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中,长期陷在孤独里也是一种心理防御
作者:芥末酱 2021-01-13 18:55:51 人际心理

人际关系中,长期陷在孤独里也是一种心理防御

看过奇葩说的观众,可能会对“诗人辩手”席瑞有所印象。

这个少年刚来奇葩说时,他穿着一袭古风长袍,一副谦谦君子的形象。

人际关系中,长期陷在孤独里也是一种心理防御

但他在这个赛场上,却有着一份隐秘的遗憾。

他说,他一直觉得自己只是奇葩说的「客人」。

上一季时,他看着队友大王可以跟任性地跟黄执中索取帮助,他坐在一旁暗暗羡慕;

尽管在去年他每场表现都不错,但他没有收到战队导师的一句夸奖,也不敢去索要一个夸奖。

因为他觉得,客人嘛,不应该去要什么,只能等主人给你什么。

人际关系中,长期陷在孤独里也是一种心理防御

我很能理解他的感受,因为我就是像他那样,在人际中带着「疏离感」的人。

古风长袍凸显了他的个人风格,但也使得他无法真正地融入队伍。

明明有融入集体的渴望,但身体却施展不开,无法突破隔膜;

只能不冷不热地在旁边,用古风或诗人的标签来掩饰自己的不合群。

人际关系中,长期陷在孤独里也是一种心理防御

人际关系中,这种似有若无的疏离感,就像是被一个玻璃罩在身上。

这里我暂时把这一类人格成为「玻璃罩人格」。

他们总和人保持着客客气气的的距离,既没有格格不入,也很难彻底融入;

既没有拒人千里,但是又不冷不热。

他们会有一些细碎的隐隐约约的人际烦恼,比如说:

在需要人陪时,未必能够随时找到一个可以陪伴自己的人;

心里想到个好玩的玩笑,却因为害怕冒犯到别人而不敢说出来;

在网络上的好友可能有很多个,但却找不到真正交心的人。

而他们最主要的诉求是:

渴望和人去建立一段有质量的关系,但却不知道如何下手。

人际关系中,长期陷在孤独里也是一种心理防御

01人际关系中的“玻璃罩”是怎么形成的?

美国心理学博士盖伊·温奇说过:

“拥有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是过上快乐和自我实现的生活的关键,长期的孤独则会损害我们最基本的快乐。”

也就是说,一个长期在集体中处于边缘的人,会更容易感到不开心。

就像席瑞,他也意识到自己身上有一个“玻璃罩”般的存在,使得他在去年的战队并没有真正融入。

那么,我们来聊聊这个“玻璃罩”是怎么形成的。

其实,“罩”本身的用途,就是「保护」。

它保护我们不受人际关系的伤害,但是又将我们于他人隔离开来。

至于这个“保护罩”为什么会存在,这很可能是因为过去在关系中,我们受过一些隐性创伤:

不被允许直接表达自己

有些人可能成长在一个不够包容的环境里,比如被多次同伴或师长嘲笑、捉弄、苛责等等。

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们真实的自我表达会被压抑。

俗话说“会哭的孩子有糖吃”。但与之相反的,是一类特别乖特别懂事的孩子。

他们不被允许哭,也不被允许有标新立异的表达;他们只允许用学习成绩能证明自己,最后形成了沉稳、内敛的性格。

宫崎骏的《龙猫》里说过,懂事的孩子往往更让人心疼。因为懂事的人不是什么都不想要,而是不敢说。

不够包容的环境,以及真实的自我表达被压抑,其实都是一种「隐形的创伤」。

因为受过这些创伤,所以他们就倾向于把自己罩起来,把真实的自我藏进壳里。

人际关系中,长期陷在孤独里也是一种心理防御

席瑞自述不敢索取,把委屈化成一次次假笑

多次分离的经历

生活环境的搬迁,被迫地独立,或者是被抛弃的经历,都容易让一个人陷入「心理上的脆弱期」。

当心理还没完全成熟的时候,就要一个人去面对世界,遇到困难时,也没有人挡在自己面前,这时我们会感到深深的无力感。

如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处于一种没有人陪伴没人倾诉的状态,「只能一个人面对世界」的认知就会深深刻在记忆中与身体上。

