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谈论孩子,是父母消耗孩子的自私行为
作者:陈老师 2020-12-28 17:23:10 人际心理

前几天,一个阿姨带自己的小女儿来我家玩。

小姑娘比较内向,到了我家,扭捏了好一阵子才喊了我爸妈叔叔阿姨,喊了我姐姐。

然后她妈妈就立马表达了一句,我家孩子就是不太爱说话。

当时在饭点上,就在我家吃的午饭,饭桌上她妈妈又表达了一句,我家孩子吃东西就是挑,不好好吃饭。

吃完饭后,我妈招呼我带小妹妹去看看电视,作为主人家,我妈就给小姑娘拿了些小零食,小水果什么的。

孩子妈妈又立马表达了,不用不用,太麻烦了,她不喜欢这些东西。

我家孩子就是不爱说话,吃东西就是挑,她不喜欢这些。

这些无心的话,我相信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有听到过。当我们的父母带着我们出现在群体面前的时候,他们总是习惯性的就给我们介绍出去了,咔咔咔一通贴标签。

关键问题在于,我后来和小姑娘一起看电视,我吃薯片,问她吃不吃,她不敢拿,是不敢拿,不是不想要,不是不想吃。

于是我故意开始和她聊天,夸她,表达了和她相似的经历,我说自己以前上学很调皮,也喜欢开小差等等,她开始亲近我,然后开始吃薯片,她并不是她妈妈说的不喜欢。

其实我能理解她妈妈的心里,因为她害怕孩子吃多了,会显得不好意思,伤了自己的面子,孩子这么贪吃。

因为我小时候很穷,我有一次跟着妈妈去朋友家,我把人家一桶酸奶都喝完了,我以前从来没喝过。

后来我妈妈就开始表达我不喜欢,去拒绝别人递来的零食,导致一直到我很大,我都不在朋友家吃什么零食。

其实孩子妈妈直接告诉孩子就好了,不要贪嘴,人要自律,对自己的喜好要有节制。

过度谈论孩子,是父母消耗孩子的自私行为

很多家长意识不到,当自己的孩子进入一个陌生环境,你一句话把她定死了,带给她的感受是什么。

你怎么知道你家孩子不喜欢说话,每个人都会经历口欲期,口欲期代表着什么,是表达,是展现自己,这是人的本性。没有不想表达和展示自己的人。

你怎么知道她挑食,小孩子挑食的本质是什么?是味道令自己不满意,是觉得不好吃,不好吃不代表她就吃不了。

你怎么知道她不喜欢,她可能现在不喜欢,不代表她长大了,她也不喜欢。

你可知道,你说出去的每一句话,对孩子都一种暗示,暗示着孩子你就是这样一个人,你看大家都知道你是这样一个人。

生活中,我们很多的父母特别喜欢这样的事:就是向外界展示自己对孩子的评价,来维护自己的面子和尊严。

比如:

“我家的孩子不行,不如你们家的孩子。”

“我们家的孩子挺好的,比谁谁谁家的孩子好,他们家孩子的有问题。”

这些父母们,你们知道吗?当你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此刻你的孩子,已不再是拥有个体尊严的人,而是一个你拿来和外界环境捆绑关系的工具:

以此来证明你自己在社交圈子中的地位,或者是讨好别人家的行为。

你们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日后给孩子留下阴影的刺刀。

过度谈论孩子,其实是一种隐形的消耗。它会让孩子更加关注外界的评价,更容易因此而陷入患得患失。

我们真正应该做的事是把孩子当成一个人,而不是潜意识里,把它当成自己的附属品,或者所有物。不是每当孩子对自己不满意的时候,就会反击:

这孩子越大越不听话;

这孩子越来越不懂事;

这孩子越来越不孝顺;

这孩子上学白上了;

这孩子都不让人说了;

我是你爸,我都不能说你了是吗?

正如求助者跟我们沟通时说的那样:“这种说辞真的太恶心了。”

这个世界没有人不希望自己过得好,但没有人希望自己能成为提线木偶,而被别人消耗;

没有人希望自己被别人道德捆绑,没有人希望自己成为别人维护社交圈子,或者是发泄私欲的工具和对象。

正如同很多身患重度抑郁的求助者,经常会问到我的一个问题:她是我亲妈啊,她怎么能这样对我?

很多父母跟我说:他们怎样怎样做,都是为了孩子好。

我要跟你们说的是:如果你能认认真真去沟通,去理解,去发自内心地体谅、对孩子好,那么孩子心里是能够分清是非的。

他是可以感知到你是为他好的。因为没有人希望自己的人生过不好,没有人不希望能够有个指导自己,让自己依赖的人。

只是很多时候,我们的父母,喜欢以为你好的名义,对孩子进行道德捆绑。

——你不听话,你就不是好孩子,你就没有未来,你就是逆子,你就不值得被爱,说你不听就是活该。

很多父母,把平等交流的机会带给了外界,却没有把这个平等沟通的机会,带给孩子。

身为父母,你对待孩子,你不把沟通和陪伴的机会留给孩子,而是把孩子当成话题,去反复跟外界平等地谈论。

这只会让孩子变得更加患得患失,更加敏感自卑

而这种行为,本质是一种剥削——剥削孩子的存在为你的存在,剥削孩子的个体价值感为你的个体价值感。

我们每个人在小的时候,都极容易产生一种卑微感。这种感受直接来源于外界对我们产生的影响,来源于向社会寻求对我们的认同。

所以我们所有人正以某种共同的相似性,活在这个世界上,去尽量符合大众的要求,换取认可,抵挡卑微感。

而在我们抵挡卑微的时候,更准确地说,当我们产生卑微的念头的时候,我们其实无形中就产生了偏见与偏爱,而确定这份偏见与偏爱,恰恰是环境带给我们的。

所以如果孩子变得更加敏感、特殊化,那么我们应该反思:

我们对待孩子的内心健康成长,该怎样约束和教育自己?当这个现象变成群体现象,那么连带社会都应该反思对待孩子的健康,我们要怎么去做。

如果你对孩子都带着偏见,那孩子的人生旅途,又如何不产生偏见呢?

那个孩子,她喜欢吃薯片,你知道吗?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 孤独症源码爱丁堡边缘性人格障碍自卑分院测试智力偏执型人格聊天社交恐惧症九型人格悲观主义社交恐惧心理健康测试PUA绿帽情节MBTI思维反刍亲密关系俄狄浦斯情结焦虑性取向依赖型人格心理医生弗洛伊德心理效应九型人格