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影《起跑线》引起了众多中国父母的共鸣。故事中,为了让女儿一定读最好的学校,一印度中产夫妇殚精竭虑,不惜扮穷,笑料百出,却也让很多人留着眼泪看完。而类似的故事,在中国每天都在上演。
Amy就职于一家规模很大的留学中介公司,每年从上海,宁波,杭州,武汉等城市为澳洲输送上百名留学生。最为公司分部经理,她与当地最好的学校有多年的合作,且作为前大学讲师的她也深信,当自己的女儿选择小学时,会比一般人更具优势......然而,过分自信的她带着女儿去参加校长面试时,却遇到了校长故意刁难,并当着她的面,对她的孩子的知识水平提出质疑“你觉得她怎么样,这么简单的问题她都回答不上来?!”本以为和熟人打过招呼,可以顺利通过面试的她,顿时感觉自己人扇了一巴掌。事后,她懊恼自己“红包”不到位,让孩子错失了进入当地最好学校的机会......
“幼升小”已成为中国年轻父母心头的一种痛,经历了应试教育,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80后父母,深谙“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道理。小学择校不但考察学生的知识,同时也会对家长提出各种考量标准,有形的,无形的,压得人透不过气。
当社会焦虑与个体焦虑发生碰撞
从进化心理学上来说,焦虑是人类在与环境斗争和生存适应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基本情绪。适当的焦虑并非坏事,它能使人凝聚精神,鼓舞斗志,直面挑战,迎难而上。在中国近几十年来的飞速发展的背后,我们或许也能看到“焦虑”的推动;无论是买房、帮孩子规划未来,努力工作赚钱,还是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都是为了一种追求理想所产生的焦虑。这种“积极的焦虑”比绝望的焦虑要好得多,只要适度,也不失为很好的动力。当然,如果焦虑过度,就意味着个体在能力,成就的自我认知和对未来结果的期望之间存在明显的落差,由于缺乏有效的应对方法,而陷入无助的状态。
“幼升小”是一个全社会的话题,然而焦虑却是体现在个人身上的问题。社会学家Alan Hunt曾经说过:社会焦虑表面上看是社会问题,但实际上是个体焦虑的“集合”。然而,Alan进一步指出,个体的焦虑往往是模糊不清的,而如果社会焦虑已经形成,个体则会把自己原本模糊不清的担忧与更多的社会因素关联起来,从而试图“印证”和“解释”自己的焦虑,于是社会焦虑被进一步放大。在“幼升小”的问题上,由于它属于在特定时间范畴内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社会的关注点向同一时间点集中,就可能形成一种“共识”,比如名额、费用、师资等等。人们倾向于用“共识”来解释自己的焦虑,这又反过来强化了“共识”,放大了焦虑。
不得不承认,在“幼升小”中所体现出来的焦虑,可以说是中国发展到今天,社会体系里衍生出来的最为复杂,波及面最广,可能也是最不应该产生的焦虑了。从年龄跨度上,它覆盖了从几岁的孩子到古稀之年的祖辈;从思维形态上,它涵盖了人们心里的责任感、阶级感、机会主义、攀比心态等等;从客观资源上,它又涉及到财务能力、贫富差距、走后门等因素。
在这里,我们暂且把“幼升小”对大人产生的焦虑影响放一边,着重看看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攻坚战中,孩子幼小的心灵会受到怎样的冲击。在“共识”的影响下,大部分身处于“幼升小”斗争旋涡的父母都持有一种类似的信念:一定要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中国儒家的教育哲学认为人天生的能力是接近的,外在环境的薰陶和个人努力才是决定成功与否的关键,三字经里的“性相近,习相远”就是这个意思。然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Bruce Chorpita博士的研究指出,父母亲越担心外在环境会威胁他孩子的身心健康,孩子的退缩、焦虑、身心性疾病等内化(internalizing)问题就越多。同时,在人们把自身焦虑甚至社会焦虑扩大化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孩子们心理的承载能力,以及他们从中受到的负面影响。
把中产的焦虑从孩子身上剥离
首先要肯定的是,大多数的当代父母是教育的受益者。当下的中产阶级都是受过高等教育,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在飞速发展的社会轨道上找到了立足之地。因此,每个人都认可教育的重要性,也愿意在教育上投入物质和精力。然而当今家长们的择校焦虑,却是传统教育思想和西方思潮碰撞挤压所产生的。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3〜5岁的孩子已进入“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开始具备较复杂的思考及学习能力,按理说,这时候的孩子是非常乐于学习与探索的,但往往因为家长过于庞大的期望、甚至用大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使得孩子的学习环境被一股说不出的压力给笼罩。
举例来说,许多家长们由于幼升小的压力,在幼儿园就开始为孩子选择具竞争力的英语、才艺课程。让孩子接触多元教育固然好,但如果程度拿捏不当,对孩子也是一种负担,例如:被要求在其他长辈面前朗诵英语或表演才艺,如果频率和强度过了头,会让孩子形成无形的压力甚至恐惧。再者,“幼升小”过程中大人们由于自身焦虑所产生的情绪波动或意见冲突都可能让孩子形成压抑、自责、焦虑甚至自闭的心理状态。