身边没有可信赖和依靠的人,周围都是陌生的环境与面庞,久而久之,我们就会觉得「世界是危险的」。

所以,每当我们进入一个新环境时,还抱持着和幼时同样的信念,不敢主动融入。

依赖虚拟社交,缺少真实的陪伴

在网络科技迅速发达起来的今天,很多“宅男宅女”都是靠网络连线打发时间。

这也是他们寻求归属感的一种「补偿」。

可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没法真正学习到怎样与人建立正常的、有质量的关系。

当被迫离开网络世界时,自己就会感受到一种巨大的空虚与寂寞感,不知道该怎么打开心门,与现实中的人有效沟通,也不知道该如何面对真正的独处。

由于上述的种种原因,这层“玻璃罩”也是一种心理防御。

因为在过去有过被忽视、被拒绝的经历,这些点点滴滴细微的伤害累积起来,就形成了一种对人际交往的失望感。

如果鼓起勇气去索取,去表达需求,到最后发现自己依旧落单,依旧不被看见,那么受的伤可能会更大。

人际关系中,长期陷在孤独里也是一种心理防御

所以他们情愿选择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让自己走出去也不让别人走进来。

久而久之,而这种封闭也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因为在过去感受到一些隐性的伤害

所以会无意识地回避人群,希望让自己免受伤害

这时候他人因为感受到你的回避,而不轻易接近你

当你感觉到对方对你的回避后,又会打消接近他人的想法

最终,只能被动地习惯孤独,而越习惯孤独,就越难走出孤独。

人际关系中,长期陷在孤独里也是一种心理防御

02陷入孤独的后果

而长期陷在孤独里,以及对孤独状态的不接纳,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众多心理学研究成果显示,当人们的孤独程度越高,孤独持续时间越长,除了会造成情绪上痛苦,还会加重抑郁倾向、自杀倾向、睡眠障碍等。

与此同时,还可能出现自我意识的不健康发展:

贬低他人,以维护自我价值的存在;

贬低自己,这样的话,自己陷入孤独就是合理的了;

内心对他人怀有过多的敌意,认为他人不喜欢甚至讨厌自己。

除此之外,“孤独患者”还会陷入其他的困境,例如:

对爱情产生“极端化”的需求

一开始,他们可能会为了缓解孤独,而把所有的的寄托都放在爱情里。

因为爱情能够给人提供很多的亲密感。

但是,当发现爱情也并无法满足对关系的所有需要时,(例如:性、物质、照顾者、人生导师、好友)时,他们就会陷入对爱情本身的怀疑,进而产生痛苦。

而另一方面,因为无法合理地处理关系,又因为害怕回到孤独时的痛苦,在亲密关系中,他们可能会抓得太紧,无法接受分离。

这就可能导致,一开始对爱情抱着很高的期待,而后又产生失望,最后对亲密关系,也失去了信心。

人际关系中,长期陷在孤独里也是一种心理防御

人际联结能力的退化

盖伊·温奇在《情绪急救》中提到,孤独会为一个人带来人际联结能力的退化。

包括社交与沟通技巧、从别人的角度看待事物的能力、同情和理解别人感受的能力等等。

如果不经常和他人相处,那么这些人际联结能力会逐渐退化。

在一些不得不参与的社交场合中,就会发现自己很难使用这些能力。

而这又会给自己带来负面感受,陷入更深的孤独,导致恶性循环。

陷入虚无或抑郁

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就是要感受到被他人接受。

而缺少建立支持性的关系,会让人产生一种不被一个群体甚至一个地域所接纳的感受。

如果归属感长期没有得到满足,会让自己产生「我不属于任何地方」的感觉,同时也觉得没有人真正在意自己。

继而可能会产生悲伤、抑郁的情绪,或者陷入无助和虚无的状态之中。

到最后,他们会认为人生而孤独,在关系中的努力是徒劳无功。

人际关系中,长期陷在孤独里也是一种心理防御

03适当改变

在节目中,马东用“曲高和寡”来形容席瑞描述的这一类情况。

“曲高和寡”指言论或作品不够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也指知音难求。

仔细留心我们也会发现,生活中“曲高和寡”的人也有不少。

他们不积极社交,只沉浸在自己小众的爱好里,总是深夜在发一些常人不容易理解的朋友圈,但并没有收到太多回应。

很显然,这是一种「自我包裹」。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里提到,归属和爱是人类的基本需要。

