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怎样才能掌握好人际交流中的分寸感?常常感觉自己没掌握好分寸,过后就特别后悔,讨厌自己。
寥寥几句却给岩心丢来一个大难题,让岩心也好是苦恼了一阵,因为作为同样尚未完全踏入社会的“小萌新”(不是),岩心对这“分寸感”一词也一直有着诸多疑惑,无论是做事的“分寸感”,还是做人的“分寸感”,其中做事做题还有具体的量可以衡定,人际间的分寸则是一门让人看着不明觉厉、值得深究的“学问”,也是不同人在各自的生活经历基础上积累下来的经验和直觉。
所以人际关系的“分寸感”该如何去拿捏把握,具体说来着实是玄之又玄,拿着这个问题去问100个人可能会有100个不同的回答,大多数人也只会告诉你就是把握好那个“度”。这个度则更耐人寻味了。
而与人际关系的“分寸感”类似,心理学上对于“人际边界”的讨论或许可以借鉴参考,即在亲密关系中把握好边界感。
正如日常生活工作中我们会将一件件事物进行分类区分,既便于管理又可避免不必要的混乱冲突,要想保持人际关系和谐平衡的状态,根据既定的社会规则分清人与人之间的界限也十分重要。边界感便指能察觉出人际边界的感知力。生活中边界感强最典型的表现就是知道什么该管和什么不该管,即做到尊重彼此的个人隐私和权益,不做过多的干涉也不过度依赖对方的干涉。
边界感不好的表现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对他人过度的干预和控制。比如明明不熟悉却开始过问对方诸如工资、对象等十分个人的问题,或者刚刚认识就把自己的感情问题拿来和他人讨论,随意评论他人身材等,这也是为什么陌生人初次见面聊天要从天气、周围环境等比较轻松的话题开始,因为这些既不涉及个人隐私,又容易形成共感;还有在亲密关系中对对方有过度的控制欲,如父母在子女成年后仍对子女的生活各种事情严加管制,亲密恋人间在不征求对方同意下随意偷看对方手机、日记等也是如此。虽说关系越亲密,彼此间的界限就越少越模糊,但也需要我们把握好度。
另一种则表现为对他人干预的消极防备。最典型的表现就是“老好人”和不会拒绝,让别人轻易地越过我们的自我界限。有些事情我们没有义务去帮别人做,有些隐私我们没有义务告诉别人,但我们害怕拒绝或者觉得如果拒绝会破坏彼此的关系。
然而事实恰好相反,不拒绝才会打破你们之间的“界限”,反而可能是提出这个要求的对方有“错”在先,是对方“越界了”,是ta过分干涉了,这时良好的边界感需要我们去做出“防卫”,辨别哪些是我们的分内之事,哪些是我们的隐私和个人空间,去守好自我界限和原则。所以边界感不仅是指不要去冒犯到别人,也要注意保护自己不被别人干预冒犯。
生活中为了避免以上两种情况的发生,即把握好“分寸感”和“边界感”,需要我们时刻明确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即使再亲密也要有各自的空间。每说一句话,做一件事时都可以给自己3秒钟时间思考一下,比如自己问这个问题是真的出于关心还是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如果别人这样问我我是否会觉得被冒犯?如果能感觉到对方不愿意提及就不要追问,也不需要觉得对方是在故意隐瞒或者疏远你。同时,我们认为好的东西别人不一定就喜欢,我们认同乃至深信不疑的观点别人也不一定认同。换言之,我们有“安利”的自由,别人吃不吃“安利”就不是我们能干预的了。时时提醒自己保持彼此界限,尊重彼此的隐私和选择。
说到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三思而后行”。虽然有点老生常谈,但就像是罗翔老师说的“真理一般都是老生常谈”,反而越是新奇的观点越需要我们警惕和思考。人际交往说白了无非就是真诚二字。
其实分寸感真的是很“妙”的一个东西,很多时候更像是一种直觉和习惯,况且每个人的界限不同,不同圈子的氛围也不同,一件事是否合分寸,不仅看你对分寸的理解,也要看对方对分寸的理解,说不定两个人或者某个圈子内的几个人彼此的“分寸”就刚好一拍即合呢。
所以也不用太敏感、太纠结于此,更不必因此而讨厌自己。很多时候我们觉得了不得的事情,主要是因为我们身处其中,正所谓当局者迷,其实别人并没有很在意,甚至是转眼就忘了呢。
以上~希望能给你提供一些思路~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379293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81706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89742 人想测
立即测试
241385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89275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