那么怎样去鉴定孩子的压力以及所产生的焦虑呢?在这个年龄,孩子很难理解父母对于未来的担心,但是父母持续的焦虑情绪,紧张的学习日程表会引发幼儿的压力反应。幼儿面对心理压力的表现主要有四类:生理、行为、情绪和个性上的反应。幼儿面对心理压力的表现主要有四类:生理、行为、情绪和个性上的反应:
A.生理反应
压力过重会出现腹泻、噩梦、尿床,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心跳加快、胃疼、头疼等症状。幼儿引起表达能力有限,会经常诉说身体不适但又没具体病症。同时,还会出现反应迟缓、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表现。
B.行为反应
有些幼儿在压力情境下出现逃避性行为、破坏性行为、倒退性行为,比如不愿意去上学,突然变得不听话,调皮,或言行表现幼稚,想要和父母黏在一起,渴望父母额外的关注。
C.情绪反应
无法应对的压力环境会导致幼儿出现耐心降低、烦躁、易哭闹、睡不安宁、时常感到害怕、赌气、或消沉、沉默等等情况。
D.个性反应
长期压力对孩子的个性产生影响。比如,一个孩子因为表现差挨了骂,他就会很难过,很害怕,也很自卑。久而久之,就会对他的个性产生影响。常见的表现有:自卑、退缩、孤僻、沉默寡言或脾气很坏、易暴怒、不听劝告、爱钻牛角尖等。
如果孩子出现以上几种表现,请一定耐心了解,鉴别压力来源,并进行及时的疏导。
父母的态度决定了一切
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身心健康发展与知识技能同等重要。孩子将来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机遇与个人努力都是分不开的,而不单单是学校所决定的。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父母积极乐观的性格与应对问题的方式是孩子最为宝贵的教育。类似“幼升小”这种问题,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必然产物,是每个人都要去面对的,但我们可以用苦笑面对,也可以用微笑面对。
这里也有几条建议,让身处“幼升小”旋涡中的父母在准备攻坚战的过程中,或者发现自己的孩子也受到了情绪感染时,以妥善的方式去处理危机。
切勿过度放大当下面临的问题
父母对于孩子的情绪必须要有良好的敏锐度,理性分析背后原因,并考量孩子的心情。但是在孩子的面前要避免表现出过度焦虑,更不要说“都是为了你”这样的话,否则孩子的问题行为反而会被定型(孩子仿佛认为自己是问题的根源),形成长远的不良影响。
避免过多的主观建议或武断
每个人都是带着自己的人生经验和资源,对下一步的行为做出抉择的。然而不是每一个抉择都存在着绝对的对错。因此,孩子在任何一条道路上,都可以在父母的引导下良好地发展下去。父母完全没有必要把自己的价值和期望,强加给孩子。
可以“学习”,但不能“比较”
“幼升小”中,难免会出现竞争的差异。但切忌拿孩子和其他的同龄人做比较,由此而打压孩子的自信心,贬低孩子的自我价值。家长可以带着欣赏的态度,和孩子一起赞美优秀的小伙伴,但同时一定要鼓励孩子找到自己的长处,并让他感受到父母的支持。
“幼升小”不应该是一场战争,除了必要的择校和入学流程外,还应该是家长审视自己的教育思想,与学校优化交流,提升家庭教育理念的机遇。态度决定行为,行为也会反过来影响态度。当父母能坦然面对择校问题时,孩子也能从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中收益,从而在学业个人发展上表现更佳,反过来也能进一步增强彼此的信心。
有的人说,人的眼睛长在前面,是因为我们要有追求。而人的大脑长在里面,是为了自省,合理设定目标,不要过分苛求。人生充满挑战,需要和自己不断对话,和自己好好和解。有事没事抱一抱自己,告诉自己,一切都很好。
参考资料
张潇爽, 徐艳红. 当前中国人为何焦虑? 焦虑程度几何? [J]. 人民论坛, 2013(9).
张璐琳. 幼儿心理压力源、表现及应对策略研究. 少年儿童研究. 2010年10期.
Francis, S. E., & Chorpita, B. F. (2010).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the parental beliefs about anxiety questionnaire. Journal Psychopathology Behavior Assessment, 32, 138-149.
Hunt, Alan. (1999). Anxiety and Social Explanation: Some Anxieties about Anxiety. Journal of Social History 32(3):509-528.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649825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72268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16212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668465 人想测
立即测试
2003241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