不管是曲高和寡,还是知音难求,其本质都是缺乏归属感。

而归属感,还是回到“人群”里寻找。

席瑞也感慨自己学了很多演讲和辩论的技巧,但唯独没有如何学到「与人对话」。

人际关系中,长期陷在孤独里也是一种心理防御

于是他决定在今年改变这一点,他想脱去诗人的长袍和标签,向大家展示一个可爱的自己。

人际关系中,长期陷在孤独里也是一种心理防御

当然,在很多时候,改变并不是我们人生中的必然;

但如果你也像席瑞一样,做好了改变自己的准备,那希望下列的小方法可以帮助到你。

1)警惕自我封闭的想法

长期处在缺乏社交练习的环境,会让你对社交产生消极的判断,并且在进行社交活动时,总是过分谨慎,继而回避社交。

比如,在聚会中只敢跟相熟的几个人交谈,但第二天回想时又觉得跟新朋友聊聊好像也不是件坏事;

在有想法想分享时,内心却对自己说,应该不会有人想听,于是变得沉默。

这些自我封闭的想法,会让你形成一种人际上的“恶性循环”。

虽然我们没法完全杜绝这些自我封闭的想法,但是我们可以在觉察到这些想法后,尽量不要被这些想法牵着走,而是勇敢地踏出第一步。

因为社交技能也是要反复练习的。

2)深化情感联系

我曾听过一个很妙的比喻:

人与人交往就像玩跷跷板,如果一直保持平衡,就没有人跟你玩了。

客套的人情往来,并不能让你收获真正的友情。这就像玩跷跷板时,你总是用力垫脚在维持平衡,但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让人觉得你很无趣。

你可以试着打开自己,吐槽对某些事件的看法;

多暴露自己内心世界,哪怕是用开玩笑的方式说出一些小九九的想法;

试着真正去触碰他人,了解他人,跟身边的人分享自己的感受。

当你真正付出情感时,你才能投入真正的关系里,同时自己也是能够感受得到那种情感的流淌。

当然,这种交往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也需要在一段安全的关系里进行。

人际关系中,长期陷在孤独里也是一种心理防御

3)试着养一只宠物

可能你还没有准备好要扩大你的社交圈子,或者是现有的工作环境里没有较多社交的机会。

这时你可以尝试通过领养宠物来减缓对关系的需求。

有大量研究结果显示,宠物可以成为连接自我与外界的纽带,并且帮助人类降低孤独感。

4)去感受外部世界的美好

心理学家弗洛姆曾经提到过,创造性活动是克服分离感的有效行为之一。

你可以尝试学艺陶艺、画画、舞蹈、乐器,通过自身与外部材料的结合,创造艺术作品。

也可以花心思装点自己的住所,或者是固定一个时间去到你所在城市的电影院、花园或图书馆活动,让自己在环境中有一个固定的可以停留、并且能够让你创造回忆的空间。

与自己所在的环境产生连接,可以提升生活中的归属感,也能够提升内在自我与外部世界的结合感,让自己从“与世界的疏离中”感受到意义。

最后

也许有人会觉得,一个人呆着也有一个人的自在。

然而,回溯过往,你可能也有因为孤独而感到落寞的时刻,或者因为冷淡而错过某个可以让你生命更加精彩的人。

其实,我们都有与人接触的渴望、都有对关系的需求。

当我们能够使用一种全新的角度去看待这种渴望,去接纳自己这种需求时,也许就有力量去打破这个禁锢自己的“玻璃罩”。

别忘了,每个人都有触碰他人的能力。

希望你能享受独处的自由,也希望你能去与更多人碰撞,并从中收获到奇妙的体验。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职场心理心理学社交恐惧症智商测试心理咨询绿帽情节PUA社会心理学霍格沃茨原生家庭智商心理测试桃花运恐惧心理产后抑郁聊天回避型人格性取向双向情感障碍职业性格边缘性人格障碍弗洛伊德情商测试无性婚姻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易怒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