自己也就越来越全面、真实。当我们的内心慢慢有了勇气后,可以尝试和那些我们原本不喜欢的人接触。

为什么会不喜欢他们?是因为他们投射了我们人格中的黑暗面,或者说他们投射了我们的阴影。阴影也是我们的一部分,如果要更深入地认识自己,并且想通过这样的认识尽可能地走向圆满,我们就不能把自己的阴影置之不顾,要学会主动走向那些我们反感、排斥的人。当你迈出这一步,尝试与那些你排斥的人相处时,你要留意自己的内在有什么东西被激活了,你的内在有怎样的变化。

这是一个由舒适区向不舒适区迈进的过程,这种迈进势必会使内在发生调整。而通过观察我们对待这个调整的方式,可以反推出我们的内在还有什么。所以,当一个人的内在逐渐变得强大时,他可以接触的人会逐渐变多,这种与人接触的过程,就像是在茫茫人海中,不断寻觅自己的人生片段一样。

我们的人生被种种因素所局限,但人本身拥有无限的可能性,只有去不断尝试那些可能性,我们的路才会越走越宽、我们的剧场才会越来越大。

如何读懂自己的情绪?

恐惧、焦虑、脆弱、绝望、悲伤等负面情绪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我们要如何转化自己的情绪,找到解药?当我们读懂了自己的情绪,我们的内在世界也将变得光明,我们的情绪也不会再轻易地被他人左右,我们的行为、处世方式也将变得更加得当。

作者在临床观察中发现,烦的背后通常是怕,甚至可以说几乎全部都是怕。一般来说,烦背后的怕有两种,第一种是怕必须做而不想做的事情。所以这里的怕,是指看不到自己不喜欢做的这件事情的尽头,害怕自己要一直这么做下去。第二种是怕做不了想做的事情。我们内心有想做的事情,但眼前的处境似乎看不到做这件事的希望,我们担心自己永远没有机会去做那件事。

和这两种比较原始的怕相比,稍微深层一些的怕是担心失去与重要的人的联结。有这种担心的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人在这一点上比较极端,必须要和熟人待在一起。另一类人则可以暂时与亲密的人分离,但他们总担心对方对自己的感情不在了,不爱他了。

愤怒的背后是脆弱。除了外显的“盛怒”之外,有一种怒比较隐晦,不仅当事人自己不见得有所察觉,身边的人也不容易察觉,这种怒叫作“郁怒”。“郁”是抑郁的郁,这种愤怒你看他的表情不一定能看得出来,除非你对气场比较敏感。

一般来说,愤怒大多指向别人,其目的是向别人传递一种边界警示信号,是一种领地保护意识的体现。但也有一种愤怒指向自己,它是一种自我憎恨,自我憎恨在达到一定程度时,可能就会变成自我攻击。

愤怒的背后往往是脆弱。如果我们想少生气,单靠念着一些咒语,如“莫生气”“难得糊涂”等,其实并没有什么用处,一定要用心修复自己的脆弱之处才行。如果我们想克服脆弱进而避免愤怒,就要承认和接受这一点:我们的生命的确比较脆弱、我们的心理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健康。

指责的背后是绝望。指责往往和愤怒相关,人的愤怒很容易引出指责,但指责比愤怒更加外显,它的杀伤力以及后坐力也都比愤怒大得多。往往一个指责别人的人,他的内在也很绝望,而绝望往往会伴随悲伤,因为习得性无助,每一次希望都会破灭。

悲伤是可以有力量的。我们在生活中其实会不断地面临各种丧失,这些丧失体现在方方面面。悲伤很重要,体验悲伤是一种能力,能感觉自己的悲伤,并且把自己的悲伤整合到自己的人格中,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我们需要建立正确的悲伤观,并且要给自己一定的时间舔舐伤口,每一处伤口的愈合都需要时间,每个人都需要属于自己的疗伤时间。

每一种情绪都是一种语言,而且就像是语言存在各种从句、虚拟语气等语法一样,情绪通常也不会单独出现,所以如果我们真的想读懂自己,就需要琢磨自己的语法。

活出新生是一个不断做减法的过程

你认为什么东西是有价值的,你的信念是什么,哪些事情被你视为是有意义的?

这些问题看上去似乎很难,但你只要观察自己每天在做些什么就可以了。哪怕你说,我不是很情愿做这个,做这个是因为别人让我做的,你每天都因工作疲惫不堪,但只要你每天都在做,也代表你的内心深处仍然觉得它是有价值的。这样的发现是不是很让人惊讶?而本书的作者能带给你的生命启示远不止这些。

回到文章开头的实验。与其说标签像是一个便利贴,不如说它像是脐带、胎盘,你与它不分你我,血肉相连。所以,撕掉某些标签真的很难,哪怕只是在心理层面上的撕掉。撕掉标签的过程,其实也是寻找生命价值的过程。而当你找到了自己生命的真正价值所在,也可以说,你冲破了枷锁,获得了新生。

活出新生是一个不断做减法的过程;是一个抛掉不适合自己的规条、撕下不适合自己的标签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接纳新事物、不断整合的过程。如果撕掉了所有的标签,我们还剩下些什么呢?

从事心理行业需要每天观察人心,体会人性。作者张沛超说最大的感受是:每个人的内在都深不可测,各有各的“无穷大”,而且每个人的无穷大都是不可比较的。而当我们了解了自己的“无穷大”后,自然能安享内心深处的“小自在”。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心理效应心理弗洛伊德情商测试分院测试负面情绪孤独症源码职业性格男人心理自卑正念安全感心理测评心理健康偏执型人格绿帽癖树洞叛逆社交恐惧症无性婚姻心理咨询师回避型人格桃花运九型人格智力思维反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