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如何处理关系中的依附理论
作者:黄贝尔 2021-01-20 18:16:37 心理百科

上两期的文章,分别探讨了妈妈和爸爸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为什么会成为唬妈唬爸,又如何能避免成为唬妈和唬爸。在探讨中,文章更加着重于父母在有了孩子之后,育儿过程中许许多多的无奈和烦恼,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情绪问题。

大多数孩子都是一张未被过分渲染的白纸,而身为父母就不一样了。否则何来“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这样的话呢?爸爸妈妈们从各自的原生家庭中走出,带着原生家庭所赋予的烙印。因此,一部分的唬爸或唬妈,在孩子面前表现的,或者传达给孩子的,免不了带着原生家庭固有的偏见和狭隘。而同时,很多的爸妈与孩子,本身就和大家庭居住在一起,个中的理念碰撞和情绪纷扰,就更难以避免了。

01、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

关心怡禾心理的朋友们,对“依附理论”一定不会陌生。亲子关系是发生在家庭中,父母和子女间的互动所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而根据John Bowlby提出的依附理论,孩子在与周边环境进行互动的过程中,为了得到安全感,会向第一照料者寻求响应。当此人在场并给予积极和温暖的响应时孩子会感到安全,反之会感到焦虑。进而发展出四种类型的人格:安全型、不安全焦虑型、不安全回避型,和不安全紊乱型。

哥伦比亚大学的精神病学家Amir Levine曾经说过:“我们的依附系统优先看到过去发生的事情。这就像是谷歌搜索服务,它会根据你之前搜索的内容进行自动填充一样。”很明显,每一位父母曾经都是孩子,从他们的父母,也就是孩子的祖辈言传身教中所接受到的信息,得到的宠爱、受到的打击、听到的怒吼,就像谷歌搜索里的存储器,当父母准备把自己的信息传递给孩子们时,很可能第一时间呈现的就是自己父母某年某月同一种模式的表露。

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如何处理关系中的依附理论

心理学家Mary Main在对一岁的孩子做实验时发现,一岁孩子的依附类型,和他们的家长小时候的依附类型类似。也就是说,依附类型会在世代间相传──你小时候与你的父母亲形成的依附类型,会跟着你一路到你自己也成为父母,然后影响你如何教育孩子,再影响你的下一代,这被称为“代际传承”。在美国,数据显示大概有60%的人是属于安全型依附关係,有约40%的人在幼儿时期并没有形成安全依附──这些人比较难识别、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人际关系也有问题,当他们成为父母后,也会更难和自己的孩子形成安全型依附关系。

看看美国的数据,其实诞生在一个特别完美的,父慈母爱而且特别在乎孩子自我意识和心理健康的家庭,概率其实也不高。因此,在每个人都无法改变的原生家庭环境基础上,婚姻和生育,除了有繁衍后代的功能,夫妻双方还应该通过与自己孩子的交互,花一点时间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以及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关系。父母如何管教自己?对自己造成哪些影响?身边有自己能够信任的人吗?当一个人愿意花时间理解自己的过去,其实就在帮助孩子,让他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形成安全依附人格。

02、关爱自己就是关爱孩子

每一个人都有“自我觉察力”(self-awareness)或“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意识到有一个与别人不同而独属于自己的自我,并且知觉个人的自我与外界、他人的自我的关系。可见“自我”是我们在这个世界生活的立足点。原生家庭赋予每个人的人格元素,优秀的部分会帮助大家在生活中找到导向,在人际关系中找到平衡和快乐;而有缺陷的部分则会损害自己与他人,自己与孩子的关系,并对依附于此类父母的孩子有着恶劣的心理影响。

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如何处理关系中的依附理论

因此,原生家庭若是给为人父母的家长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很大程度上要靠父母自己的主观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参照以下几个步骤,成为扭转局面关键力量:

1. 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勇敢地面对问题。

父母与孩子的摩擦是成长过程中难免发生的。出现了问题其实并不一定见得是坏事,通过问题的出现,可能会反映出父母自身的问题,甚至从原生家庭中带出来的问题。例如:唬妈对孩子怒吼,孩子吓得好几天不敢正视妈妈的脸,又或者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讨好行为。这时妈妈就可以反思一下:类似的场景,是否在自己的童年出现过?自己对此有什么阴影?再进一步思考:自己是否有勇气面对自己当年的问题,把同样的行为放到孩子身上,是一种进步还是退步?

