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恐的治愈之路,是你抛弃了社会还是社会孤立了你
作者:三仚儿 2021-01-22 20:09:27 人际心理

近日,无意刷到皮克斯的《洞穴》,一个很暖的故事,被称之“社恐的治愈之路”。

整个故事展现了一只想安家的兔子,在挖掘洞穴的过程中因对人群的恐惧不断逃离人群,直到迫于灾难回归群体,并在邻居的帮助下实现安家愿望的过程。

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一个关于“社恐”的科教片。

在故事的一开始,一只兔子充满憧憬的想要挖掘一个洞穴,来实现自己的安家梦,就像现实中的我们一样,在刚离开家或学校步入社会的时候,对一切充满了憧憬,这时候的兔子,我想不会有所谓“社恐”的,有的只是对未来的期待与幻想。

那是什么让兔子变成一只“社恐兔”呢,或者说现实中的“社恐”是怎么出现的呢?

在《洞穴》故事中呈现的是,初次的社会交往出现了问题。

社恐的治愈之路,是你抛弃了社会还是社会孤立了你

当兔子挖掘洞穴的第一锹付诸行动的时候,出现了一只鼹鼠,它就像我们初入社会碰到的前辈一样,它给予兔子热情,并充满激情地想要与兔子交流关于洞穴建设的内容。

但这些并没有让兔子感到舒适,尤其是当兔子看到鼹鼠的洞穴设计图,再看看自己的设计图,我想这个热情给予兔子的可能是自卑。鼹鼠的善意对兔子造成了心灵的伤害,虽然鼹鼠的初衷不是这个,但伤害确实产生了,这应该就是好心办坏事吧!

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并不鲜见,我们在付诸善意的时候其实只是我们认为的善意,接受对象是不是需要这个善意呢?

我想应该根据交流对象的不同来区别对待。既然是善意,就要达到善意的效果,不然可能就会像鼹鼠给予兔子的,善意变成了伤害。

再有后面花栗鼠的出现,更加热情地想要帮助兔子修改设计图纸,使兔子对自己洞穴的设计更加怀疑,加剧了它的自卑,让它又一次受到伤害,进而选择逃离建设中的洞穴,准备另寻他处。

接着兔子就开始了漫长的逃亡或者说逃避之旅,但每一次的逃避都让他误入别人的洞穴,各种状况频出,各种状况加深了它的恐惧,恐惧又让它更加迫切地想要逃离,恶性循环建立,“社恐兔”诞生。

由此可以看出,“社恐”不是天生的,它更像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受到伤害或面对未知时的一种保护机制,而逃避,就是这种保护机制的具体体现。

对于动物来讲,逃了就逃了,它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就像短片中的兔子,如果不是遇到地下河的事故,我想他可以踏实地一个人在一个洞穴里生活,直到最终。

但对于人类来讲,始终逃避是不现实的,毕竟“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是有社交需求的。

“社恐”如何解决呢?

要解决“社恐”,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社恐”,“社恐”正式的称呼是“社交恐惧症”,是恐惧症的一种亚型,主要表现为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明知这种恐惧反应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复出现,难以控制。

而我们经常在网上看到的各种自称“社恐”,应该不在此列,他们大部分是对某些现代社会交往的不适应,而非真正的社交恐惧症,当然,这种不适应也能用解决“社恐”的方式解决。

解决“社恐”的方式大体分为两种,一个是系统脱敏,一个是暴露冲击,两种方法都来自于行为主义。

系统脱敏主要是诱导“社恐”人群缓慢地适应社交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当时的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

就比如我们可以先和自己亲近的人接触,比如父母、兄弟姐妹,然后扩展到其他的亲戚,再就是亲近的朋友,到普通的朋友,再到陌生人,通过这种逐步适应,达到融入社会、解决“社恐”的目的。

暴露冲击与系统脱敏采用缓慢适应的方式不同,它不需要经过任何放松训练,一开始就让“社恐”人群进入使他最想逃避情境中,使其直面当时情景,改变其对恐怖、焦虑情景的错误认识,消除由这种情景引发的习惯性恐怖、焦虑反应。

就像短片中的兔子,被迫必须产生社交活动,开始进行社交,并通过社交解决了当时的困境,产生正向刺激,再通过后续邻居帮助建设洞穴,使它更加适应接受帮助、融入群体的感觉,强化了对社会交往的正向认知,“社恐”自然就被治愈了。

总之,从短片我们可以看到,对初入社会的萌新来说,第一次或第一阶段的社会适应非常重要,萌新要积极看待来自前辈的热情和主动,锻炼自适应能力;处于社会中的前辈,要适当的表达热情,维护萌新对社会的美好想象,帮助萌新更好地适应社会。

对于陷入“社恐”焦虑的人群来说,“社恐”没有我们认为的那么可怕,它只是我们成长过程的一个小波澜,通过正确看待,积极应对,完全能够摆脱“社恐”的纠缠,打造舒适的社交生活。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智商容貌焦虑偏执型人格焦虑症九型人格EPDS社交恐惧症性取向自闭症心理医生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测试心理测试外貌焦虑安全感MBTI男人心理霍格沃茨心理效应心理测评系统存在主义职业价值观冥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