2. 审视自己与原生家庭的关联程度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在有了孩子之后,本来属于夫妻两人的独立生活空间,很可能由于客观因素,祖辈又进入了小家庭,担当照顾孩子的角色。这个过程其实是先建立了“界限”,又打破了“界限”的过程。孩子在原生家庭中,是一个依赖于父母而生存的位置,也很难对父母的管教模式做出反抗。然而当他们成家后,远离了父母,由于生活空间的改变,其实是很好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提升的机会。但是,下一代子女的诞生,往往又会把这层界限给磨平,带来了原生家庭的的原生管教模式。因此,父母一定要谨慎思考,如何恰当设立与原生家庭的界限。比如,在一些陈旧育儿观念上,不需要妥协。在与祖辈发生争执时,必须让孩子远离现场。对更为过分的行为,要坚决说“不!”

3. 让孩子成为自己的监督人

孩子就是自己的镜子。唬妈的称谓,如果是从自己孩子嘴里听到的,也许会给妈妈最强烈的提示:自己的形象是不是已经在孩子心中定格了?孩子最纯真、最本质的语言表述或反馈,往往会成为父母扭转自己行为的关键。但前提是,父母要和孩子形成一种契约关系,比如,可以跟孩子说:如果妈妈说话太大声你要提醒妈妈哦!如果爸爸吼你,你要说自己很害怕。 鼓励孩子把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再用他们的反馈来审视自己的行为。

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如何处理关系中的依附理论

4. 关爱自己就是关爱孩子

这个时代每个人承载的东西都很多。尤其是中国的社会结构和传统家庭结构,身为父母要背负多方面的压力,有祖辈、自身和孩子;有健康、生存和孩子学业。首先,孩子不应该成为矛盾爆发的焦点,或者反过来说,很多时候把怒火发泄在孩子身上,仅仅是因为他们没有反抗能力。第二,如果在生活中,为家庭,为自身设计足够多的情感关怀,或者物质激励,其实很多的矛盾可以在生活中得到消解。自我关爱,是树立自我意识,提升自我价值的最佳途径。有了强大的自我,才能应对情绪的挑战。

结语:每一个唬妈都曾经很美

每个人无法选择要出生于何种家庭规则的原生家庭,而父母主观上总是希望给子女最好的或是“他们认为最好的”原生家庭环境,有时却无意将伤害性的原生家庭规则带给子女,然而一些父母自己就是在伤害性的家庭规则中长大,没有觉察到,更无力改变。

永远记住,每一位唬妈或唬爸,都曾经是天真烂漫的孩子。留在父母心目中记忆里的,永远都是孩子们的笑容,不是淘气或者叛逆。但是反过来就不同了,父母的每一声怒吼,每一句苛责,也许就是孩子一生的记忆。孩子们永远在寻求安全、鼓励、保护和安慰,弱小的心理幼苗需要的是阳光和养分。理性的奖惩,可以培养孩子的处世态度和生活责任;无序的责骂,换来的就是自我的丧失。每一个唬妈曾经都是自己父母眼中的天使,是丈夫眼中会撒娇的小姑娘,也希望每个妈妈都能把这种美好带给孩子,传承下去。

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如何处理关系中的依附理论

参考资料

1. Beers, L. A. S., & Hollo, R. E. (2009). Approaching the adolescent-headed family: A review of teen parenting. Current problems in pediatric and adolescent health care, 39(9), 216-233.

2. Craddock, A. E., Church, W., & Sands, A. (2009). Family of origin characteristics as predictors of perfectionism. Austral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61(3), 136-144.

3. Levine, A., & Heller, R. (2012). Attached: The new science of adult attachment and how it can help you find-and keep-love. Penguin.

Levy, K. N., Blatt, S. J., & Shaver, P. R. (1998). Attachment styles and parental represent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4(2), 407.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原生家庭产后抑郁心理咨询绿帽情结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社交恐惧男人心理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心理医生负面情绪九型人格社会心理学依赖型人格智商洁癖性取向双相情感障碍正念回避型人格存在主义思维反刍孤独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